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困住你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包慧心理

<h3>小叶说起自己的父母时,有着深深的怨恨。怨恨他们当年只顾自己的感受,不断的针锋相对,恶语相向,把家庭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战场。小叶说自己现在的婚姻也不幸福,当年选择老公完全是在一种非常孤独自卑缺爱的状态下,遇见了老公,感受到一点温暖就嫁给了老公。结婚以后,自己活成了母亲的状态,而老公给到自己的失望感就像当年自己母亲对父亲的感受。如果当年父母能够多为孩子着想一下,把婚姻关系经营得好一点,我的人生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br><br>现在很多人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之后,开始把自己生活的不幸完全甩锅给父母,认为都是因为父母自己才过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我的抑郁、我的不敢和人打交道、我的自卑、我的失败……等等这一切,如果不是因为父母我不会是这个样子。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的确对一个人的性格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把自己的不如意甩锅到父母头上可以让你从现在的困境里解脱出来,我想这种埋怨没问题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事实上当一个人开始埋怨自己原生家庭的时候,他陷入的是一种受害者思维,从受害者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目前的困境,看到的是这不是我的错,这是父母的错,我无力去承担和改变什么,这反而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困境,这种困境就是让一个人充满怨恨的停留在原来的困境里,正所谓旧恨未除又添新恨。所以困住一个人的其实不是你的原生家庭,而是你对原生家庭的态度。<br><br>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原生家庭是完美的,在人生这条路上,那一个不是跌跌撞撞的一路走来,有谁能够一脚踏进红尘而毫发无损的出离这世间。我们的父母亦如此,你心里所带的伤正是你父母当年所受的伤,你年幼时,他们也在这种伤里油煎火燎的熬。谁不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谁不想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埋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伤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卷入痛苦的漩涡,自顾都不暇了,又岂能顾及到身旁的人,又或许你认为你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去顾及身旁的人的方式对这个人恰恰又是一种伤害也未可知,比如有些婚姻已经冷成了坟墓的家庭,口口声声为了孩子所以才不离婚的那些父母,要真为了孩子,就先拿自己下刀,割开心底的脓疮先把自己疗愈好了,再去把婚姻经营好,这才是真的对孩子好,不然不管你说的再好听,其实都是在伤害孩子。只不过,世人遇到问题时,一般都认为是对方的错,自己只是一个受害者,受害者的身份是保护自己最柔软的铠甲,无往而不利。<br>所以,当你在心里体谅父母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从受害者思维里跳脱出来了,只有当你跳脱出来,你才会正视你当前的困境,你才会担起改变自己的责任。这就好比当你认为你的穷是别人造成,你会把注意力放在埋怨这个人和哀怜自己的不幸上,当你注意到虽然自己的穷和别人有关,但别人有别人的难处,并非故意而为之,一味的责怪别人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穷,那么你才会把注意力放回到困住自己的穷上面,穷则思变,才会去思考要怎样变才能把自己从这种穷里解脱出来。<br><br>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个变,这个改变和我们的潜意识有关。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意识,潜意识就是一个人的无意识行为,通俗说来就是习惯,一个人潜意识占到全部意识的95%。意识就是你能够意识到的东西,意识只占一个人全部意识的5%。这段话怎么理解呢,如果用电脑来打个比方,意识部分就相当于你电脑桌面上的程序,比如办公软件、视频软件、音乐软件等。而潜意识的部分就像是你电脑的后台程序,你看不见,但是一台电脑运行性能的优良与否却是由这些后台程序来决定的。<br><br>荣格曾经说过,你的潜意识就是你的命运。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潜意识就是你的性格,而性格就是一整套的思维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由过往的经验形成的惯有行为模式,一个习惯会对应着一个行为模式,一个行为模式会产生一个结果,无数的习惯产生无数的行为,无数的行为产生无数的结果,这所有的结果就组成了一个人的命运。<br><br>荣格说:“当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就会成为你的命运”。