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的美篇

黎民百姓

<p class="ql-block">谁将主导世界</p><p class="ql-block"> ——关于制度体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九年元月五日</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当中——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之外的世界。每个人都渴望两种秩序的统一——祥和宁静的内心秩序与和谐安定的外部秩序之间的统一。然而,现实却往往充满了冲突、不安与无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吗?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原因很简单——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是外部世界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所在。这是人性的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决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出于利己的目的,以牺牲部分天性的自由与自私为前提,服从社会规范,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满足。正是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催生了合作,产生了组织,进而形成社会。人的社会性正是在周而复始的社会化活动中,通过对社会规范的服从体现出来的一种言行举止上的同一性与统一性。这种体现是以利己为出发点,以利益为目标。如果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每个人都会因心生不满而放弃合作。一家是这样,一国、一世界无不如此。</p><p class="ql-block">因此,没有内心世界的祥和与安宁,就没有外部世界的和谐与安定。而内心世界的祥和宁静取决于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能否将人的天性与社会性有机地统一于各种制度之中,让每个社会成员既不乏自由与个性,又不乏秩序与规范。</p><p class="ql-block">反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梭伦改革到明治维新,从商鞅变法到辛亥革命,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对制度的变革。每一次制度变革的成功又都源自对人性的进一步释放,对国家的进一步定位。这是一个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渐次认知的过程,也是两种属性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渐趋有机统一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进程的力量,则是对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在理论的上的不断思考,在实践上的不断创新。</p><p class="ql-block">制度的思考过程,是在认识上逐步全面,理论上逐步系统的过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厘清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大关系。而厘清这种关系的前提则是对心理活动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自然规律的正确认知与准确把握。正是有了这种殚精竭虑的思考过程,才有了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才有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孟德斯鸠《法的精神》、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今天的《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文明与冲突》、《国家竞争优势》等学术成果的相继产生,为同时代的社会指明了方向,为社会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制度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在要素上逐步完备,体系上逐步完善的过程。十四到十五世纪,以解放人性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催生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政教合一。十七到十八世纪,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君权神授的谎言。在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主义精神之光的照耀下,形成了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使资本主义走上了近500年的兴盛之路,并创造了惠及人类的现代文明成果,引领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正是由于有了理论上的大胆探索,才有了制度上的勇敢尝试。一言以蔽之,没有理论上的超越,就没有实践上的跨越。西方国家之所以率先进入现代化,根本原因在于赢在思想,胜在制度。</p><p class="ql-block">然而任何理论与实践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过去理论不能解决当今问题,理论与实践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今天的世界秩序形成于二战后,由三大体系构筑而成。以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依托所形成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以世贸组织为依托所形成的以美国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北约为依托所形成的以美国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这三大体系皆是以美国的综合实力为基础构筑而成的一种霸权主义体系。</p><p class="ql-block">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至今萎靡不振,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危机的制度性原因;随着美国一意孤行退出自己主导的用以扼止中国发展的跨太平洋自贸组织(Tpp),并执意与欧盟、中国等国家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战,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强势抬头;随着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美国的民族沙文主义肆意泛滥,且正严重危害到国际秩序。这说明,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必然会因为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崩塌。人们看好的经济全球化因此蒙上阴影,许多国家争相效仿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遭到质疑。以致于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类现在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急切盼望能有一束光照亮人类的未来;以至于在2018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有了“让中国思想引领世界前行”的呼声。这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得益于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给予世界的启示。</p><p class="ql-block">没有共同的利益,就没有相互的合作。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促成了全世界最广泛的合作和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当今的国际治理体系。出于利己而合作,由于自私而分裂,这是由既矛盾又统一的人的两种属性决定的,国际冲突无非是人性的二重性在国际层面的体现。当社会大众的利益与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严重冲突时,会造成国家秩序的动荡。唯有通过治理体系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才能来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当多数国家的利益诉求与国际治理体系发生严重冲突,会造成国际秩序的动荡,只有通过国际治理体系的变革,才能稳定国际社会秩序。这是两项事关国家兴衰、国际和平的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没有制度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理论的国际化,就没有治理的全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制度建设既要适应国家治理全球化的趋势,还要符合国家治理特色化的国内现实;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同时完成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这两大时代课题。