《抗敌报》,我们今生还能重逢吗?

张玉军(潍坊)

<p class="ql-block">1985年的3月下旬,我们413团奉命在济南军区第67军编成内到达云南文山平坝集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后,作者(右)和团政治处主任崔德润(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参战命令下达以后,连首长任命我担任413团1营炮连5班副班长。营属炮连5班,是无后坐力炮班。内行的人都知道,无后坐力炮班的副班长,是负责操炮发射炮弹的。任务很危险,责任很重大。</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辱使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我谨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格言,天天在文山平坝集结地域的崇山峻岭中,扛着82无后坐力炮摸爬滚打,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累。</p><p class="ql-block">突然有一天,连首长通知我到团政治处参加集训。我一头雾水地来到团政治处宣传股,发现除我之外,还有四位从413团其他单位抽调过来的“小名人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时,作者(右)和团政治处主任崔德润(左)在云南老山前线芭蕉坪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宣传股陈志勇干事负责管理我们,首先给我们开会说:“你们五个人,是分别从1营、2营、3营和团直属队、后勤处推选上来的写作和学习尖子。调你们到团里集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团要在战场一线办一份《抗敌报》。经过团里研究,报纸需要一位采写的‘记者’,对外叫报道员。集训大约十天以后,会根据你们采写的稿件数量和质量,最终确定一个人当‘记者’并留在政治处工作。其他四个人,重新回到原单位。”</p><p class="ql-block">闻听陈干事的话,我的后背一阵发凉:“竞争”如此激烈,第二名就竟然会被淘汰。要是PK不过人家被退回炮连,太丢人了!</p><p class="ql-block">我们1营有那么多兵,怎么就会通知我来参加集训呢?猛然间,我想起导致参训最有可能的原因:我是作为413团先遣团成员,跟随1营和1炮连先遣队踏上南行列车的。在长达6天6夜的闷罐车厢铁路输送过程中,先遣团首长找到我说:“军先遣团要编发简报,你是武汉兵,应该有点儿文化。你用两天时间把我们团的情况写写,报送军先遣团。”</p><p class="ql-block">受领任务以后,我两天两夜没有睡觉。窝在闷罐车厢里面,伴随着列车“咣当”“咣当”行进的嘈杂声,边了解边写作,吭哧瘪肚地写完了材料。我跟随先遣团到达云南文山平坝镇安置连队先遣事务,准备迎接大部队的到来时。</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先遣团首长前来验收各连队的准备工作。在火车上让我写材料的那位首长,满脸欣喜地告诉我:“小常,你在火车上写的那篇文章,已经被军先遣团采纳,当作工作总结给转发了。好样的!军里是不轻易转发团工作经验的,能在军里转发材料是团专业干事梦寐以求的事情啊!”</p><p class="ql-block">首长们走后我才知道,和我说话的这位首长是我们先遣团副团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张雪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战时在芭蕉坪</span></p> <p class="ql-block">既然“竞争”如此激烈,我也就不去琢磨集训之后能不能被留下来了。那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多想了毫无用处。不管怎么说,集训机会难得,我先好好地学点儿本事才是正经。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呗!</p><p class="ql-block">集训期间,我绞尽脑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我熟悉的、与我一起参加先遣团的一炮连班长孟召祥出征前与母亲匆忙话别的场景,以《妈妈,因为我是党员》为标题,写了一篇通讯稿件,我心怀忐忑地将稿件交给陈志勇干事。</p><p class="ql-block">大约一个星期以后,1985年4月5日,413团政治处在云南文山平坝出版的第一期《抗敌报》面世。首期《抗敌报》的头条文章,就是我写的《妈妈,因为我是党员》。</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生平写作并刊登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件,在我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据说时任师宣传科科长王天瑞来我团检查工作时,对《抗敌报》和我的这篇文章给予较好评价。王科长表扬作者写故事角度选得好,具有新闻写作潜质。</p><p class="ql-block">不久,团宣传股长许荣安宣布,把我留在团政治处宣传股当报道员。而那份《抗敌报》,我一直把它当作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仔细地珍藏了两份。</p><p class="ql-block">几天后,我们413团就开赴前线接防友军的阵地。接防阵地的第一天,我正在收拾背包,团政治处主任崔德润把我叫进芭蕉坪团指挥坑道,十分郑重严肃地对我说:“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留下你来当报道员。你在干报道员的同时,兼任我的警卫员。一则跟着我上下阵地,你比较机智灵活,还能够收集更多的写作素材。二则你的写作眼光不要只盯着《抗敌报》,而是要志在全国和各省市报刊上发表更多的作品。团里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你的成长和进步,你有什么意见没有?”</p><p class="ql-block">我有什么意见没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战场上哪里轮得到我有个人想法?我大声回答:“没有!”从此,我和崔德润主任成为战场上真正的“生死搭档”,人生中最为亲密的良师挚友,他成了我生命中的贵人。</p><p class="ql-block">防御作战11个月,生活环境再艰苦,战斗进程再激烈,我和崔德润主任都始终靠近一线阵地。我们很疲劳,我们也很辛苦。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行,我们走遍了413团所有阵地,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跑。回到芭蕉坪指挥坑道,就抢尚作为股长的折叠桌,或者是趴在床沿上,点着蜡烛赶写报道稿件。</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余篇。坦白地说,这些作品都是我的心血结晶。但是,我始终珍藏并用心保存的,是两份《抗敌报》首刊。</p><p class="ql-block">我团防御作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同志前来芭蕉坪坑道收集战争中有意义、有价值的纪念品。他们得知我手中保留着《抗敌报》首刊,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动员我把珍藏的《抗敌报》奉献出来。</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要求不能说是不合理,却像是在剜我的心头肉。尽管我依依不舍,最后还是答应了他们。我觉得这份珍贵的报纸不仅仅是属于我,而是属于我们413团这个英雄的集体。</p><p class="ql-block">这份珍贵的报纸收藏在军事博物馆,我们413团的奉献和牺牲、光荣和骄傲,就会让更多的人们所知晓。岁月不朽,我413团就不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后,作者回到武汉,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万般眷恋地将《抗敌报》首刊捐赠出去,军博的同志当即给我开据了收取证明书。一晃过去了35年,我一直在想,我珍藏的那两份《抗敌报》首刊,是否还静静地躺在军博的库房里?它们是否安好?今生今世,我是否能够在军博与它们重逢?</p><p class="ql-block">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青春岁月啊!</p> <p class="ql-block">作者:常恩满 张玉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