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的潜意识占到全部意识的95%,如果让95%的潜意识都进入到意识层面,那会产生什么结果,我想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台电脑,那就相当于所有的程序都摆到桌面上,而且同时开始运行,那么这台电脑的系统一定会崩溃。潜意识系统的存在就是让大部分的思维习惯自动运行,少占据我们的注意力。那么荣格说的潜意识进入意识是个什么鬼,难道他老人家是想让这地球上的人类大脑系统崩盘吗?其实荣格他老人家说的需要进入意识层面的潜意识主要是指那些扭曲僵硬刻板脱离当下事实真相的思维习惯,这些扭曲的思维习惯就如蒙在镜子上的尘垢,让我们看不清面前的真实,只会让人陷落在自己头脑里产生的一些扭曲的幻象之中,不断承受过去的情绪之苦。<br><br>举个例子来说明,小丽的老公下班回来,小丽让老公给自己煮面。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老公坐在沙发上没有动,小丽大发雷霆,觉得老公不爱自己,连一碗面都不给自己煮,吵到最后甚至大打出手,然后一气之下就去离婚了。小丽在亲密关系里的惯性思维认为,只有老公满足自己的需求才是爱,不满足就是不爱。爱真的是这样的吗?小丽已经离过一次婚了,虽然小丽第一次离婚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小丽一直在亲密关系里持续这个思维习惯,那么不管换多少个男人,婚姻都会不幸福,除非遇到一个完全以小丽的需求为中心而完全不在乎自我感受的男人,她才能找到幸福。所以这样的一个思维习惯一旦成为女人的潜意识,女人一遇到需求受挫就会自动陷落在对方不爱我的愤怒情绪之中,在这种愤怒情绪的视角之下,一个女人会完全看不到对方日常的好,也不会去考虑对方此刻的感受,是否心情不好,比如上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身体不舒服等原因。<br><br>所以荣格说的需要进入意识的潜意识,是那种扭曲僵化刻板给你带来痛苦的潜意识,而进入意识的途径是自我的觉察,觉察到这种模式,就是把意识之光带入到黑暗之中,才有可能修正这个思维模式。如果你电脑上的音乐播放软件是在后台运行,这个软件非常的不好用,播放音乐随时出现卡顿或者噪音,你听起来是不是很不爽,每天一打开电脑这个软件就自动播放你是不是很烦,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电脑高手,你都找不到这个后台程序在哪里,你就无法去更改这个程序,只能被动承受这种无明之苦。但是如果这个软件是在桌面上就好处理啦,卸载掉,重新下载一个你喜欢的播放软件就OK了。<br><br>那么,既然这些潜意识是自动运行的,那就意味着我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我被这些潜意识丛包裹着,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如何去觉察这些埋伏在我潜意识里扭曲僵化刻板的思维模式? 《六祖坛经》提到:“无念、无相、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断世间一切烦恼根,去除一切妄念。你可能要问了,真有这么神奇吗,这是不是迷信。这还真不是迷信,是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还真的就能断除烦恼根。但不是断除所有的烦恼,生活中我们随时会遇到各种事情,包括烦心的事情,如果你达到“无念”的境界,你只需要承受此时此刻与当下事件相符的烦恼,而且这个烦恼的带来的负面能量会流动,不会让你反复陷落在某种情绪里。打个比方,处于“无念”状态的时候,一个人的内心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任何污浊的东西进来会随着活水的流动而净化掉,反之,你的内心就是一个死水池塘,负面情绪进来不太容易消解,会让你在一段时间内陷落到痛苦的状态。<br><br>那么什么是“无念”,如果脑子里一个念头都没有,那跟植物人有什么区别?确实没有区别,脑子里一个念头都不允许出现的人是在受罪,是在枯坐,离“无念”的境界相去甚远。所谓“无念”就是无妄念,要做到无妄念就是荣格说的需要把你产生妄念的潜意识带入意识,让你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你自己让自己产生这么多烦恼的,才能做到“无念”。一颗“无念”的心是清净的心。余秋雨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什么行,就是修正认知系统里错误僵化刻板的模式,形成“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行为响应模式。那么什么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呢,一听就很高深啊。如果我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你在处理问题时,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然后起心动念,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无所住”就是实事求是,不是通过你扭曲的认知模式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而是像一面镜子一样来观照事物,正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是不是会觉得太简单,实事求是这句话我早就听到麻木不仁了,可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是不容易做到。