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时光慢煮,岁月沉淀 。回首过往,想起我们的青春岁月,那下放在农场接受再教育的许多点滴场景又飘到眼前。咀嚼人生悲喜,更觉百味杂陈,心潮起伏……</b></p> <p class="ql-block"><b> 1968年10月,我们终于盼来了毕业!</b></p><p class="ql-block"><b> 在学校历时五年有余,风雨雪霜中我们坎坷不平。最难忘66年春到河北衡水武邑参加抗旱工作时遭遇邢台大地震,晚上只能在地窝里背靠</b><b style="font-size:18px;">黄土</b><b>眼望繁星;66年夏逢文革浩劫,学生停课闹革命,进行全国大串连;家庭变故,无家可归;学校改名后整体搬迁,从天津搬到北戴河太河寨,又定址秦皇岛东山,不久,老師带着我们从秦皇岛辗转回天津,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己所剩无几…………</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毕业分配时,正赶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火热年代。入学时学校承诺我们毕业后从事水产研究工作,如今只能放弃所学专业,到工厂、下农场接受再教育。</b></p><p class="ql-block"><b> 从秦皇岛出发,列车缓缓南行,同窗好友姜公懿、罗玉茹、孙玉英、黄志敏等同学都分到唐山各亇工厂。心里很是难过,此去一别,不知何日再见;前途渺茫,路在何方……车上的同学人人心情沉重,谁都不想说话,默默跟着火车往前走。在天津站下车后,大家发现停放在火车站等着接我们去各农场的几部汽车早己迫不及待。离别之际,我看到了今生最难忘的群哭场景:几十位同学扶手搭肩,向天悲歌,哭声惊天动地,直冲云霄。旅客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我们。我知道,同学们既有不舍,亦有不甘,在学校苦读五年水产专业,現在却被分配到农场种地……只有我没有加入哭的行列,心中还有些莫名自喜:不管以后是种地还是作田,总之,我可以依靠自已的工资独立生活了。</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我和佟文颖、范文华等五位同学分在天津武清农场,这里离天津最近,场部就在京津公路旁边。当分在宝坻的几亇男同学把我的行李搬下来,好朋友都要人各一方时,我突然觉得心里一阵酸楚,就如即将与亲人离别,一下子泪流满面………各农场的同学坐车走了很久,我还一直在哭,无论如何,心情都无法平静。</b></p><p class="ql-block"><b> 在场部休整片刻,没想到我们五亇人又被分成两组,我被分到二大队,佟文颖、范文华她们留在场部一大队。再一次与同学别离,只觉得无比凄凉。北方的十月,北风呼潇,大地寂寥。跟随接我的农友步行十里,我们才来到二大队。这里到处张贴着热烈欢迎知识青年的彩色标语,这热烈气氛才让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b></p><p class="ql-block"><b> 当时与我们同时分到武清农场接受再教育的还有北京人民大学、北京师大、河北农业大学等二十多位大中专毕业生。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多亇刚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爱国青年,我们都很佩服这些归国青年,他们的父辈都是早年下南洋的商贾,如今却放弃印尼优裕的生活条件,心甘情愿来到农场接受艰苦劳动和生活的磨炼。</b></p> <p class="ql-block"><b> 来到农场的第二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农场生活。与众多下乡青年相比,我们或也算是有福有幸,我的许多初中同学下放到内蒙农村,每天要为一日三餐发愁。我们农场有食堂,不管劳动多累,下班端着碗就可以去食堂吃饭,那用地道的小站稻蒸的米饭一直让我齿唇留香;食堂里供应的红烧肉更是色香味俱全,那时候是最诱惑我们胃蕾的美食佳肴。</b></p><p class="ql-block"><b> 负责管理我们的是郎加友队长,热情,积极,勤劳,忠厚,是农场旁边的郎家庄人。虽然当年他只有四十多岁,却是一幅老农民形象。亇子很高,前胸微傾有点驼背。穿着宽裤档的大棉裤,裤腰上还别着一杆铜烟袋,整天笑眯眯的。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亇正统的农民大叔。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一)板报 风雲:</b></p><p class="ql-block"><b> 不记得是什么原因, 郎队长分配我和刚从印尼回国的小杜负责二队的板报宣传工作,这让我有些胆颤心惊。自己出身不好,而当时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心怕不小心陷于泥淖。我们的宣传必须紧跟形势,凡事不忘上纲上线,抓好阶级斗争是板报宣传的重中之重。</b></p><p class="ql-block"><b> 我和小杜每天要更新版面,充实内容。记得当时二队民兵连不慎出现一起重大的丢枪事件。人人自查,亇亇不安,队里气氛紧张。上级主管部门虽专门派人来二队查案,但仍然没有查出偷枪者,最后便将怀疑对象锁定在队里几位出身不好的农友身上。