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生生命安全,不容忽视,严格落实!</b> </p><p class="ql-block"> 近日,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近期各地中小学生溺水事件频发。特别是2022年7月份以来,多地连续发生多起3人以上溺亡事件,造成多名中小学生死亡,反映出一些地方存在预防学生溺水教育不到位、家长履行监护责任不到位、农村地区开放水域巡查防护不到位等突出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为此,通知强调,各地要强化隐患排查,以农村地区学校、村庄周边和学生上下学沿途水域为重点,逐一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工作。<b>要强化巡查防控,</b>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加强对危险水域巡逻管理,坚决制止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玩耍。<b>要强化防护设施,</b>通过“人防+技防+物防”叠加互补的方式,确保对重点水域岸线的全覆盖。<b>要强化宣传教育,</b>剖析典型事故案例,讲解预防溺水知识和救援知识,广泛开展高频次、全覆盖预防溺水宣传教育。<b>要强化关心关爱,</b>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为重点,加强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衔接配合,及时做好安全提醒和关爱帮扶。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疏堵结合,面向中小学生广泛开展游泳教育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适宜的游泳、戏水场所及相应设施,在周末、节假日为农村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培养、爱心陪伴、心理抚慰等服务,满足学习休闲娱乐需要。要强化督导考核,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p><p class="ql-block"><b>如何预防溺水?</b></p> <p class="ql-block"> 为有效预防溺水事故,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在防溺水方面,做到:</p><p class="ql-block"><b>1. 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b>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p><p class="ql-block"><b>2. 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b>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p><p class="ql-block"><b>3. 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b>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p><p class="ql-block"><b>4.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b></p><p class="ql-block"><b>5. 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b>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p><p class="ql-block">6. 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b>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溺水如何自救与施救?</b></p><p class="ql-block"><b>1. 溺水后要保持镇定,尽量将头后仰,口向上,口鼻露出水面后进行呼吸呼救。</b></p><p class="ql-block"><b>2. 不可以把手上举胡乱打水,以免身体下沉;</b>双手划动,观察施救者扔过来的救生物品,迅速靠上去。</p><p class="ql-block"><b>3. 当施救者游到自己身边时,应配合施救者,</b>仰卧水面,由施救者将自己拖拽到安全地带。</p><p class="ql-block"><b>4. 溺水后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是最重要的。</b>会游泳的人如肌肉疲劳、抽筋也应采取上述自救办法;及时甩掉鞋子和口袋里的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因为衣服能产生一定的浮力。</p><p class="ql-block"><b>5. 发现有人溺水要马上拨打120电话,</b>打完电话迅速投入抢救中去,但要注意方法。</p><p class="ql-block"><b>6. 施救者下水后不要从溺水者的正面靠近,</b>应该从后面或侧面包抄施救,以仰泳的方法把溺水者带到安全处。</p><p class="ql-block"><b>7. 救援时最好将溺水者向上托出水面的同时自己主动下沉,</b>溺水者一旦呼吸到空气就不会拼命抓紧下沉的人体,此时施救者再伺机解脱完成救助。</p><p class="ql-block"><b>8. 在救助过程中一定要使溺水者的头面部露出水面,</b>保证其顺利呼吸,减轻溺水者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减少挣扎,使施救者节省体力,顺利地脱离险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溺水误区</b></p><p class="ql-block"><b>误区一: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b></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溺水者总是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其实真正的溺水往往是无声的。</p><p class="ql-block"><b>误区二: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吗?</b></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认为只要会游泳,就不会发生危险,从而放松了警惕。其实从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数溺水者都会游泳,但他们往往低估了隐藏在水下的危险,特别是在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在这些地方游泳,水草、碎石等可能会困住双脚,进而发生意外。并且游泳者的身体状况,如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也会让其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我们应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进行锻炼;在游泳前也要检查自身的身体状况,不要在空腹、疲惫等身体状况不适时游泳,同时要做好泳前热身。</p><p class="ql-block"><b>误区三: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b></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时会在新闻上看到手拉手救人,最后却导致多人溺水的悲剧。我们都能理解,看到亲人或同伴突然溺水,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自己去拉一把或拽一下,但这一拉往往是徒劳的,甚至还可能让自己溺水。救人的方式有千万种,但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导致多人落水。当遇到有人落水的紧急情况,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贸然实施救援,应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寻求专业的救援人员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大家在享受假期的同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也要将安全常挂心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希望大家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安全而有意义的假期!</b></p> <p class="ql-block"><b>点亮“❤️”,严格落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