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3100多年历史的南京,见证了无数繁华与沧桑,它的“容貌”变迁也让人好奇。在网上见到明代刊印的《金陵古今图考》, 本书专记金陵建置沿革,自春秋至明代,时间跨度极广。因金陵城郭规制历代差异很大,故又作图以分辨。本书前有序后有跋,中间绘有十六张地图,每张图还附有考订文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陵古今图考》目录</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该书作者陈沂(1469—1538)字宗鲁,后改为鲁南,号石亭。明武宗(朱厚熙)正德间进士,官至布政使参政。1515年,陈沂应邀修府志,开始编写《金陵古今图考》,次年书成刊刻。《金陵古今图考》绘图精细,考证周详,图文互见,脉络清晰,对研究南京历史地理有重要价值。</h3> 2017年南京出版社将明代编撰的《洪武京城图志》和《金陵古今图考》,作为“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出版。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把古书的雕版印本变成简体字,地图也按照古书进行了重新绘制。本美篇的图片主要采用《金陵古今图考》古书版本,文字说明部分采用了该书图考内容,参考了南京城墙博物馆的介绍和网上文章。 <div> 在序言中,陈沂写道:“予家三世居南都,虽历览京阙之胜,莫考前代。乙亥岁,京尹以府志属笔,细绎旧史,博洽群记,参互考索,乃有得焉。因即所知,复私创为图,凡十有六。”他充分参考了明代之前的《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南京地方志书,对各个时代南京城市面貌进行探索,精心绘制成十六幅地图,再现南京的变迁轨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越楚地图》</div><div> 在《吴越楚地图》上,如今的南京主城区还是一片空白,山岗间零散分布着吴“固城”、越“长干城”、楚“金陵邑”、“平陵县”等几个先秦时期的城邑。图上“聚宝山”(雨花台)西北处的“越长干城”正是著名的“越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在南京地区先后营建了楚国棠邑城、吴国濑渚邑、越国越城和楚国金陵邑。这些军事防御城池成为吴、楚、越称霸的重要基石,也是南京目前已知最早的城墙。</div> 地图左下方的越长干城简称越城、范蠡城,范蠡筑越城被视为南京建城史的开端。近年来,南京的考古工作者在雨花路西侧发掘出越城的遗址,颇有收获,足以证明越城的历史方位与《吴越楚地图》上的标记几乎一致。 吴越楚地图考,陈沂写道:“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勾践用范蠡谋灭吴,将图楚,称伯江淮,乃筑(城)于金陵长干里,以疆威势。城周二里八十步,在今聚宝门外长干里,俗呼越台即其址。金陵有城邑,自此始也。”范蠡筑越城被视为南京建城史的开端。近年来,南京的考古工作者在雨花路西侧发掘出越城的遗址,颇有收获,足以证明越城的历史方位与《吴越楚地图》上的标记几乎一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秣陵县图》</div><div>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灭楚,并天下,分三十六郡,置守、尉、监。以金陵地属(鄣郡),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地图中除了山丘和长江包围南京以外,还绘出了秦淮河。<br></div> 秦灭六国后,在今南京地区先后置溧阳、棠邑、丹阳、秣陵、江乘5县。秦淮河原来叫小江、淮水,因为秦始皇南巡下令泄金陵王气的传说,淮水改称秦淮河。 秦秣陵县图考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过吴,从江乘浦渡,置(江乘县),皆统于鄣。又以望气者之言,凿钟阜,断长陇,以泄王气。水自方山西北,巨流环绕,至石头,达于江,后人名曰秦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丹阳郡图》</div><div> 汉代基本沿袭秦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令天下县邑皆筑城。在《汉丹阳郡图》图上,今天的南京主城区几乎空白,只有在秦淮河南面绘出了丹阳郡,有东门、南门和北门。<br></div> 汉朝时期,在南京的东南建丹阳郡城,属于古扬州(不是今日江北的扬州市)范围。 汉丹阳郡图考,“汉灭秦,以江南地封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皆大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属扬州,统县十七,秣陵、湖熟、永平、江乘、句容、溧阳隶焉,皆郡旧地。……郡治城周一顷,开东、南、北三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吴都建业图》</div><div> 南京在东汉末年迎来了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不久就迁都到建业(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展开。</div> 作为东吴都城的建业已显示出严谨的城市布局,分为宫城和都城两重,其核心是作为皇宫的太初宫,都城南大门为宣阳门,位于今新街口一带。