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韵

随逸听涛

<h3>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统一后设置黟、歙二县,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定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射she)县、黟(一yi)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h3><h3><br /></h3><h3>老街牌坊!</h3> <h3>徽州文化是安徽省江南地区的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就空间范围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并植根于徽州本土,并在明清时期徽商和徽州士人的传播与拓展下,向外辐射,远播海内外。在扬州、汉口、苏州、杭州、景德镇、南昌等徽商聚居地,徽州文化就有着广泛的传播市场。就时间界限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的设立,终结于民国元年(1912年)徽州府的废除。但是,由于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因而,徽州文化可以向前追溯到徽州设立之前的歙州、新安、山越等时代,向后可以延续至民国时期。</h3><h3>徽州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菜,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h3><h3>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br /></h3><h3><br /></h3><h3>黄山屯溪老街!</h3> <h3>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现了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1990年,黄山荣列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00年,西递、宏村加盟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还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渔梁古坝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它们的殊荣显示出徽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徽州文化也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引起海内外更多学者的强烈关注,为众多旅游者趋之若鹜。</h3><h3><br /></h3><h3>潮湿的老街石板路!</h3> <h3>清晨,烟雨濛濛的皖南---黄山屯溪老街,经过一夜细雨的冲刷,里里外外都是那么地干净。从老街口客栈出来,独自沿着老街漫步,由于时间还早,刚刚7点钟,街上人很少,可以随意享受那份独自的清静。</h3><h3><br /></h3><h3>老街石板路,蜿蜒向何处?</h3> <p class="ql-block">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第一楼应该换名叫徽州第一楼!</p> <h3>在第一楼享用美食,凭窗而望!</h3> <h3>第一楼餐厅吊顶也很有徽州文化气息!</h3> <h3>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h3><h3><br /></h3><h3>老街街头!</h3> <h3>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创的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已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明确地要求全体宗族成员:"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可谓蔚为大观者也。</h3><h3><br /></h3><h3>老街暮色!</h3> <h3>宏村 --- 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h3><h3><br /></h3><h3>月沼!</h3> <h3>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h3><h3><br /></h3><h3>大户人家大门上的牌匾!上面刻字---恩荣!</h3> <h3>安徽宏村,宏村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黄山市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h3><h3>公元14世纪中叶,生活在皖南黟县的汪氏家族还在筚路篮缕,以启山林之中。因为居住的村庄屡次遭受火灾,几经搬迁,他们终于在雷冈山下,找到了一处与祖先遗言中相似的安居乐业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东西两条河流环抱左右,在祖先的遗梦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泽子孙的保证。为此,家族的女头领胡重娘依据对祖先遗梦的解读,把新建的村庄规划为一个牛形村落:凿清泉以为池塘,引西溪水为补充,扩大为"月沼",成为想象中的"牛胃",通过二个出水口,建成纵横交织,长共1300余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户户,水圳被称为"牛肠",水圳的水经过使用之后,全部汇聚到村南被称为"牛肚"的南湖。