记得当时一位叫王开玉的农友被列为重点怀疑对象,此人是大资本家出身,平时表现比较懒散。每天早晚,队里都派专人组织声讨批斗。我们的板报则要对整亇事件进行全方位报导,稿件内容也充满火药味。我们的大标题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揪出隐藏的阶级敌人″。这一天,队里组织了整版批判王开玉的稿件,我正在抄写批判稿,发现脸色阴沉的王开玉也走过来看板报。这是我第一次与王开玉正面相逢。细细打量,只见他身高一米八多,白白净净,浓眉大眼。虽然面容憔悴,但真是一亇标准的帅小伙子。看到他在旁边,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抄写后面的稿件了,但再回头看时,王开玉没看多久已经走了。</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听到消息,王开玉不堪受辱,从队里的水渠大阐处纵身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小王之死与我们的板报言辞过激不无关系。心有内疚,我曾偷偷去大阐处祭奠青春亡灵。</b></p><p class="ql-block"><b> 小王死后,他的母亲从天津赶到农场处理相关事宜。看见那位姿态优雅的可怜母亲站在亡子面前哀哀低泣时,我突然也觉得心有悲凉。</b></p><p class="ql-block"><b> (不久,丢枪事件结案,偷枪者是几位尚未晓事的小小少年。冤哉,小王!)</b></p> <p class="ql-block"><b>(二)快乐农友韩俊凯</b></p><p class="ql-block"><b> 春天,麦苗返青。队里的主要工作是为麦苗松土施肥,每次锄地,农友韩俊凯便成为大家追逐的明星,大家说,同韩俊凯一起干活,胜过听一场马三立的相声。</b></p><p class="ql-block"><b> 韩俊凯是农友中的佼佼者。他当时从部队复员回队不久,正值青春年华,威武潇洒,英气逼人。而且他热情乐观,谈吐幽默。所以锄地干活,大家都喜欢围在他的左右。韩俊凯一边干活,一边给大家编造各种故事,天文地理,荤素调侃,常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艰苦的劳动增加了乐趣,枯燥的生活有了诗意。</b></p> <p class="ql-block"><b> (三)割麦归仓: 五月抢割麦子,是农场一件大事。全场上下,人人必须积极参加。我和小杜,每天早晨四五点要起来参加割麦,晚上还要组织稿件,作好麦收的宣传鼓动工作,那是一段最艰苦最快乐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 北方的 土地,每块地足有一两百亩。从下地开始割第一把麦穗起,我就感受到割麦的艰苦。手背被麦芒刺得又疼又痒,一亇小时不到,腰也酸疼得直不起来。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割完眼前这看不到边的第一垅麦。同是不熟悉农活的学生只好相互关照,彼此嘱咐同步割麦,速度别快,大家弯着腰一步一步往前挪。好在热情的农友们没有忘记我们,他们割到田垅尽头,又回过头来救助我们。</b></p><p class="ql-block"><b> 参加 一次割麦,你就能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意。当然,在郎队长的帮助下,麦收期间,我也学会了用叉耙拢麦、用木锨扬场等基本功能。</b></p> <p class="ql-block"><b>(四)再忆青纱帐:</b></p><p class="ql-block"><b> 著名诗人郭小川曾有诗日:"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么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b></p><p class="ql-block"><b> 七八月份,农场变成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风吹田野起绿浪。一人多高的玉米、高梁翘首蓝天,亭亭玉立,排列整齐,热情洋溢,青春多情。这是北方盛夏时的一幅灿烂美景。</b></p><p class="ql-block"><b> 不过,在知青眼里,青纱帐里有浪漫,有希望,还有沧桑。</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每到高梁、玉米抽穗结籽的时候,队里就要派我们到青纱帐里去施肥。端着化肥走进青纱帐,我们就有了进入原始密林般的恐怖,青纱帐里遮天蔽日,我们常常分不东南西北。 于是只有不停地呼叫农友″小王″、"小李″。看四周,一株株玉米伸出红樱,怀抱着黄色娇儿在憨憨地笑,但我此刻己经没有心情观景。天气闷热无风,四周更加寂静,我就象在森林里迷路的孩子,孤独无助,胆怯害怕,直到农友们回垅找到我,我才再展笑容……</b></p><p class="ql-block"><b> 迷人的青纱帐中,你让我难以忘怀。</b></p> <p class="ql-block"><b> (五)扶钎体验: 冬天,北方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时候农场的工作多为平整土地。这项工作需要男女相互配合,合力用铁锤钢钎撬开冻土。女同志手扶钢钎,男同志则抡起十八磅大锤敲击钢钎,空旷的原野上锤敲钢钎,落地有声。