宣阳门以南至朱雀门为御街驰道,两侧是中央官署和驻军营房。朱雀门外秦淮河两岸则分布居民区和商业区。建业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对宫城区、苑囿区、官署区、市场区均有明确规划。 孙吴都建业图考,东吴时期的石头城只是生筑城墙,也称石头坞,东晋时整修加固,开始改为包砖墙。南朝,石头城亦称石首城。据《舆地志》载,石头城周长“七里一百步”折合3200多米,是当时的军事要塞。石头城遗址位于今清凉山(古石头山),该区域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块模印,有“石头”二字的东晋晚期城砖,还发现了孙吴时期的砖铺路面、东晋至南朝早期的包砖墙及角楼遗迹、南朝晚期的城门遗迹,以及隋唐时期对城墙墙体作修补夯筑的遗迹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晋都建康图》</div><div> 东吴建业城市规划对后世影响深远,从《东晋都建康图》、《南朝都建康图》上可看出,东晋、南朝大致沿用了孙吴建业城的规划,“虽时有改筑,而其经画皆吴之旧”。<br></div> 在东晋都建康图上,南京主城区内的建筑已经丰富多了有建康宫、东府城、西州城等,而丹阳郡已经在城外了。 东晋都建康图考,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在沿用吴都旧址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并在都城之外设置外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朝都建康图》</div><div> 南京在东吴、东晋之后进入南朝、先后成为宋、齐、梁、陈的都城,形成了由宫城、都城、外郭三重城垣组成的结构,其形制对北魏都城洛阳,隋、唐长安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br></div> 南朝建康都城的核心区域位于今大行宫一带,考古发现了东晋、南朝建康都城和宫城区的部分城墙、护城濠,以及道路、建筑遗迹等。 南朝都建康图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300余年间,建康城不断发展。东吴为草创期,分为宫城和都城两重,城围以竹篱为主;从420年刘宋开始,到589年陈朝灭亡,宋、齐、梁、陈建康城对前朝建筑各有增筑,建筑渐趋奢华,南齐时期,开始营建砖砌城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隋蒋州图》</div><div> 隋朝灭了陈朝以后,把六朝建康城的建筑彻底摧毁,还大幅度降级了南京的地位,把建康改称为蒋州。<br></div>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建康城邑宫阙,并荡耕垦,六朝之迹,不复有存者。废(丹阳郡),平其城以为田,乃于石头置(蒋州)”。六朝故城变成了遗址,蒋州城墙建在清凉山一带,扬州治所迁到了江都。 隋蒋州图考,”依汉置太守,以司隶刺史相统。析溧阳、丹阳之地,置(溧水县)。十八年(598年),废(溧阳),并入溧水,与(江宁)(当涂)三县属蒋州。大业初,改蒋州,复名(丹阳郡),省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入江宁。又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亦入江宁,与溧水二县,仍为丹阳郡所统。初,扬州治徙蒋州城内废东府城,后末年以江都为扬州,置总管府,句容属焉。自后扬州之名,专于江都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升州图》</div><div> 唐灭隋,分天下十道,丹阳郡属江南东道。武德二年(619年),置行台尚书省。三年,改江宁县为归化县,又改为金陵县。<br></div> 唐朝时期的文人就把南京称为“六朝古都”,他们对延续三百多年的中国南方都城南京无比眷念,以诗仙李白为代表的诗人,纷纷前来打卡、游览,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怀古诗篇。 唐升州图考,”乾封元年(666年),改郡为昇州。上元二年(761年),废州为上元县,治在西州城地。光启中,迁凤台山之西。大顺元年(890年),复置昇州,统上元、句容、溧阳、溧水四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唐江宁府图》</div><div> 五代十国,北方战火不息,割据江南的杨吴、南唐政局相对稳定,先后在南京建立杨吴西都金陵府和南唐国都江宁府,南京作为南唐的都城再次崛起。<br></div> 杨吴、南唐统治期间,南京至少经历了五次城垣修筑、叠加,城墙得到加固加高,也首次把秦淮河下游两岸的繁华商业区和人烟稠密的居民区悉数纳入都城内。 南唐江宁府图考,937年李昪称帝,南唐江宁府城规模宏大,建筑繁华不减六朝,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奠定了明清时期南京城南商贸生活区的基本格局,在南京古代城池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南京张府园发现了南唐宫城的护龙河遗址。2001年,于南京武定门城墙段东南隅的土岗上,发现南唐伏龟楼遗址;是南唐都城城垣的重要附属建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建康府图》</div><div> 宋代,南京的规模基本沿袭了南唐江宁府城的格局。