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传奇

春华秋实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朋友中,兴趣雅致的竟有几个想成为游记作家。我国写散文游记的作家还是蛮多的,古代如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清代袁宏道、姚鼐等,现代有余秋雨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的锦绣壮丽、记载了人文地理的丰富资料,而且体现了作者们与生俱来的真、善、美。</p> <p class="ql-block">  郦道元,一位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占据游记文学鼻主地位的人物,以追求“至真”为人生最高境界,成为福惠后世万代的地理游记奇才,他的千古巨著就是《水经注》。</p><p class="ql-block"> 郦道元,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生于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以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郦道元少年时期,因父亲郦范担任青州刺史,便跟随父母居住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父亲郦范去世,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例降为伯这一等级。此后其多次排挤与迫害。郦道元,不愿陷入官场的明争暗斗,于是潜心钻研水文地理,他编纂的历史文献和地理资料,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这些都是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资料大多都已失传)。他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历史的和水文地理极其宝贵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  郦道元也是我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一书记载了郦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他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水经》原著增加资料近千条,文字增加二十多倍。此书是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记载的历史上各地发生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述说了作战双方不容忽视的地理条件。他述说的军事必争之地,对后来发生的大小战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谋略参考价值。有道是,英雄不问来路,豪情莫叹去处。那郦道元身世表明:“纨绔出身颜貌换,功名放弃结贤团。飓风暴雨来探究,深壑危潭不畏寒。历史述谈成至宝,水源地理上经銮。旅游文学始行者,笔记纹描见美峦。”</p> <p class="ql-block">  高鹤年,京剧鼓师、音乐家、教育家,也是一名了不起的旅行家。 他一心向佛,以追求“至善”为人生最高境界,成为佛教界普渡众生的慈善奇才。</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信佛的朋友,那年八月初三,他要到盐城大丰区的一个千年古镇一一刘庄去上香还愿,邀我结伴而行。我们到了刘庄镇风光绮丽的玉带河边,走进了佛门净地净土庵,当地人称尼姑庙。</p> <p class="ql-block">  净土庵建有山门,前厅、法堂、客堂、斋堂、大雄宝殿、东厢房、西厢房等110余间。我们看到庵里供奉的众佛金身像,也阅览了彰显高鹤年为建此庵所作贡献的功德展屏。我为高鹤年功德圆满终成仙鹤而敬佩,也为削发为尼的修行者而感叹,这些人的确不容易,看破红尘,弃却尘缘。回来的路上,我便填写一首词:《浪淘沙•观瞻净土庵之遐想》:“庵静听鸣蝉。榴桂丹颜,青灯一盏木鱼潸,云泽梦醒叹影单,禅榻何欢。柳动慕枫繁,藤蔓蘭漫。绿苔千藓难为毡,了却尘缘还世转,净土心安。”</p> <p class="ql-block">  高鹤年一生维护正义,救苦救难。他曾参加解放长春、沈阳等战役。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随团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壕里为战士们唱歌、说快板书,鼓舞士气,振奋斗志。 </p><p class="ql-block">  他参加过《 林海雪原》、《白毛女》、《大渡河》、《赵一曼》、《革命自有后来人》等现代剧目的编剧与导演,观众耳熟能详。《革命自有后来人》上演二百多场,喝彩声阵阵,好评如潮。 </p><p class="ql-block">  他呕心沥血培养“ 京剧娃”,其中60多名考入国家艺术专业院校,为京剧后继有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振兴京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高鹤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人(1872年~1962年),原藉安徽贵池,父正刚、母王氏,家道殷实,衣食无忧,但其自幼多病。10多岁时,偶游云台山,遇到一位高僧赠给他几本佛经,从此,“披读之,如贫获宝,似渴得泉,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命危脆,不能偷安,始有忏悔访道朝礼名山之志”。年仅19岁的他踏上了漫漫的行脚之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凭一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历时35年,将沿途之见闻汇集文成《名山游访记》。</p> <p class="ql-block">  高鹤年的佛教生活一直潜修俭朴。他曾于全国许多寺地方结茅庵居,饥餐草果,渴饮涧水。作为一个行脚居士走万里路,访万里事,一杖一笠诚为不易,可谓奇迹。他家财万贯,但他自己省吃俭用,把手中的家财都用到了建寺,修庙,用到成千上万个需要帮助的危难之人。他用佛教文化和掌中之物普渡众生,行善积德,成为佛教界的典范。他在全国许多地方都修建过寺庙,为佛像一一装金。他为自己的家乡,把原来的尼姑庙重新修建成净土庵,该庵一直香火旺盛,并成为地方有影响的旅游景点之一。 </p><p class="ql-block"> 有诗为证:“ 足迹历行山雾间,佛经饱读蘸三泉。清风作伴静修练,松月为邻定坐禅。饥啖草禾多饮水,困居庵宅弃痴缘。著名游记世之宝,普渡危难鹤立然。”</p> <p class="ql-block">  我爱看游记,那是4年前,江苏省江阴市老干部艺术团来我区上演大型历史剧《徐霞客》,才对游记产生兴趣的。徐霞客无意功名,以追求“至美”为人生最高境界,是个学识渊博、著述游记、文笔优美的千古奇才。</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天然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状况等。他经过30多年的考察,撰写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是部描绘华夏风景、自然资源的游记巨著,也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青山碧水。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钟情于地经图志,早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他想学父亲游历名山大川,并想在旅游中,撰写对后人有文献价值的游记,他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徐母心胸豁达,通情明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p> <p class="ql-block">  22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多次命悬一线,但矢志不渝。直到54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真乃是“无心显达真知认,玩水游山探古行。露宿风餐奔走苦,置身野豁线悬生。访寻观赏自然景,挥笔留痕记历程。霞客巨篇文字妙,世人翘指伟才横。”</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董绍华,又名董韶华,网名韶华流连。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人民作家》会员、《华夏诗文苑》文学顾问、盐城市大丰诗画社社员爱好古典文学,注重地方人文景观研究。著有诗文集《韶华心语》(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白驹茶话》(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古镇情缘》(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水乡渔歌》(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