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随笔

老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而过,又到了该送夏迊秋的立秋节气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秋</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p><p class="ql-block">“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p><p class="ql-block">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p><p class="ql-block">对中国人来说,立秋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节气之一,而且还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还处在暑热时段。宋代杨万里诗:"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风不是风。"多么形象!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在古时候有民间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秋天,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一派丰收景象。秋高气爽的秋天就要到来了,炎炎夏日即将离去。我爱美丽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立秋》</p><p class="ql-block">【唐】刘言史</p><p class="ql-block">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p><p class="ql-block">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秋又称交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为立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气还处于炎热之中,但素有“秋老虎”之称的高温天气却已不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所以立秋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的立秋节气,不是八月七日就是八月八日,这是小时候爷爷告诉我的。因而每到立秋就想起了爱我的爷爷。我是熊家的长孙,和爷爷在一起的每一天常在怀念中。记得五岁多那年我摔伤了膝盖,爷爷每天背着我到医院去换药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与爷爷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总是在爷爷的身旁看着他写写画画,摆弄着他喜欢的钟錶,还常常听他低声唱着歌。经常是爷爷弹着脚踏风琴,我们祖孙俩一同唱着歌,虽然一老一少的歌声不是那么协调,然而那种充满着爱意满满的画面一直在我的心中反复出现。这些陈年往事它是我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p> <p class="ql-block">武汉的夏天很热,而立秋后也并不凉爽。在那沒有空调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几个竹床。晚饭后在各家自己的大门外睡在竹床上纳凉。每当我们小伢睡在竹床上仰望着天空的星星,一边聊着天、唱着歌,还时不时的笑声朗朗… 这不仅是当年武汉炎炎夏日与初秋之夜街头的一道风景,也是我终生难忘的童年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7日将迎来开始秋高气爽的立秋节日,此时我又想起了巳经五十八岁的儿子出生那一天正是立秋的时节。那年的立秋是8月8日,在早上八点钟,一个八斤重的胖乎乎的小伙子來到了这个世界!这会在每年立秋时节在我脑海中像电影一般的回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和我的奶奶含辛茹苦共同养育了十三个子女。爷爷是当地附近小有名气的西医,是一位为人质朴、谦和、慈祥的老者。奶奶性格开朗、快言快语、十分健谈。抗战的时候,我们和很多人一样的逃离了家乡、颠沛流离到了大后方。最终我们定居于重庆。胜利后回到家乡时只有祖父母与我们娘仨还有幺叔和小孃孃,其它的叔叔孃孃在八年中早已在各地成家立业。所以我们熊家大院空余的房子就出租了。那个时候西瓜在武汉还是比较稀罕的、价格也不菲。但是奶奶将在井水中浸泡过的西瓜每次切开以后,常常会分给同院的人品嚐,鄰里关系很好。与于太婆、刘太太、方太太打麻将是她们最大的爱好。我就是那时在一旁看着看着渐渐也学会了,而以后我和孩子们只是陪老母亲在一起玩过,因此至今巳二十多年未见过该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那年我们由重庆回到家乡武昌老宅的时候我上小学六年級。我们家的老宅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但我们家是兩层楼房。只有进了大门后一个过道的兩边是平房。往里走是四四方方露天的天井,两旁是厢房,一楼经过中央的堂屋后面是廚房兼吃饭的房间。走出了后门外眼前豁然一亮,那是一个小院和开扩的小湖。而现在这美好的风景只有在回忆中闪过。记忆中老宅大门前的人行道外宽扩的柏油马路和后面小院滨临不太大的湖泊常在梦里出现⋯后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改造建设中,不仅仅将解放路与复兴路之间的张之洞路上的熊氏老宅与鄰近的一些老宅撤除、还将后院的小湖填平后修建成了湖北省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宅一进大门的右边就是较大的爷爷接待患者的诊室(我们称之为"花厅")他开处方用的是拉丁文或是英文让病人到一家大药房去取药。畄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当病人离去的时候、他一定会亲自送到大门口,不论对方是老年或是青年都要弯腰鞠躬近乎90度相送的。