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的《含蓄美》

方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往往不但给人有美感,而且要令人想,令人思,令人回味,这就是含蓄美。</b></p> <p class="ql-block">何为含蓄?含蓄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思想、情感不轻易流露,含而不露,寻人寻味"。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含蓄后使艺术作品富有内涵,而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不必说尽道尽,作品内深层的意境留给读者和观众去慢慢地品味,这就是含蓄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用三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去体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b></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对豆和豆萁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曹丕不顾兄弟手足之情的不满。而字面上没有涉及曹丕的字和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歌声、诗声引"客"来》方凌摄影。</b></p> <p class="ql-block">淮安区老年大学的校园照片,画面上有一座三层教学楼和天空的一行飞禽。该校有六、七十个学员班,五十多个专业。照片中看不到一个学员,而是用诗声、歌声表示学校中有很多学员在学习,天空一群鸟儿被这声音吸引而来。从一个侧面描述了当下老年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表达照片的含蓄美要注意两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在二维平面的画面表现中不要直白,要应用美学技巧让画面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摄影作品是二维平面的画面,只是传达了其中一部分信息,而标题则会把摄影作品引入更高一层的佳境,这就是“曲径通幽”的思路。</span></p> <p class="ql-block">上幅照片如果不看标题《诗声、歌声引"客"来》,照片就显得很平白、没有意义。因此,<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表达"含蓄美"标题很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生机》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盛开的油菜花为前景,蓝天白云下是三百多米高的淮安电视塔,天空中有几只欢腾的小鸟。标题《生机》暗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祖国蓬勃发展、无限生机的赞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用美学技巧拍摄“含蓄美”照片的六种方法:</b></p> 1、不要摄尽,留有余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戏剧等反映生活时,不是说尽道尽,留有余地,如同云遮月,才更有意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摄影创作时也同样,不要摄尽,即画面中的形象或场面原本是有的, 也可以拍全。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不全部表现出来, 故意要"隐"起一部分,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胸怀》秦鹏摄影。(手机翻拍片)</b></p> <p class="ql-block">一位清洁工人站在报栏前看报。人的上部隐藏在报栏后面,虽然看不见看报的神态,但足以表明关注国家大事的胸怀。如果拍出上面,人们的视觉会注视到脸部。反而削弱主题。</p> <p class="ql-block">作品《生活》由瑞典摄影家容尼.威克特森拍摄,画面右侧是一架螺旋的铁梯,一双穿着红色高跟鞋的脚正在攀登;左侧有大面积的雾与烟,透过烟雾,远处一位老人正拄杖而行。画面既没有把人物拍全,也没有把场面拍全,这就是“不要摄尽”。作品好像没有明显地表达什么具体的内容,也没有明确地显示出作品的含义,画面似乎要诉说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但又含蓄在画面中,把思考留给了观赏者,含蓄而非直白,这就是“留有余地”。此作品在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金奖。(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要上春晚"演出前夕》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深秋的一天,《我要上春晚》的演员们等待上台,为了抵御秋凉,她们上身披着羽绒服,照片仅仅拍出下半身,没有脸部兴奋、期待的表情,也能充分表达了演员的激情。</span></p> 2、见解隐蔽。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是指作家的主观思想不直接流露,作品的倾向可让读者去揣摩,去体会。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意以藏为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冬天还是夏天?》方凌。</b></p><p class="ql-block">拍自淮安区游泳基地,标题没有说明拍自冬天还是夏天,让读者去揣测、观察、分析,冬天拍摄的答案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根》江程生摄影。(网络图片)</b></p><p class="ql-block">作品《根》由新喀里多尼亚的摄影家江程生拍摄,拍摄的是根系发达的干年巨树和巨树旁生活的百姓, 作品借大树的根含蓄地表明故乡是百姓的根 见解隐蔽方法使得此作品在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奖。</p> 三、间接表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什么是间接表现?</b></p><p class="ql-block">王维《鹿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这两句诗不是直接说:大山中有人。利用"人语声"间接的说山中有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摄影中,可以用同样的间接方法表达一物事物。</b></p> <p class="ql-block">作品《在蒙娜丽莎之前》由法国摄影家罗伯特.波耶兹诺拍摄,作品没有直接表现蒙娜丽莎的画作,而是通过观众的反应,间接地表现出画作的魅力。(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作品《地震后的孤独》由土耳其摄影家蕾拉拍摄,作品表现地震之后,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房子,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作品怎么表现的呢?