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飞跃高山一陈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竣工并交付通车运营,人们把这条铁路亲切地称为“天路”。当年细心的观众经常能够在屏幕中,看到很多空中俯拍的场景,镜头以鹰的视角飞过措那湖畔工地、唐古拉山车站、沱沱河特大桥等系列重大工程。拍摄方法新颖,赋有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2003年,青藏铁路完成了格尔木至雁石坪(藏北段)的铁路建设线下工程。在唐古拉山至拉萨(藏南段)线路建设伊始,当时的铁道部青藏办领导指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各工程建设单位,拍摄和收集关于工程建设的影视图片资料。为此,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各大媒体、铁道部影视中心、青藏铁路公司自办台,纷纷派出精兵强将奔赴雪域高原,对青藏铁路工程建设进行宣传报道,使国内外及时了解青藏铁路的工程进度、施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施工安全、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等情况。</p><p class="ql-block"> 为了多角度展现工地全貌,取得最佳拍摄效果,总指挥部专门租用了飞机进行航空拍摄,并为此专门成立了有驻军部队代表、铁道部影视中心、总指宣传部人员参加的航拍工作组,就通讯、物资、救援、协调等做好保障,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对全线工程进行了两次航拍。</p> <p class="ql-block"> 航拍用的飞机是蜜蜂型号的,红白相间的颜色颇为醒目,说它像个大风筝一点也不过分。除了驾驶舱和螺旋桨,其余部分的材质都是帆布,几个人抬着就能走。拍摄组由周为民担任组长,哈健担任领队,组员有张建平、曲复广、王明柱。驾驶这架飞机的黄杰是空军退役飞行员,有多次航拍飞行经验,驾驶技术娴熟精湛。 </p><p class="ql-block"> 2004年七月中旬的一天,三辆装载着飞机部件与人员的车队到达了格尔木南山口,这里是新建铁路的起点,也是青藏铁路建设的第一标段。举目远眺,青藏铁路像一条绵延的绸带,在峡谷中向西南方向伸展,崭新的钢轨闪烁着银光。规整的路基上,白色片石砌成的基墙,呈现着立体美观的几何图案。</p><p class="ql-block"> 然而第一次拍摄就遇到了难题,本来以为摄像人员坐在后舱进行拍摄就可以了,但没有预料到的是,当飞机起飞升空三十多米后,震颤抖动严重,人也随之晃动,根本把不稳摄像设备,几位人员轮流尝试都失败了。原因是高原的风依山而行,极易形成涡流、侧风与横向风。因为风向不定,所以造成了飞机上下颠簸。飞机在这种情况下容易翻滚,造成事故。这时驾驶员黄杰提出建议,为了保证安全,人员不要上机,只需要把照相机,摄像机固定在机身两侧,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此刻大家心里都比较忐忑,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预想不到的困难呢。</p> <p class="ql-block"> 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是并肩齐行的,两条路相隔不远,所以选择在青藏公路上起降飞机。公路上不时有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三步一叩,他们用匍匐的身体,虔诚地丈量着与圣城拉萨的距离。与此同时,向雪域挺进的每位成员,同样也是胸怀信仰,意志坚定地与高原乱石纵横、难以形容的地理和气候博弈。</p><p class="ql-block"> 在牦牛负重都难以行进的地方,所有成员要携带飞机部件和摄像设备,体力和心脏要承受的比平原多数倍的负担。大家明白,这也是一种挑战极限的特殊战斗。每次起飞拍摄,都要制定缜密的计划。时间、地点、航线等都要和空管部门、公路交通部门联络沟通,获批后方可进行。大家密切配合,分别把守住公路两端,防止汽车及人员进入,待飞机起降后立即疏通公路,力求不影响青藏公路的正常运行,确保飞行及公路车辆安全。</p><p class="ql-block">黄杰驾驶着飞机在建设工地上空持续穿梭环绕,力争多拍到些镜头。地面人员密切关注飞行状况,飞机在空中飞,地面的汽车在追。空地密切配合,协调有致。</p><p class="ql-block"> 唐古拉南侧的安多县,海拔四千七百米。飞机在这里遇到了险情,差点酿成事故。这天上午,按照计划对安多铺架基地进行拍摄,当地工人在一块平整的草滩上修建出一条简易跑道。天气情况也不错,比较适合飞行。当飞机轰鸣着抬头离地时,一阵风暴突然迎面袭来,飞机在十几米的半空中静止了有十几秒,只听到马达嘶吼着,机头上下浮动。大家的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眼看着飞机就要失控,出现摔机事故了。此时黄杰冷静地加油,抬机头,侧机身,一个转弯动作就化解了风险。但是在降落时无法对准简易跑道,在风的裹挟下,向一辆卡车冲了过去。万幸的是飞机从卡车顶上跃了过去,跌跌撞撞地在凹凸不平的草地上落地了。大家飞跑过去,看到人和飞机都安然无恙后,才松了口气。</p> <p class="ql-block"> 当初对于羊八井隧道的拍摄产生了争议,原因是隧道位于峡谷一侧,山体陡峭,而两山距离不到一百米,用飞行的行话来说,没有半径转弯余地,就是说飞机进入峡谷后,必须一直顺着峡谷往前飞,往上飞或是转弯都行不通。在讨论中,一部分人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提议放弃航拍。黄杰从飞行技术和飞机性能方面做了分析,最终他的意见得到全体人员的赞同。航拍组全体来到羊八井隧道工地,对地形地貌做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设计出了安全可靠的飞行计划。第二天下午,飞机按时飞临羊八井隧道上方进行航拍,然后直飞到六十公里外的堆龙德庆县,转弯后再次进入峡谷到达隧道上空,两个架次就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千里青藏线上,航拍人员不畏高寒缺氧,不惧艰难险阻,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经历过雷电、冰雹、暴风雪等交替侵扰;飞跃万仞耸立的唐古拉山,掠过可可西里的斜阳,披挂羌塘大草原的晨霜,俯瞰拉萨站的宏伟壮观;拍摄了大量的线路、桥梁、隧道、车站、环境、冻土、动植物等影视图片,为青藏铁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p> <p class="ql-block">港澳记者团采访报道一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