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古城 传承非遗文化

毛毛

<p class="ql-block">恩施是湖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今天恩施市实验小学206班的师生一起走进这座千年古城,用脚步丈量六街十巷,感受这百年古建筑的文化魅力,并来到匠心坊非遗实践基地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匠心坊致力于推动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少带有恩州记号的文化遗产以及民间工艺技艺都在其中,何氏根雕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源自于康熙四十二年的何氏根雕距今已经300余年历史,它的代表作品凸显根材的天然趣味,动刀点睛,彰显着土家苗族风情。工作室中陈列着的一件件作品无不让我们大为惊叹,第一次感受到常年埋藏在地下的树根经过能工巧匠的一番修饰便能大放异彩,震撼着每一双瞳孔。我想也正是如此,何氏根雕在2011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中,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西兰卡普,作为历朝历代向朝廷纳贡的上等贡品,它起始于商周,雏形在秦汉,成熟在唐宋,明清时期则是追求不断的完美。它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些许变化,唐宋被称为“贡布”、“溪布”,明清则有斑布之称。拥有古老历史的民间工艺,它的独特则是因为采用经断纬的方式,并用手工在斜织机上反面挑织而成。以绚丽多彩被百姓们称赞,倚靠其色泽浪漫而无布匹与之媲美,图案古朴,质地厚实,工艺独特,花色多样,被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之一。和何氏根雕一样,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是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土家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土家族人民勤劳付出,艰苦奋斗,为武陵山这片土地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为中华文化的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p> <p class="ql-block">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远古人类就已经用它搭棚遮风避雨,做成竹篱笆圈养猎物以及幼禽。人民群众用竹编制成各种农具、日常用品,能工巧匠,民间艺人都用竹篾编织成有形由态的艺术品。2008年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土家吊脚楼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它的建筑实体与空间营建,记载了一个民族的人生哲学观以及审美观,充分体现了土家人对天地宇宙空间意识的认识以及对建筑物实用性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对吊脚楼工艺品的制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尝试。在动手实践中,我们更能够感受到那份特属于本民族的独特精神和风貌。</p> <p class="ql-block">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精美的吊脚楼终于在我们的手中完成了,看着灯火下熠熠发光的吊脚楼,今天是收获满满呀!</p><p class="ql-block">老师为我们颁发了奖状,鼓励我们全神贯注地共同制作了这件工艺品。几个小时的学习结束了,我们对恩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印象以及感触,同时也感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辈们的智慧以及技艺。希望属于恩施,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技艺和文化能够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继续显现出自己强劲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