</h3><h3>宏村镇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quot;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quot;。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quot;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quot;、&quot;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quot;。</h3><h3><br /></h3><h3>南湖美景!(一)</h3> <h3>南湖美景!(二)</h3> <h3>南湖美景!(三)</h3> <h3>南湖美景!(四)</h3> <h3>南湖美景!(五)</h3> <h3>南湖美景!(六)</h3> <h3>南湖美景!(七)</h3> <h3>南湖美景!(八)</h3> <h3>南湖美景!(九)</h3> <h3>南湖美景!(十)</h3> <h3>南湖美景!(十一)</h3> <h3>宏村村口老树!</h3> <h3>西递古镇,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村落面积12.96公顷。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h3><h3>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h3><h3>西递古镇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h3><h3>西递古镇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h3><h3><br /></h3><h3>西递古镇!</h3> <h3>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h3><h3>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br /></h3><h3>月湖!</h3> <h3>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立。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h3><h3><br /></h3><h3>西递牌楼!</h3> <h3>岁月!(一)</h3> <h3>岁月!(二)</h3> <h3>岁月!(三)</h3> <h3>脚踏石---方便下到溪边洗衣洗菜!</h3> <h3>祠堂大门!</h3> <h3>祠堂里面四个大字!忠孝廉节</h3> <h3>大户人家房屋天井下面的盆景!</h3> <h3>大型实景歌舞表演 --- 徽州韵!(一)</h3> <h3>大型实景歌舞表演 --- 徽州韵!(二)</h3> <h3>大型实景歌舞表演 --- 徽州韵!(三)</h3> <h3>大型实景歌舞表演 --- 徽州韵!(四)</h3> <h3>大型实景歌舞表演 --- 徽州韵!(五)</h3><h3>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那年高宗八十岁大寿。为了给高宗祝寿,四大徽班便陆续开赴北京演出。在北京,它们演出了许多场次,观看的人很多。徽班进京不但为高宗八十大寿增加了浓烈的气氛,也给当时的北京市民带来的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一事件轰动了京城。</h3><h3>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h3><h3><br /></h3><h3>徽班进京!</h3> <h3>水墨丹青---皖南徽派民居坐落于新安江两岸!</h3> <h3>水墨丹青---皖南徽派民居坐落于新安江两岸!</h3> <h3>天下第一樟树!树龄超千年,树高26米,主干围径10.2米,荫地面积1850平方米。</h3> <h3>九姓捕鱼人家!</h3> <h3>捕鱼人家!(一)</h3> <h3>捕鱼人家!(二)</h3> <h3>捕鱼人家!(三)</h3> <h3>捕鱼人家!(四)</h3> <h3>九姓水祭庆典表演!</h3> <h3>渔梁街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h3><h3>我们脚下的鹅卵石密而不乱,一块块镶嵌成一条条鱼形状,一路蜿蜒,为行人添了情趣。听导游介绍,满街的鹅卵石是防雨防滑的。渔梁街靠着码头,在繁华喧闹的年代,来往穿草鞋的劳动者,一路荷重踩着鹅卵石,脚底有了踏实感。街两旁的老房子鳞次栉比,两扇大门或洞开,或紧闭。大门洞开的人家,是昔日商号店铺货栈,粗大的屋梁,陈旧的搁栏,处处留着岁月的斑驳。而紧闭的房屋则静谧神秘。现在只有两旁泰源盐栈、元和堂道地药材的门额都已依稀难辨,可它们还在细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古镇绵长幽远的岁月。<br /></h3><h3><br /></h3><h3>渔梁古街!</h3> <h3>沿着鱼鳞样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从石级顺坡而下就到了古老的渔梁坝。现存古坝为1501年建,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街,全选用一两吨重的整块花岗岩砌成,石块之间石锁环扣。坝上水位落差很大,坝下河床乱石嶙峋,练江由此飞流直下,形同瀑布,浪花如雪,涛声如雷。</h3><h3><br /></h3><h3>渔粮坝!</h3> <h3>歙砚 ---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一)</h3> <h3>歙砚 ---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二)</h3> <h3>歙砚 ---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三)</h3> <h3>歙砚 ---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四)</h3> <h3>各种干货!