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盐街旧事</b></h1><h3> <b> 渔亭盐街,徽商经营的一个缩影,更是后徽商时代辉煌的一个样本。时至今日,虽然早已物是人非,遗存无多,但漫步在极易返潮的石板路上,依然能吸入百年前的咸味。</b></h3>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朝廷同意了时任两江总督陶澍的奏请,将康乾盛世、嘉庆年间一直沿用下来的“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明确规定任何人只要纳税即可领票卖盐,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降低了盐价,促进了盐的销售,增加了盐税,同时剥夺官员利用盐政营私的途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盐官的腐败,让利于百姓。<br> 盐商始终是徽商的中流砥柱,已经鼎盛三百余年,不料自此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尤其是扬州、苏州一带的徽州大盐商更是深感岌岌可危,穷途末路。然而,新安江水运贸易通道的末端,渔亭盐街却迎来了它的繁华景象,这是徽商故里、徽州重镇上的一条特殊的街道,从漳河码头之上延伸到里街,两百余米长的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批发零售的盐行盐店迅速增加到数十家之多,供应范围近为本镇、本县和附近休宁、祁门山区的乡村,远则销往太平、石台、东至和赣东北地区,辐射范围之远,惠及百姓之多确实是其他古镇盐街无法比拟的。它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一些山区百姓“月无盐味”的窘迫状况。<br> 因此,作为渔亭盐街专用的卸货码头、水运船只、骡马队和扁担行应运而生,为盐街安全以及时辰提醒的打更楼拔地而起,一时间,渔亭盐街位列镇上九条街之首,热闹非凡,名声大振,方圆百里无不家喻户晓,更是成为远近商人羡慕觊觎的地方……。 道光十二年,也就是盐法变革的第二年春夏之交,在渔亭正街开有一家布匹商行和一家瓷器商铺的孙福生,转让了经营多年的两家商行,着手在盐街开办“福生盐行”,从事食盐批发和零售。孙福生看似名字光鲜,实则出生贫困家庭,父母早亡,据说孙氏家族是从婺源迁移过来的。十五岁的孙福生曾离开渔亭,去扬州远房叔叔的盐行做过三年学徒,孙福生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聪慧过人,叔叔意欲留他在扬州盐行做个管事,孙福生却是没有答应,于嘉庆二十五年回到渔亭家中,他觉得渔亭水陆码头有他童年的梦想,他企望在这里得以实现。无奈实力不允许,身上银子不多。回归家乡的孙福生只得放弃了盐业的运销,改做布匹和瓷器的行当,只是布匹和瓷器并没有给孙福生带来多少财富,不过倒是为这个年轻人攒下了一些人脉。眼下既然盐业开放,有了机会,加上而立之年的孙福生又没有真正立起来,他自然是要抓住这个机会,一展雄风,或可富甲一方。 “福生盐行”选址在渔亭盐街的中段,他几乎倾其所有买下了一栋前店后院的明代两层老屋。可是,盐行尚未正式开张,便获得了三份订单,主要来自祁门的凫峰、休宁的流口和景德镇的瑶里,都是多年来和孙福生有过生意交际的小老板,但此次购盐订单却不小,对“福生盐行”来说可谓是开门红,也验证了孙福生的人脉资源的确不错。只是瑶里盐铺的程老板需要的四千斤食盐催得紧,说他们那里有几个村落近乎断盐了。孙福生即刻向官府购买了盐票,匆忙找了渔亭下街的“昌盛船运”从杭州起运。“昌盛船运”的李老板告诉孙福生,一船最多可装载三千五百斤,四千斤确实多了点。孙福生说:“李老板,我多给些银两,一次运来,汛期尚未开始,应无风险,找只好点的船,放心运吧。”李老板见多了三成银两,便不再反对,只是说:“孙老板,那时间上要宽限两天,船重会慢些的,况且是沿新安江逆流而上。”<br> 第一单生意总算是顺利达成几方协议,只等盐到,行交割即可。<br> 时间进入五月,这个季节的渔亭草长莺飞,春溢黯然,骆驼峰云雾袅绕,河面桅帆林立、码头边的几棵硕大的洋槐开满了白色的花朵,“福生盐行”后院的石榴已是一树火红。