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国人皆知的王家坝闸,只是位于淮河左岸的一个闸口,它的作用是将淮河洪水引入濛洼蓄洪区暂存,以减轻淮河干流的洪峰压力,保护其下游工业城市的安全。</p><p> 淮河上真正的王者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它把淮河拦腰截断,根据水情,或拦或泄,把玩淮河于股掌!</p><p> 千年大计,世纪工程,历经波折,正果修成。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被称为淮河的“三峡大坝“和淮河的“小浪底“,工程位于安徽省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属一等大(Ⅰ)型洪水控制工程,是1991年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是整个淮河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工程,其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大洪水时,控制洪水下泄,调蓄洪峰,与上游的山谷水库,中游的行蓄洪区、各类堤防等共同构成淮河中游多层次防洪体系,使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在遇中小洪水和平时情况,开闸泄流。</p><p> 临淮港洪水控制工程的主体工程由主坝、南北副坝、引河、船闸、进泄洪闸等建筑物组成。新建深孔闸、临淮岗船闸,加固城西湖船闸及上、下游引河扩挖四个单项工程。</p><p><br></p><p>拦河坝</p><p> 临淮岗大坝由主坝和南、北副坝组成,全长77.51公里。主坝长8.54公里,坝顶宽10米,坝顶高程31.7米。南副坝长8.41公里,坝顶宽6.0米,坝顶高程32.25米。北副坝长60.56公里,坝顶宽6.0米,坝顶高程32.21~32.95米。</p><p> 进泄洪闸包括:49孔浅孔闸、14孔姜唐湖进洪闸,12孔深孔闸等工程。</p><p><br></p><p>49孔浅孔闸</p><p> 在安徽霍邱县北20公里,位于七十二水汇正阳的淮河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处。49孔浅孔闸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坐落在引河左侧滩地,大洪水时控制淮河干流下泄流量;非汛期和中小洪水时,敞开泄水。为一等1级工程,近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其闸设计洪水位28.21M,闸下设计洪水位26.75M,与其它泄水建筑物共同控制下泄洪水流量7362立方米/秒。原闸兴建于1958年,因历史原因建成后功能不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001年开始加固改建工程,于2006年验收通过。</p><p><br></p><p>12孔深孔闸</p><p> 位于主坝上,在原深孔闸与49孔浅孔闸之间,为一等1级建筑物,按照100年一遇洪水时坝上设计洪水位18.41m(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坝下设计洪水位26.75m,深孔闸与49孔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共同控制下泄流33量7362m/s,相应滞蓄库容85.6亿立方米。深孔闸12孔,单孔净宽8m,中墩厚1.2m,缝墩厚1.0m,闸室总宽115.8m。闸底坎高程14.9m,底板厚1.5m。</p><p><br></p><p>姜唐湖进洪闸</p><p> 位于老淮河主槽与49孔浅孔闸间的主坝上,共14孔。每孔净宽12.0m,闸孔总宽196.82m,设计进洪流量2400立方米/秒。为Ⅰ级建筑物,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要建筑物之一,在设计洪水情况下,姜唐湖进洪闸与49孔浅孔闸、12孔深孔闸共同控制下泄流量,相应滞蓄库容85.6亿立方米。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开工,2005年5月24日完工,2005年8月8日通过验收。通过验收后,参与分泄淮干洪水,为临淮岗工程整体作用的发挥和淮河的防洪保安提供保证。</p><p><br></p><p> 船闸包括临淮岗船闸、城西湖船闸等。</p><p>临淮岗船闸</p><p> 临淮岗船闸,为沟通淮河上下游航运的通航建筑物,建于2002年10月,2005年6月完工。航道等级为Ⅳ级,500t级,闸室为130m×12m。</p><p>城西湖船闸,1958年作为临淮岗船闸(500t级)开工修建,1962年临淮岗工程停建后,1967年将其改建为城西湖船闸,作为沟通淮河与城西湖的航运通道。2002年10月进行加固改造,2005年6月完工。城西湖船闸航道等级为Ⅵ级,100t级,闸室为108.65m×8m。</p><p> 临淮岗工程 建设历程</p><p> 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造成淮河没有入海口。而淮河中游地势平缓,落差不大,形成淮河上下游高、中间低的地形。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加上降雨季节集中,洪水汇集中游难以排出,灾害频繁,给淮河两岸人民造成灾难。</p><p> 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人民政府随即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成立了治淮委员会,进行淮河的综合治理,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治淮的序幕。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后,水利部开始拟订《淮河流域初步规划》,计划在淮河上游建造一个洪水控制工程。1957年,淮委就选定在淮河中游正阳关以西建设集灌溉和防洪效益于一体的临淮岗水库。1958年8月国务院同意修建临淮岗水库。由于经济困难,临淮岗工程只完成姜家湖大坝、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船闸及上下游引河等工程后于1962年停、缓建。40多年来,临淮岗水库工程成为晒太阳工程,没有发挥效益。</p><p> 1969、1971、1981、1985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会议和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兴建的必要性,并规划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但都没能实施。1991年重启后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占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河南、安徽两省淹没影响处理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加固改建49孔浅孔闸和城西湖船闸下闸首;新建14孔姜唐湖进洪闸、12孔深孔闸和临淮岗船闸;加高加固并延伸主坝7.34公里、南北副坝约69公里;扩挖上下游引河14.39公里等。初设批复工程总投资22.67亿元,主体工程计划总工期5年。</p><p>重启后的建设工程2001年底动工兴建,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淮河截流,2006年6月,主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初步验收。2007年工程全面竣工后,先后在工程区域内建起了纪念公园,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成为4A级水利风景区。</p> <p>临淮岗水利枢纽的位置图</p> <p>临淮岗工程鸟瞰</p> <p>工程图标指示</p> <p>深孔闸和浅孔闸鸟瞰</p> <p>主坝</p> <p>12孔 深孔闸</p> <p>12孔闸近景</p> <p>49孔浅孔闸</p> <p>49孔浅水孔闸侧面</p> <p>城西湖进水闸</p> <p>城西湖进水闸</p> <p>城西湖坝</p> <p>深孔闸和浅孔闸近景</p> <p>浅孔闸全貌</p> <p>临淮岗船闸</p> <p>城西湖船闸</p> <p>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全貌</p> <p>姜唐湖进水闸全貌</p> <p>姜唐湖进水闸</p> <p>临淮岗水利公园治淮丰碑</p> <p>2020年淮河洪水消除的两个月后,夕阳下的临淮岗,渔舟唱晚!</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及安徽省水利厅制作的治淮70周年《皖境.淮河水韵》纪录片视频截图,版权归原作者(文末4张归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