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考察团与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讲述了举世闻名的中亚考察团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在中国、蒙古探险的历史。1922年至1925年间,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四次派中亚考察团到中国戈壁、蒙古等地进行科考探险活动,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发现,包括首次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也因此名声大振。</p> <p class="ql-block">车上的美国国旗</p> <p class="ql-block">Roy Chapman Andrews (右) 与电影中的印第安纳·琼斯(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的主角,这个叫做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 (Roy Chapman Andrews,1884-1960) 的人,被许多人认为是是电影印第安那·琼斯这一角色的最初原型,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恐龙蛋化石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德鲁是美国探险家、博物学家,曾任美国探险家俱乐部主席、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他以20世纪初率领中亚科学考察团对中国、蒙古等地的科考探险而知名,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发现,包括首次发现了恐龙蛋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Roy Chapman Andrews (左) 与电影中的印第安纳·琼斯(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德鲁斯于1884年1月26日出生于威斯康星州Beloit。童年时期,他便对化石等发生兴趣,喜欢在野外探险,并且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同时他还自学了动物标本剥制术,并从中赚得了一笔钱。靠这些钱他进入伯洛伊特学院(Beloit College)就读。大学毕业后,他凭着剥制动物标本赚得的一些钱前往纽约。他当时非常想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找工作,可是博物馆告诉他,现在没有空缺的职位,你只能在动物标本剥制部门做清洁工作,他欣然接受了这个职位,并开始为博物馆收集标本。在以后几年时间中他边工作边学习,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哺乳动物学硕士学位,并最终成为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 (1935-1942)。</p> <p class="ql-block">Roy Chapman Andrews (左) 与电影中的印第安纳·琼斯(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马修斯提出中亚可能是人类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发祥地。1921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成立“中亚古生物考察团”,当时的馆长Henry Osborn 委任安德鲁斯去蒙古寻找古人类化石。安德鲁斯说服了中国政府同意他驾车穿越蒙古戈壁。1922年4月21日,由45个人、5辆道奇汽车和75匹骆驼组成的科考探险队,从张家口出发。</p> <p class="ql-block">恐龙蛋化石出土现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德鲁斯期望发现一些人类起源的痕迹,虽未如愿,但考察团于1923年7月13日在蒙古的焰崖(Flaming Cliffs)首次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这一消息被媒体报导,证实了恐龙是卵生的爬行动物,引起了大众对恐龙的兴趣,安德鲁斯的名声大噪,也成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中亚探险的最大亮点之一。探险队的领队兼博物馆未来馆长Roy Chapman Andrews在他的实地记录中描述了这一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月13日,George Olsen在午餐报告说,他发现了一些化石蛋……我们确信他所谓的蛋将被证明是……地质现象。尽管如此,我们都好奇地和他一起去检查他的发现。我们看到一个小砂岩台架,旁边躺着三个部分破碎的蛋……棕色条纹的外壳像鸡蛋一样,不会出错。Granger最后说:“从未发现过恐龙蛋,但爬行动物可能确实产过蛋。这些一定是恐龙蛋。他们不可能是别的东西。”前景令人兴奋,但我们不会让自己想得太认真,并继续从各种可能的角度批评这个假设。但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蛋就是蛋”,不可能是其他东西。很明显,恐龙确实产卵,而且我们发现了科学界已知的第一批标本。</i><i style="color:rgb(1, 1, 1);">—</i><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中亚新征服》,1932 年</p> <p class="ql-block">AMNH 6511,恐龙蛋化石,1923,Flaming Cliffs, Mongoli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恐龙蛋化石是在1923年的发现中的一个,在博物馆里可以亲自触摸。</p> <p class="ql-block">AMNH 6631, 恐龙蛋化石,1925, Flaiming Cliff, Mongoli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考察团在1925年发现的更多恐龙蛋化石。</p> <p class="ql-block">美国考察团无心插柳,发现了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这些意外的巨大收获,足以使他们感到极大的满足和骄傲。