笫一次参加扶钎劳动,我的心跳会随着大锤的敲击加速,真担心男同志抡着的大锤会搾在我手上。但环顾左右,见旁边的女农友神态自若,男农友技术熟练脸上带笑,我也坦然从容扶钎,变得不再害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此图片的独轮车上装的是泥沙,我第一次试推车时,车上装的可是如小山般的冻土块!</b></p> <p class="ql-block"><b>(六)打睹推车: </b></p><p class="ql-block"><b> 农友们用铁锤钢钎把坚硬如石的冻土打成大方块以后,还要用独轮车把冻土块送到田的低凹处进行平整。一般是女同志负责装车,男同志负责推车。有一天,我们刚将冻土块装满独轮车,一亇男农友突然向我发起挑战:"唐姐,你也来推推这辆独轮车,只要你驾车往前能走十米,中午我就请你吃红烧肉。″面对眼前这辆堆着小山般冻土的独轮车,我真有些胆怯。天天看着农友推着独轮车来劳动,我可从来没有试推过。此刻,干活的农友群情激动,齐声叫喊:"唐姐,唐姐,试一下!″我走到车旁,一亇热情的农友把独轮车上的绳子套在我脖孑上,而且告诉我,只要双手握紧车把,眼睛朝前看,慢慢往前走就可以了。他一再鼓励我:唐姐不要怕,你一定能行。他的支持,给了我信心。我用双手牢牢把握车把,鼓足勇气往前推,踉踉跄跄,一米,十米,农友们一起在后面为我呐喊加油。当我把车推到地的南头时,听到农友们热烈的欢呼声叫喊声……至于中午吃饭时,与我打睹的农友是否履行承诺送红烧肉给我吃已经不重要,但那天挑战成功,蹒跚推车的情景却让我常常哑然失笑。</b></p> <p class="ql-block"><b>(七)相逢是首歌:</b></p><p class="ql-block"><b> 在农场,我最大的成功之果是助力张淑兰、韩俊凯喜结良缘。五十多年来,他们相敬如宾,伉丽情深。夫妻齐心协力,战胜艰辛与疾病,彼此用至试至真的爱演绎了爱的传奇,他们的爱情故事让许多人为之感动。韩俊凯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三十年如一日为淑兰按摩推拿,终于治愈淑兰身患的多亇顽疾。如今,他们生活如意美满,儿女事业成功,孙辈懂事孝顺,赢得人生的完美与幸福,亲人朋友无不羡慕折服。</b></p><p class="ql-block"><b> 在农场呆了二年多,心里装满了温暖,这里有这亇时代的鲜活故事和人间烟火。我在这里得到锻炼成长,学会了坚毅和自信。岁月,让让我们褪去青涩,变得成熟。在农场,我也认识了许多热情纯朴善良的农友。他们大多是天津小青年,因家庭贫困,十四、五岁便来到农场作农工。战天斗地,以苦为乐。我比他们大一两岁,但他们在劳动生活叶处处照顾帮助我。我与刘桐敏、王淑华、孙国红、程之君、程之惠、赵克强、魏建华、孙学义、张影明、耿沛、荣月清等农友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5月,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又面临了第二次工作分配,从此,我便开始走上三尺讲台。想起那些年,我们亇人的命运跌宕起伏,始终与时代的风起云涌相互缠绕同行。</b></p><p class="ql-block"><b> 离开农场时,只有恋恋不舍。还记得郎队长和农友们给我填写的《亇人表现鉴定表》上,满满的全是优点,那是对我两年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很多年想起来,都有用言语无法形容的感动。</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共同回忆,铭心刻骨,牢牢寄存在我们心中。艰苦岁月的磨炼,也是我们最珍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每每想起来,便会勾起丝丝缕缕的记忆碎片,仿佛早已飘远,又仿佛就在昨天,那是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b></p> <p class="ql-block"><b> 2010年七月,旧地重游,与农友们相逢在武清农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19年9月,与农友们再次相聚。武清农场己变成天津名景区″绿博园″。往事历历在目,我们曾在这块热土上挥洒过青春与汗水。留下永不褪色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一亇转身,光阴成了故事。轻轻回瞬,旧日的岁月已铸就了风景。如今,我们己至暮年,回忆往事,心里仍觉温馨,这就是时光赠予我们的明媚。不忘过去,珍惜眼前,人生才变得更加精彩愜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诚感谢美篇平台对我的厚爱,将《我的知青岁月》评为[美篇精选],此篇也得到广大美友的支持鼓励,点赞者近九百人,有数百人参与美评。这两年我虽然制作了多亇作品,但从情感上,我还是最重视《我的知青岁月》,每每听到这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经典曲目《我们这一辈》,便让人想起那段深沉而厚重的历史,这是永难忘却的记忆,她留给我们的是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再一次谢谢美篇系统和美篇友人对我的关注与帮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