所谓“无相”,就是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大家都能明白这句话吧,可是能做到这个境界的又有几个人?<br><br>还是通过小丽让老公煮面条这件事来说明这句话的作用。小丽在早年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爱的认知模式是:满足我的需求时就是爱我,不满足就是不爱。这是不是一个僵化刻板的观念,我想旁观者一看就明白,世间的爱哪有那么简单。而爱是一个人的本能需求,当感觉到不被爱的时候,会唤起一种巨大的愤怒情绪,这种愤怒情绪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当前这件芝麻大的小事所应引起的情绪强度。所以很多人不能理解有些夫妻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怎么就吵得你死我活的。可当你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作为一个幼小且必须依赖父母才能存活的孩子,如果不被父母爱,在孩子看来那真的可能面对的就是生死存亡的问题。<br><br>而当老公没有满足小丽需求,小丽觉得自己不被爱的这个念头唤醒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情绪,这种念头和情绪是一瞬间被点燃的,就是上面说的自动运行模式,如果没有觉察的话,当事人会瞬间被这种愤怒的情绪控制而产生破坏性的言行。这个过程就是“有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所住就是小丽认为的满足我就是爱我,不满足就是不爱我的僵化刻板的认知模式,在这个认知模式的视角下,所引起的心念就是妄念,是与当下事实不相符的念头。那么拥有“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反应的呢,她被拒绝了也会不高兴,但是她会去关注到对方的感受,进一步去了解老公今天的状态,是什么原因让老公不愿意去煮面,并依据事实的真相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也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她关注的是此时此刻的事实真相,而不是被自己早年的经验模式牵着鼻子走。<br><br>觉察是破解一切烦恼的利器。其实现在不同流派的心理学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觉察到困扰你内心的潜意识模式,至少在困扰你的这个问题上达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觉察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培养觉察能力的第一步是先学会控制情绪。当一个人完全被潜意识模式控制的时候,当触痛这些潜意识模式的人事物出现,会在1秒之内引发强烈的情绪并快速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反应,这一瞬间人其实完全被情绪控制住,没有丝毫的理智。如果当情绪升起时,你能有意识的把情绪和行为相应之间的这1秒时间延长,理智就会升起。这个延长的时间也可以叫做情绪缓冲带,建立自己的情绪缓冲带可以有效缓解情绪升起时带来的冲动性行为,这个情绪缓冲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深呼吸、短暂的离开现场、跑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冷静下来时,再来如实观照触发你情绪的这件事情。对于那些情绪化的人,在过往的经验里缺乏这种控制情绪的成功体验,因此要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来建立这个情绪缓冲带,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潜意识模式。<br><br>建立情绪缓冲带只能让你暂时恢复理智,阻止冲动性行为的发生。而要觉察到在你生活中反复出现不断制造冲突的潜意识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可以促进自我的顿悟,而有些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家庭内部不断传递的模式可能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能发现。在这里推荐一本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这本书里提供的一些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你发现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一些扭曲的观念,看见的过程就是把意识之光带到黑暗的潜意识深处,就相当于把后台程序带到桌面,就有机会修正这个观念,把自己从无明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你的人生会豁然开朗。<br><br>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且行且修且享受,你终将遇到那个强大柔软真实而又平和的你。<br><br><br>  欢迎来信讲述你的故事或QQ咨询, QQ邮箱:646815979@qq.com。<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