考察团还误打误撞地发现了晚白垩世的小型恐龙群,包括喙部像鹦鹉嘴的原角龙 (Protoceratops),“偷蛋专家”窃蛋龙 (Oviraptor) 以及与鸟类亲缘关系非常近的兽脚类恐龙——伶盗龙( Velociraptor)。美国中亚考察在世界古生物界产生巨大影响,也使得美国中亚考察团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享有极高的地位。</p> 考察团考察记录 <p class="ql-block">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新馆Richard Gilder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展出了一系列与中亚考察团相关的考察记录 (Field Documen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家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的东西很重要,但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如何发现也很重要。 中亚远征时,在Roy Chapman Andrews 的带领下,数十名科学家、艺术家和当地向导合作,寻找和记录新发现,这些都以笔记、绘图、照片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里展示的是他们旅行、工作和生活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考察团营地照片,1925, James Shackelford</p> <p class="ql-block">Roy Chapman Andrews发的电报 (复制品),1927</p> <p class="ql-block">考察日记 (Field Notebooks,复制品),1921-1923</p> <p class="ql-block">Roy Chapman Andress 与向导 Merin, 1925, James B. Shackelford</p> <p class="ql-block">地图 (Map Key,复制品),包括22号地图,1925-1928</p> <p class="ql-block">22号地图 (复制品),标注了发现恐龙蛋窝的位置,1925</p> <p class="ql-block">左:,地质剖面图 (复制品),Frederick Morris,1925</p><p class="ql-block">右: 考察记录 (复制品), 1922-1928</p> <p class="ql-block">地图以及恐龙蛋窝和成年窃蛋龙化石的绘图 (复制品), Walter Granger, 1928</p> <p class="ql-block">地质剖面图 (复制品),Walter Granger,1925</p> <p class="ql-block">鼠蛇🐍绘图 (复制),Ptyas Dhumnades (原名Zaocys Dhumnades),Wang, Hao-Ting, 1921</p> <p class="ql-block"> 《中亚新征服》(The New Conquest of Central Asla), Roy Chapman Andrews,第一卷和第九卷为1932年原版</p> <p class="ql-block">《中亚新征服》里关于Roy Chapman Andrews发现原角龙头骨的描述。</p> 原角龙头骨生长系列 <p class="ql-block">Protoceratops Andrewsi Growth series, 1923, Flaming Cliff, Mongolia</p> <p class="ql-block">Protoceratops Andrewsi Growth series, 1923, Flaming Cliff, Mongoli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套原角龙头骨生长系列的标本非常完整,可以观察到原角龙头骨从幼年到成年生长的变化。在恐龙化石里非常罕见,这也是中亚考察团1923年在蒙古Flaming Cliff的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Protoceratops Andrewsi (原角龙) 化石, AMNH 6416, Flaming Cliff, Mongolia,, 19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原角龙化石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极其罕见,他完好的保存了这个原角龙死亡时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沙尘暴直接掩埋。这也是中亚考察团1923年在蒙古Flaming Cliff的发现之一。</p> 伶盗龙的发掘 <p class="ql-block">AMNH 6515, 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头骨, 1923, Flaming Cliff, Mongoli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头骨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伶盗龙(又名迅猛龙)蒙古种头骨,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化石常发现于蒙古及中国的内蒙古附近地区。在电影《侏罗纪公园》里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被描绘成凶猛、狡黠且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p> <p class="ql-block">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趾骨, 1923, Flaming Cliff, Mongoli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伶盗龙是一种两足行走的肉食性恐龙。它们前肢较长,具有三个弯曲的指爪,后肢的第二脚趾具有一个强大的弯曲的脚爪(可以长达6.5厘米,驰龙类的典型特征),走路时会抬离地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体型不大,但是它们的危险程度丝毫不低于霸王龙。有学者认为伶盗龙的这个大爪子可能用于给猎物开膛破肚,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没有那么强大,只是控制猎物的辅助工具。</p> <p class="ql-block">安德鲁斯带领的中亚考察团一直持续到1925年。