</h3> <h3>徽州府!</h3> <h3>徽州府衙!</h3> <h3>府衙园林!(一)</h3> <h3>府衙园林!(二)</h3> <h3>那里徽商住宅成群连片,是一派明清的幽静。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历史的古道,同徽商进行心灵对话。斗山古街长约一华里,曲径通幽,一色的青石板路面。两边是鹅卵石镶嵌的图案,我专门问过管理员,说这些都是当年留下的,没人动过。从这些细碎之处就可以想象,徽商对生活的安排和打理是多么精致。</h3><h3>在这些幽深的巷道两边,就是徽商留下的老房子。老房子以天井为中心,内向封闭组合。那么多高大的马头墙摩肩接踵,挤得很近,却互相错落,互不压制。当地人说,这样的老房子是为了防盗,还有暗室生财的迷信。细细想想,可能跟徽商经常出外有关,高墙深庭,少了一份担忧。 </h3><h3><br /></h3><h3>斗山街!<br /></h3> <h3>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quot;八脚牌楼&quot;。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quot;东方的凯旋门&quot;。</h3><h3><br /></h3><h3>八角牌楼!</h3> <h3>八角牌楼!</h3> <h3>宋庆龄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h3><h3><br /></h3><h3>陶行知纪念馆!</h3> <h3>徽商常年外出,同家人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每一次徽商外出,身后的妇孺都会是泪眼滂沱。徽商用辛苦赚来的银子构筑高高的马头墙,给留守的妇孺一点踏实的安慰。</h3><h3><br /></h3><h3>高高的马头墙!</h3> <h3>徽派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天井的设置,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至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h3> <h3>叶氏贞节牌坊!</h3> <h3>竹山书院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现存大部分建筑均为原结构。书院系清代雄村曹氏族人讲学之所,且具有教化之功能。</h3><h3>清初徽商曹氏经营盐业,到了曹堇饴这代时,曹家已经富甲天下。然而曹堇饴有着浓重的儒家情怀,在其病榻弥留人间之际,命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在竹溪建文阁,于是创立了竹山书院。</h3><h3>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徽州的教育十分发达,一府六县共建书院55所,雄村曹氏系新安望族,清初业盐,为两淮八总商之一。同时明清两代曹氏有进士、举人53名,其中有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曹振镛等。竹山书院建成时期正值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也正是徽州造园活动的鼎盛时期。</h3><h3><br /></h3> <h3>村中还有一座&quot;大中丞坊&quot;(光分列爵坊),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quot;大中丞&quot;是官名,明清各省的巡抚称&quot;中丞&quot;,这里指的是明成化年间进士曹祥、隆庆年间进士曹楼和清代进士曹文埴,同时,牌坊上还镌刻了明代曹氏家族中举者和显宦的姓名,光分列爵,门楣生辉。&quot;光分列爵&quot;,是对曹氏家族里成就最显赫的人进行的褒奖,使他们在历史的纪念碑上代代相传。<br /></h3><h3><br /></h3><h3>大中丞坊!</h3> <h3>徽菜,即徽州菜简称,是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古徽州其名称贯穿并伴随了800多年的徽州历史建制,其发端可以追溯至更早之前。"徽"是徽州的简称,"徽菜"因徽州而得名,其因徽州商人的崛起而兴盛,又因徽商的没落而衰弱。徽州商帮的发迹对饮食的讲究进而刺激了家乡饮食业的发展,不仅使得徽菜的层次提高,成为宴请应酬的必备,也促使徽菜馆遍布全国各地。徽商走到哪,哪里就有徽菜的影子。在徽厨遍天下的时代,徽州菜肴达到鼎盛,经营者不仅继承徽菜的烹饪传统,把徽州人的食俗传到异乡他帮,还吸取各帮烹饪技术之所长,样样烹饪入味。<br /></h3><h3>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重油、重色,重火功。俗话说:重友(油)又好色。</h3><h3>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就地取材使菜肴地方特色突出并保证鲜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h3><h3><br /></h3><h3>红烧野生小河鱼,红烧臭鳜鱼!</h3> <h3>红烧黄辣丁!</h3> <h3>葱油爆小河虾!</h3> <h3>炸毛豆腐!</h3> <h3>肉丝炒笋干!</h3> <h3>炖二石!(石蛙、石耳)</h3> <h3>糯米蒸排骨!<br /></h3> <p class="ql-block">看不够的黄山景,品不够的徽州韵。短短几天的皖南行,让我喜欢上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流连忘返难离去。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p><p class="ql-block">写于2017.6.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