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对待。而且对家境清贫的患者從不收取出诊费用。医德多么高尚!多么令人感动与敬佩!爷爷的老朋友很多,但是他极少外出应酬。在家里对我们非常和蔼、從不大声说话的。我的祖父是西医,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然而在我的印象里,几十年如一日的穿着只是一袭素色的棉布長衫和纯棉底的黑色布鞋。没见他穿过皮鞋,更别说西装了。很多年以前,在香港的三叔有一次接他去小住一段。由于他不会粵语但可以用英语与当地人交流。却让人看起来是一位典型的、民国时期的老爷爷。他没有忘本,他没有忘掉他的根,一直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然而,他却是一位治病救人的西医,这是多么难得见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保留至今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爷爷抱着我、父母亲站在前排中央,父亲是大哥。大孃孃排行第七,是第一个女孩子、很得父母的宠爱,而我与大表妹一直是爷爷奶奶看到长大的。至今回忆起爷爷奶奶我倆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昌张之洞路的熊家老宅院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的爱好是喜欢独自低声唱歌、特別喜欢收集各种时钟、掛錶和画画写写。我站在一旁看着爷爷做的月份牌上面的阿拉伯数字真漂亮!就是在这时告诉了我立秋的时间。家里有大小不同的好几个座钟,都非常美而精致,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外面窧着半园形玻璃的精美座钟了。家里的钟錶如果出了什么毛病他自己修理和摆弄,极少外出修理。</p> <p class="ql-block">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们家已是四代同堂。他曾经做了一个表格,填写了全家每人的出生年月日及出生的时辰。上面写有阳历阴历、也有兒媳和孙媳的。现在我们同辈的除了很早就跟随父母到海外的除外,堂弟弟妹妹和表妹表弟几乎人人手持一份。现在才知道这是家谱。</p><p class="ql-block">记得前些年《金粉世家》和《大宅门》播出的时候,与我同㱑的小孃孃就在电话中对我讲:这是不是有一点像我们的家?我说:他们家的人多热闹、的确与我们家相似,但是比我们家豪华得多。 我的孃孃和婶婶们都是职业女性,虽然也身穿旗袍、烫头发,但是从來不塗脂抹粉、也不披金戴銀。个个大方正派有气质。而且我们家的每一位男女一直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他(她)们中有医生、护士、敎师、教授、公司或银行职员、航空從业者。都从事很普通的工作。其中教授与教师就有九人。这可能与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有关吧!记得那些年每到週末就从汉口跟随母亲坐上轮渡、回到武昌与大家团聚,那时候大家庭里和谐欢乐的气氛情景交融、好像就在眼前。饭桌上丰富可口的菜肴、那忘不了的武汉特色菜~排骨藕煨汤、鱼丸子、藕夾⋯真的是令人难忘!特別是中学时代的六年里,每当寒暑假在武昌老宅里我们年龄相近的么叔、小孃孃、弟弟更是玩得好开心、乐此不疲啊!而这一切早已随风而去了。 啊!难忘的少女年华⋯ 这样的生活直到高中毕业考到外地上大学才开始了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在母亲家的花园里,在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先恋爱后结婚是很新潮很时尚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才19㱑、就成了熊家的大少奶奶。26㱑就因父亲病故而踏入社会独立抚育着一双兒女直到八十三岁生命终止。有幸的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十多年里能和我们在一起、享受到了先是三代之家以后是四代之家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是我的职员母亲 兩边分別是教师二婶和三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妯娌最相好</p> <p class="ql-block">翻看老照片,思绪万千。黑白照片,永远的思念!爷爷是1975年去世的,享年93岁。現在除了三孃孃和小孃孃兩位健在,其他的长辈亲人们全已去了天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孃孃:护士长</p><p class="ql-block">三姑爹:内科消化系专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孃孃:音乐教师 美声女高音</p><p class="ql-block">小姑爹:湖北省畜牧特产研究所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长我三个月的小孃孃</p><p class="ql-block">1951年湖边的兩少女,现在我们已是老奶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块医院的牌子实际是一家医院,省人民医院牌子下面就有我们熊家的宅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过几十天我就要进入89岁了!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往事,可能老人都是这样子吧!时光匆匆而过,立秋以后,夏日就会开始收敛她的色彩,三伏天即将结束,很快就要秋风瑟瑟。人们就又要悲秋了、思乡了!其实秋天不冷不热、夜长白短,空气清新,秋高气爽,多么舒适愉快呀!</p><p class="ql-block">老了希望能健康,老了希望还能生活自理,不成为别人的负担。希望自己是个慈祥的老人。希望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依然有一颗热情年轻、纯洁洋溢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