1926年开始,形势越来越糟糕,外蒙爆发了革命,先废除君主立宪,后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对于考察队,苏联人控告他们搞侦察,中国政府也质疑美国人正在偷窃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1930年,安德鲁斯不得不痛苦的承认,蒙古已经太危险以至无法再继续工作,于是考察队被迫离境,但他们已经让世人深信中亚是古生物家的伊甸园,他们已经为后人指示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后人将会有更多的收获。</p> 窃蛋龙与恐龙蛋化石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些人,在获得重大收获的同时,也在恐龙学术研究的历史上,制造了一起“冤案”。</p> <p class="ql-block">Protoceratops Andrewsi (安氏原角龙)骨架, AMNH 6417,AMNH 646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考察队员在恐龙蛋化石点附近发现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是属于原角龙(Protoceratops),而且老少都有。因此,他们认为这些蛋也应该是原角龙的。注意这个物种的名字里的Andrewsi来自安德鲁森的名字Andrews。</p> <p class="ql-block">AMNH 6517, Oviraptor philoceratops (窃蛋龙)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原角龙化石中, 安德鲁斯还发现了一具与原角龙完全不同的恐龙化石,可以看到恐龙的部分骨架 (AMNH6517)。</p> <p class="ql-block">AMNH 6517, Oviraptor philoceratops (窃蛋龙)化石</p> <p class="ql-block">恐龙蛋化石,AMNH 65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具恐龙化石姿态奇特,因为它正趴在一窝恐龙蛋(AMNH 6508) 上。原角龙是吃植物的,但这条恐龙却是肉食者(兽脚类,theropod),而且它的嘴似乎又长得特别适合吃蛋。所以当时就有一种假设,认为这条恐龙正在偷吃原角龙的卵。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它的身体顺势趴在了那窝原角龙的卵上面。几千万年后,它与这窝恐龙蛋一起成了今天闻名于世的珍贵化石。</p> <p class="ql-block">AMNH 6517, Oviraptor philoceratops (窃蛋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它是恐龙的一个新属种,Henry Fairfield Osborn于1924年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窃蛋龙"(Oviraptor Philoceratops),意为“偷蛋者”和 “喜爱角龙者”,并一直沿用至今。AMNH 6517因此成为窃蛋龙的正模,也是唯一已知的窃蛋龙骨骼标本。由此Oviraptor 立即成为热门话题,并在儿童书籍的页面中巩固了自己作为吃胚胎婴儿的恐龙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AMNH 28507,肉食恐龙 (theropod) 胚胎化石,Ukhaa Tolgod,Mongolia, 499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0年后,“窃蛋龙”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3年,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专家Mark A Norell教授来蒙古高原考察,在Ukhaa Tolgod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肉食恐龙 (兽脚类,theropod)胚胎化石 (AMNH 28507)。研究的结果是,这个胚胎是“窃蛋龙”的。他还发现,这枚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与 60年前发现的、被“窃蛋龙”压在身下的恐龙蛋化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那些卵并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如此一来,它偷吃原角龙蛋的假设也就不成立了。</p> <p class="ql-block">AMNH 29051, 窃蛋龙头骨,Ukhaa Tolgod,Mongolia, 499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窃蛋龙头骨是在1993年同时发现的一具几乎完整的窃蛋龙骨架化石的一部分。窃蛋龙长着鹦鹉似的喙。他附近发现的一个蜥蜴化石可能是它最后的晚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专家认为,“窃蛋龙”与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有很多与鸟类相似的行为和特征,当灾难来临时,它可能正在像鸟一样孵卵。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它和现在的一些爬行动物一样,产完卵后,会用沙土把卵埋上;埋好后,它却不愿匆匆离去,而是守候在这窝卵上,以防其他动物的侵害。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在几千万年前,动物们就有了为繁衍后代、保护幼小生命的天性。窃蛋龙也由此从窃取别的恐龙所产蛋的“窃贼”,转变成为了保护自己巢穴的“爱心妈妈”。</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buecu9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恐龙化石背后的故事(一)—骨头先生</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bvtzf5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恐龙化石背后的故事(二)—Sternburg家族与鸭嘴木乃伊</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4bztqqs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恐龙化石背后的故事(四)—Roland T. Bird与恐龙足迹</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