孙福生早在数日前就估摸着初八这天下午,盐船可以靠岸,这天恰遇黄道吉日,孙福生感觉彩头不错,断然决定“福生盐行”在这一天举行开张仪式。随后几日他在盐街来回踱步,看看街市,还不时哼着小调,神清气爽。<br> 到了初八这天早晨,两个伙计在门前燃放了鞭炮,孙福生穿着新缝制的灰色马褂,头顶黑色礼帽,站在门前给人作揖,被邀请的二十五家盐行老板陆续登门道贺,孙福生拜请诸位“落昏”时一定光临宴席,众人纷纷应允。当日晌午过后,孙福生有些不放心,差一伙计沿河岸小道速去齐云山打探。半个多时辰,伙计回报说:“船已过登封桥,最多两个时辰可到”。孙福生心中再无忧虑,忙吩咐另一伙计去叫骡马队和扁担行的脚力,务必两个时辰后的五点半赶到码头等候。随即亲自敦促厨子杀鸡宰鹅,并去上街的“水生酒坊”唤汪老板送五团十年的陈酿过来。 当一切准备就绪,忽见漳河上游洪水滚滚而来,远处天空阴云密布。可以判定,漳河上游及源头一带正遭遇倾盆大雨,引发山洪暴发。可叹盐船在离渔亭码头两里地的河湾中卒不及防,瞬间被洪峰掀翻,四千斤白盐沉入水底,化为乌有。所幸三位船夫通晓水性,游上了岸,保全了性命。<br>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时用在孙福生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何况家里厨子已经将美味佳肴端上了八仙桌,庆贺之势已经铺开。只是被邀请的二十五家盐行老板得知消息后,没有人前来参加宴席。骡马队和扁担行的脚力却苦等着不愿意离去,不知道他们还在等什么?孙福生有些绝望,当对视那些呆滞的目光,他猛然醒悟过来,思想着四千斤盐从哪里筹集,如何才能确保这批货按时运往瑶里?看来只有从盐街高价收购,可问了十几家盐行都告知没有货,说非常对不起。其实这些盐行老板都以为孙福生完全栽了,认定这个后生只得退出盐业,继续干他的老本行。<br> 其实孙福生并没有被击垮,他一边招呼骡马队和扁担行的脚力一行来家里用餐饮酒,再做计议。另一边差伙计送银两给“昌盛船运”的李老板,嘱他赶紧打捞船只,如果不是超载,或许不至于翻船,错在自己,照付运费,不需要李老板赔偿货物,李老板自是千恩万谢。 晚宴中途,隔壁“德太盐行”的老板娘桃花过来告诉孙福生说:“我家盐库里有四千余斤存盐,你尽管去拿,钱先赊着,赶紧让骡马队连夜启程送往瑶里,信誉很重要”。孙福生望着眼前丰满漂亮的桃花,哽咽无语,感激涕零。其实“德太盐行”的老板娘桃花一直关注着孙福生,眼前发生的一切,让她发现这个后生讲信誉,诚实稳重,遇事不乱,心地善良,只要度过这次难关,日后必成大器。<br> 的确,孙福生不负所望,此后“福生盐行”生意兴隆,一路向好,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相继在屯溪、万安、五城、上溪口等地开了8家盐店,赢利颇丰,盛极一时。又过了三年,“德太盐行”老板去世,其子尚幼,不能继承家业,老板娘桃花难以独当一面,偌大的“德太盐行”陷入困境。孙福生自是出钱出力,鼎力相助。桃花走出困境后感慨万千,对孙福生赞许有加,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再后来,宏村的汪定贵在九江成为大盐商,听闻“福生盐行”的故事和老板的为人,便常常从渔亭盐街的“福生盐行”进货,运往江西山区自己的盐号销售。汪定贵听从孙福生的建议,后也在渔亭盐街开了家盐行。 光绪八年(1883),渔亭盐街的“福生盐行”已由其后裔孙公朴掌管,但已然作古的孙福生美名却一直流传,“福生盐行”生意依然不减当年。<br> 渔亭盐街的繁华景象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几年才宣告落幕。渔亭盐街的兴起,被后世誉为“后徽商时代的辉煌”,今日盐街虽然遗存无多,但依稀可见旧时的繁华。<br><br><h3> <b> 作者思考:渔亭盐街在岁月的长河中几乎被人遗忘,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在这条街上,我们可以发现并获得徽商的坚韧不拔,诚实守信,互相帮助的正能量。</b></h3> <h1><b>(方锦华于2022.8.8日)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