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移驻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建康府治成为南宋行宫。南宋时期,建康府极为繁盛,是南北军事之要冲,又占东南佳丽之地。<br></div> 与隋文帝毁灭南京城的做法不同,宋太祖赵匡胤对南唐江宁城不但没有什么破坏,宋朝时期还进行了城市建设。不过王安石在南京主政期间,把玄武湖泄水种田,改变了南京的生态环境,如今玄武湖面积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宋建康府图考,建康府城经过了多次修筑,府城内外,建筑、桥梁修葺一新,层台累榭,雕栏玉砌,飞阁流丹,大量美轮美奂的建筑分布其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池也经多次大规模修筑,城墙更为雄伟、坚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集庆路图》</div><div> 元天历二年(1329年),元朝第八位皇帝文宗图帖睦尔,改其即位前所居的建康府为集庆路,将其曾居住过的集庆路府邸建为大龙翔集庆寺(今天界寺)。元集庆路的建置及政区范围基本沿袭宋时旧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br></div> 元朝时期的南京城墙延续了南唐江宁府城,到了明朝京城的东门、南门和西门基本保存,只是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扩大了明都京城规模,向东建了皇宫区,向北建了军屯区。 元集庆路图考,元代晚期,对护城河进行了两次疏浚,并将北宋时,因江宁府尹王安石“废湖还田”,重新疏通城北消失两百多年的玄武湖水系,蓄水还湖,让玄武湖重新焕发生机,才有了今日风景如画的玄武湖公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朝都城图》</div><div> 明代初年定都南京,南京迎来又一次城市建设的高峰。《明都城图》反映了这座“世界第一大城垣”布局谨严,雄伟壮丽,从外向内分为外郭城、都城、皇城、宫城、皇宫四重。<br></div> 明都城图上绘了皇城、京城十三门和外郭,周边的山丘和城里的河道。 国朝都城图考(1),与六朝、南唐皇宫的选址迥然不同,明代皇宫位于都城内东侧,整座城市被分为皇宫区、商业区、军事区等不同区域。凝视着这张密密麻麻的古地图,明代南京的繁华跃然眼前。 国朝都城图考(2),不禁使人想起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南京后发出的赞叹:“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应天府境方括图》</h3><div> 应天府的范围,原来都在长江之南,到了明朝开始增加了江北二县。这时应天府管辖八个县,即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溧阳县、高淳县、江浦县和六合县。</div> 应天府境方括图考,东尽句容之境,抵镇江之丹阳、丹徒;南尽溧阳、溧水之境,抵广德州,连宁国之宣城;尽东南之境,连常州之宜兴;西南尽高淳、江宁之境,抵太平之当涂;西尽江浦之境,抵和州,西北连滁州;北尽六合之境,连凤阳之天长;东北尽句容、六合之境,抵扬州之仪真。东西相距三百六十里,南北相距四百六十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境内诸山图》</h3><div> 南京城的东、南、北三面都被山丘环绕呈所谓龙蟠之势,西面为长江。东为摄山、白山、大城、云穴、武冈;东南为土山、张山、青龙、石硊、天印、彭城、雁门、竹堂;南面为聚宝、戚家、梓桐、紫岩、夏侯、天阙;西南有三山,而止于大江。</div> 境内诸山图考,南京城内有覆舟、鸡笼,大壮观、四望,西北为幕府、卢龙、马鞍、石头城等,呈所谓虎踞之形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境内诸水图》</h3><div> 金陵在大江东南,自慈姥山至下蜀渡,古称天堑巨浸,此江之境也。秦凿淮,吴凿青溪、运渎,杨吴凿城濠,宋凿护龙河,宋元凿新河,国朝开御河、城濠。今诸水交错互流,支脉靡辨。<br></div> 在境内诸水图考中,介绍了秦淮河、潮沟、青溪、运渎和杨吴城濠等诸水的发源地,流向和经过的主要桥梁及建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代互见图》</h3><div> 《金陵古今图考》作者陈沂认为,南京在汉以后郡城,皆在淮水之南;六朝宫城皆在淮水之北,而近于覆舟;楚秦隋唐之城,皆在淮水西北,而据于石头;杨吴以后之城,皆跨淮水之南北,而近于聚宝。国朝因山距淮,尽乎四极,以是据方辨位,庶几可得矣。<br></div> 在历代互见图考中,具体介绍了六朝宫城各城门位置,还提到了许多名胜古迹,对照地图细细品读很有意思。 全书作图16幅,其中,南京城郭历代变迁图12幅,域内山水图3幅,历代互见图1幅,每图后皆附以图考。可以说,这本书是图文版的南京城市历史地图,吴越时的南京长啥样?南京好山好水在哪里?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p class="ql-block"> 该书备受后世学者称赞,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柳诒徵说:“游金陵者,多嗜读陈云伯《秣陵集》。《秣陵集》所载图考,皆直录陈鲁南《金陵古今图考》。”其价值与影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以上彩色地图拍摄于南京城墙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