</p><p class="ql-block">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国内认可、国际认同的全新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制度创新,要求我们必须在认真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p><p class="ql-block">良好的社会秩序,源自良好的治理体系;良好的治理体系,源自良好的制度体系;良好的制度体系,源自人性化的制度内涵;人性化的制度内涵源自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认识上的正确定位,在制度上的准确体现,亦即在治理理念上的人性化定位,在制度体制上的系统化建设。</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社会的形成源自组织的产生,组织的形成源自合作的存在,合作的存在源自生存的需求。这表明社会的存在源自于个体给予的职责——依托政府组织,经过民主协商,拟定法律法规,规范个体行为。在制度的作用下,社会有机运行,个体有序竞争。集体与个体各得其所,国家与社会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制度初衷是经过协商达成协议,经过合作实现共赢,它是人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拟定的合作规则。利己的合作初衷,让制度打上了自然属性的烙印;利他的合作行为则让制度具有了社会属性的特征。这是制度内涵二重性的人性化源头。</p><p class="ql-block">生理活动的有机性决定了心理活动的有机性,进而也决定了社会活动的有机性,决定了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因为生理需求决定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决定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决定了制度体系。这是治理体系系统化的根源。</p><p class="ql-block">因此,心里要素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了心理结构,左右着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通过人的社会行为,对应构成了社会活动的要素。这是人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在要素上对应,结构上统一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厘定制度要素的切入点,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为什么必须要素完备、体系完整、系统科学、运行有机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制度的有效性源自它对社会秩序的有益性。这种有益性体现为群体在利益分配制度上的满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秩序的满意。这种有效性源自于制度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充分认可而释放了个体的活力;通过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充分彰显而凝聚了社会的合力。在这种人性化制度之下,私利与公益相得益彰,个人与国家相辅相成。这种人性化的制度,因其张扬人的自然属性而具备了不竭的原动力,又因其彰显人的社会属性而拥有了强大的源动力。</p><p class="ql-block">正如王正毅先生所说,一个治理效果好的国家,一定有一套好的制度;一套好的制度,又必然是一套人性化的制度。当我开始思考“制度的力量”这一问题时,他特别叮嘱我一定要注意人性与制度的关系问题。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了点石成金之句——人性化的内涵应该是,也将永远是一切制度建设的目标,因为正是人性的二重性决定了制度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在政治制度中体现为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在经济制度中体现为私有制与公有制的有机统一;在文化制度中体现为创新与继承的有机统一;在道德制度中体现为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在社会管理方式中,从行政区划角度体现为自治与统治的有机统一,从个体行为规范的角度体现为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在环境制度中体现为利用与保护的有机统一。至于这种有机统一的程度,则取决于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在不同情形下所具备的影响制度要素的客观因素。从封建帝制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有的关乎国家的治理方式,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人的两种属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规律,在制度层面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与体现。不同的只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各具特色的文明,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日趋社会化,人的社会属性日趋天性化的过程。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使社会生产力愈来愈发达,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社会合作愈来愈广泛。世界经济一体化也罢,国家治理全球化也罢,都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国际化合作,全球化分工。尽管在这种合作的进程中不时会出现矛盾与冲突,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已成为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谁都不必担心国际化进程的终止,最多只是暂时的中断。</p><p class="ql-block">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其《世界秩序》一书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质疑——这个世界是否能构建起真正的国际秩序?</p><p class="ql-block">资本主义500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以全球化贸易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英国、美国这五个国家都先后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也都有过构建世界秩序的尝试。但其统治世界的时间与结局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秩序未建国先衰,各领风骚一百年。原因在于这种以一国利益为目标,一国实力为依托构建起来的世界秩序不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进而也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尽管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综合国力,目前仍然是当今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但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呼吁国际秩序重建的声音不绝于耳。主导世界的力量正在围绕世界各国对世界秩序的新诉求,进行着重新的整合,发生着悄然的转移,这意味着一个《后美国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个新的时代,多边主义将取代单边主义,平等协商将取代霸权主义。趋势虽已形成,道路却还遥远。这主要是源于横亘于制度与制度之间在文明内涵上的冲突,在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在理论观点上的差别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p><p class="ql-block">交流业已开始,沟通尚需时日。世界秩序的重建,首先需要在制度理论上达成共识,才能在治理实践上实现共振,进而在利益目标上求得共赢。而人性化的制度内涵,必将因其切入点所具备的最广泛、最基本的共同性特征而获得理论上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系统化的治理体系也会因其具有的表里如一,内外互化;六位一体,全息互动;有机运行,整体作用的系统性特征而取得实践上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人性化的制度内涵是推进国家治理全球化的原动力;系统化的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源动力。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坚信,主导世界的力量只有一个——就是人性化的治理体系。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也是主导世界的唯一可靠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二 月十八日改于书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