两个孩子在地上画了个房子,躺在其中,表现出其对家的渴望。作品用这样间接表现的方法,来展示地震后人们孤独的情景,这样的表现更有意义,更显情感。(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等待"欢迎"》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货柜上布满商品鞋,《欢迎光临》的地毯很醒目,但是没有顾客,只有店主人悠闲的看手机、吃食品。《等待光临》将店主人和"欢迎光临"地毯相关联,间接表现了生意惨淡和主人的期待。如果采用"等待顾客"标题,就直白了而显得很平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追梦的脚痕》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近几十年经济腾飞发展,社会面貌产生巨大变化,这一切告诉世人:中华复兴之梦前景无限。美丽的大丰荷兰花海公园,有一脚痕造型的沙坑引人注目。间接表达了中国"巨人"追梦时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span></p> 四、完形理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国美学家王令中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心理有一种推论倾向,可以把不连贯的、有缺口的 形状,通过视觉心理得到补充。”这就是完形理论,</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即把不完整的形象,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将它补充完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手》江峻摄影。(手机翻拍片)</b></p><p class="ql-block">作品《手》表现了施工现场几双戴着沾满油污的手套的手,而工人的脸部和身体都没有拍全,画面没有面面俱到,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重点表现了画面主体一一工人的手,以此达到特殊效果,表现出工人在工作中奋力拼搏的精神,其余的会在观众脑海里通过完形理论得到补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要上春晚"演出现场》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演出现场有很多的观众,在外围的人有的站在橙子上,有的踮着脚……,这些观众全神贯注的神情虽然没有拍出来,但是能在大家的脑中演绎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鸟问:主人为啥打开门?》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鸟笼的门正打开的着,小鸟没有逃逸飞走。是在训鸟?是放风?还是放生?标题用拟人的手法,小鸟与主人交谈。画面为了突出小鸟主体,仅拍出人物的下半身,观众可以从衣着和肢体用视觉心理塑出上半身女主人的形象。</p> 五、背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为什么“背影”摄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1、背影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使艺术形象有新的意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2、对摄影艺术来说,背影避免了肖像权的烦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3、背影有背影的形象,背影有背影的故事 背面拍摄时,神情降到次要地位,而把姿态变为刻画人物的重要造型语言。姿态的语言常常是非常微妙的,从一个人的姿态中,常常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教养、风度甚至职业和性格特征;从姿态中也可以看出人物之间的不同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假日》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背景是一座大型现代化商场,身着时尚服饰的美女向商家的大门走去。美女亮丽的面容没有拍到,而在观众的脑海中勾勒出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寻古》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在明清代淮安榷(税)关院署的院中,一位女性身着青花布的衣装参观。人物背影的出现突出了作品寻古的主题。如拍出人物正面照片,也就一张留影纪念照。</p> 六、托物寄情,借物言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摄影中含蓄的表现,还体现在托物寄情,借物言志方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稻子与稗子》 北京摄影家李英杰。</b>(手机翻拍片)</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稗子轻浮地高扬着头,稻子因果实累累却低下头,作者并未说尽道尽,而观者自会感觉其中意味 在这里,托物寄情的含蓄表现方法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永远的奔腾》秦鹏摄影。</b>(手机翻拍片)</p><p class="ql-block">作品是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里举办的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的一个场面,画面的前景是徐悲鸿的雕塑像,远处的画作则是徐悲鸿的《奔马图》,前面总是挤满了人。实际上,画作是借奔马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借物言志,所以这幅《奔马图》画作受到所有中国人民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守望》方凌摄影。</b></p><p class="ql-block">淮安区勺湖公园的旧址起始于唐代。在蜈蚣桥头,这只桥头上的装饰石狮,经过了几百年苍桑历史,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借此表达了人民对中国复兴之路的期望和赞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编后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退休后去老年大学学摄影,经过一段时间出现瓶颈期。解决的方法之一:学习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读了秦大唐教授的《摄影美学》二十讲收获很大。编辑此文章,也算是读书笔记吧!其中有本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11幅照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