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不远

蘭豀儂(文銳)

<p>抚远,在地球的方位上,北纬48"27"40,东经135"05"20,是共和国版图上最东端的坐标--东极。</p> <p>在中国行政区域内,抚远并不耀眼。改革开放前,边远程度充溢着“不到抚远不知远,来到抚远就服软”的感慨,经济结构显示出“轻工业织渔网,重工业钉马掌”的简洁,城镇规模勾勒出“一条马路六盏灯,一只喇叭喊全县”的形象。</p> <p>傳仁伟提供</p> <p>然而,抚远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乌苏里江、黑龙江相望,战略地位极为重要。</p> <p>抚远是中国陆地最东端的县级行政区,是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p> <p>抚远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是满族肃慎人的发祥地之一,原名“伊力嘎”,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p> <p>抚远是我国淡水鱼种类最全、产量最多的地方,鱼的品种有 21 科 105 种,有“中国鲟鳇鱼之乡”、“中国大马哈鱼之乡”而闻名遐迩。</p> <p>抚远是对俄口岸,距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市仅65公里。</p> <p>在炎炎夏日,我有幸陪同几位贤达,来黑龙江分享清凉、解读历史、观赏美景、品尝佳肴。</p> <p>根据诸位贤达以往曾经留下的足迹,与旅行社一道规划了一条走东线的红色黄金线:哈尔滨--抚远--饶河--鸡西--大庆--哈尔滨。</p> <p>抚远,这是我第三次踏上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第一次乘坐飞机而来,飞越建三江。</p> <p>从舷窗俯瞰北大荒,朵朵白云下,阡陌纵横,稻浪翻涌,扬花授粉,拔节长穗,中华大粮仓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添足了底气,让人震憾,令人鼓舞。</p> <p>每一次来到抚远,看到了抚远在变,变得更时尚,变得更现代。</p> <p>记得第一次来抚远,是厉行公事,看队伍、搞调研。</p> <p>李冬云提供</p> <p>从哈尔滨驱车经佳木斯,宿富锦,过同江,沿黑龙江南岸线直抵抚远县城,全程 800 多公里。长途拔涉,时有颠簸,确有远而服软的真切体验。</p> <p>李冬云提供</p> <p>驻扎在偏远清静的抚远需要耐得寂寞的磨练,天寒地冻中一日三餐单调乏味需要吃苦的坚持,探亲回家路需要学会孤独远行的承受。</p> <p>然而,就是这支队伍在默默无闻里工作着,在无怨无悔中奉献着,在社会认同间立口碑、树形象,实现连续 19 年全县火灾形势的安全稳定。</p> <p>走进抚远,入心抚远,受教育,被感染,彻夜难眠。梳理消防队伍的成长轨迹,帮助总结提炼了“坚守平凡,捍卫平安”的东极消防精神。</p> <p>甄云龙提供</p> <p>第二次进抚远,是时任大队长董德良因表现优秀、业绩突出而得到提拔,为保证这个优秀团队的精神传承、作风接力、工作超越、激励赋能,专程组织以“传递精神、传播信念、传承传统”为主题的一一《让“坚守平凡、捍卫平安”精神在祖国东极永放光芒》特殊的交班接力会,印象深刻,影响至远。</p> <p>傅仁伟提供</p> <p>第三次,就是这次超脱世俗的远游,感知大自然的魅力。</p> <p>爬南山登东极阁,往北瞭望,黑龙江两岸平原、三江湿地茫茫无垠,在朦胧的水汽里,外兴安岭的轮廓忽隐忽现。</p> <p>往东远眺,尽管抓吉山挡住了视线,但能看清乌苏里江与抚远水道的合流、与黑龙江主航道的汇合,滔滔江水经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注入鄂霍次克海。</p> <p>俯瞰县城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呈现勃勃生机。</p> <p>走进黑瞎子岛,参观俄(苏)军营房,在界桩揭幕仪式纪念牌前留念,感受历史的纠结。</p> <p>亲临东极宝塔,漫步于东极广场,东极宝塔与东正教堂遥相辉映,各自象征着主权与民族文化。在逆光之间,寻觅到乌苏里江对岸的卡扎科维茨沃小镇是那么的格外宁静,同样也感知到中俄两国边防哨所神圣不可侵犯的庄严。</p> <p>驱车进入抓吉赫哲族村,在民俗展示馆看到了赫哲族的过去、现在与将来。</p> <p>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赫哲人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p> <p>赫哲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而神物能够驱凶避邪。所以对奇山、怪石、神树、护身符的崇拜属于灵物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p> <p>历史上,赫哲族面对外敌入侵,进行过顽强的抗争,为稳定边疆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因疾病、沙俄的屠杀等原因,抗战胜利时,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 300 余人,濒于灭绝。目前境内人口达5000余人。</p> <p>郭颂的一曲《乌苏里船歌》,唱遍大江南北,赫哲族也名扬华夏内外。</p> <p>鱼博馆里陈放着黑龙江、乌苏里江水系特有的鱼种,既有活体,也有标本,在解说员的引导下,了解了鱼种的成长规律、生活习性和丰富的鱼文化。</p> <p>东极鱼市上鱼类众多,买卖吆喝,偶有成交,活鱼现杀,新鲜无比,鱼松现炒,香气扑鼻,人间烟火气浓浓的。</p> <p>江滨公园的知青园,记载着1968年至1970年间,1185名杭州知青来抚远插队落户的历史。</p> <p>知青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起源于建国初期解决城市中年轻人的就业,后因“文革”的冲击,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启示下,响应伟大领袖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及其开发保卫边疆。</p> <p>抚远知青插队就是“上山下乡”运动的浓厚缩印。知青史既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辛酸史。</p> <p>穿行于抚远县城的大街小巷,视野里的城市形象更现代,市容更清洁,市貌更美丽,人来人往更祥和,相信这里会更适合人类的居住与发展。</p> <p>因为,抚远并不遥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