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四都

明庄主

<p class="ql-block">  我对元代历史没有研究。</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有意无意地游历了蒙古国的哈拉和林、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元上都、中国河北省的元中都,而于我生活的中国北京,更是经常经过曾经的元大都遗址地。</p><p class="ql-block"> 要想粗浅了解蒙元历史发展脉络,请先看看元朝统治者世系表。</p><p class="ql-block"> 有点儿烧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蒙元历史上先后建造了四座都城:既建于太宗窝阔台汗(</span>木亦坚汗)<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七年(公元1235年)的现位于蒙古国的</span><i style="color:rgb(237, 35, 8);"><u>哈拉和林城</u></i><span style="color:rgb(1, 1, 1);">、忽必烈建于宪宗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的现位于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span><i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元上都</u></i><span style="color:rgb(1, 1, 1);">、忽必烈建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的现位于中国北京的</span><i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元大都</u></i><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元武宗建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的现位于河北省张北县的</span><i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元中都</u></i><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古国哈拉和林城</p><p class="ql-block"> 哈拉和林,其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昭近旁,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哈拉和林故城是在草原深处克烈部或回鹘都城的基础上创建的蒙古帝国首都,元朝岭北行省首府,13世纪中叶世界的中心,地缘位置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我曾游历于此。</p> <p class="ql-block">哈拉和林故城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 哈拉和林故城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约2500米,东西约1300米。周围有土墙,四面设城门。</p> <p class="ql-block">哈拉和林故城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 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汗并打败阿里不哥后,政治中心南迁汉地,哈拉和林不再是首都。元亡后,北元又以此为政治中心,在不断的内战中哈拉和林沦为废墟。</p><p class="ql-block"> 1889年,俄国学者H.M.亚德林采夫考察了哈拉和林废墟。1948—1949年,苏联考古学家C.B.吉谢列夫领导的苏蒙考古队在废墟上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土墙、宫殿、市街、房屋等遗迹甚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的哈拉和林遗址</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8年6月我们参观哈拉和林故址遗迹。遗迹上依然可见零星古物。</p> <p class="ql-block">宫殿台沿螭首  </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显示,在宫址下的地层中,发现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佛教彩绘壁画遗迹。城中央为商业和手工业区,建筑遗存集中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附近。遗址内发现炼铁炉和陶窑等手工作坊,出土大量铁农具、武器及生铁锅等。</p><p class="ql-block"> 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北宋钱币、钧窑和磁州窑瓷器,以及汉式铜镜、砖瓦等,反映出汉文化在当地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哈拉和林遗址内遗存</p><p class="ql-block"> 遗址内有大型殿址,面积为55米×45米,有人根据花岗石柱础的位置,推定殿内共有75根木柱。在殿南面发现用花岗岩石板砌成的门址。周围四个台基的建筑都面向中央大殿。一般认为这群宫殿建筑系1235年窝阔台所建之万安宫。</p> <p class="ql-block">哈拉和林额尔德尼昭</p><p class="ql-block"> 1585年,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在哈拉和林城址废墟旁兴建了额尔德尼昭,也称额尔登昭,汉语称为“光显寺”。</p> <p class="ql-block">哈拉和林额尔德尼昭</p><p class="ql-block"> 这座寺庙,是蒙古最古老,最大的一座喇嘛庙,已被辟为博物馆。额尔德尼昭坐西朝东,呈正方形,面积约为 0.16 平方公里,四周筑有高大的土墙作为寺墙,每面墙上都建有 25 个城垛,正中辟大门。每个城垛上都建有 1 座喇嘛教小白塔,围墙四角的地面上也各建有一大一小的白塔,寺院里共有大小 108 塔。墙的四角还各有一具石龟。</p> <p class="ql-block">额尔德尼昭</p> <p class="ql-block">额尔德尼昭里的塔</p> <p class="ql-block">额尔德尼昭</p> <p class="ql-block">  哈拉和林城曾有四座城门,每座城门旁边设有繁荣的集市。据专家考证,东城门集市买卖谷物,西城门集市买卖绵羊和山羊,南城门集市买卖公牛和车辆,北城门集市买卖马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上都</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去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途中。</p><p class="ql-block">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部门修复元上都遗址皇城城墙300余米,填平遗址内菜窖、人工渠等设施,关闭了遗址内通行的公路。 </p><p class="ql-block"> 2009年至2011年,考古人员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p><p class="ql-block">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它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时确定上都为首都,后来元朝定都北京后,就把这里作为陪都。上都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明德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专家通过对明德门门道的发掘发现,该门由砖石砌成,分南北两部分,门南部较窄,北部宽,上为砖砌,下为石砌。地面为石块铺就,上有车辙痕迹。</p> <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发掘显示,元上都曾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建筑组成,以宫殿为中心,呈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御天门</p><p class="ql-block"> 御天门是元上都的南城门,是元代皇帝进宫和宣告诏书之所。</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御天门</p><p class="ql-block"> 元代诗云:“东华西华南御天,三门相望凤池连。”宫车入御天门,百官下马步行,独皇帝骑马直入。</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大安阁</p><p class="ql-block">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元朝皇帝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这里还曾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惠宗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以及南宋灭亡后忽必烈接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p> <p class="ql-block">大安阁遗址上的雕花石材</p> <p class="ql-block">  在大安阁拍摄的我,也被它的气势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  大安阁为元上都的正殿。史料记载,大安阁为拆迁宋代原熙春阁仿建,雄伟壮观,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大安阁为三层,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它曾使马克·波罗惊叹不已。元世祖忽必烈正是在这里接见了马克·波罗一行,由此,才产生了著名的《马克·波罗游记》。</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穆清阁</p><p class="ql-block"> 穆清阁是宫城内最宏大的建筑,是皇上审议、定居、宴乐的大型城堡。旧址仅存台基高8米,穆清阁南北宽67米、东西长137米,总面积917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穆清阁,是元上都被毁以后发掘清理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筑基址。</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考古部门在对元上都遗址穆清阁发掘时在东阙基础夯土台基顶部发现大型石柱础。</p> <p class="ql-block">  经测量,石柱础为方形,边长90厘米,圆心直径55-65厘米,每根柱础间距3.5米,石料为风化岩。穆清阁大型石柱础的发现,说明元朝时期穆清阁台基上建有阁楼,可以推断穆清阁中部大殿与西阙台基上也应建有阁楼,与历史资料记载符合。</p> <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说,穆清阁建造十分讲究,仅砖石就有12种。</p> <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城,宫阙城池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 这是后人在穆清阁处建造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2011年7月15日,元上都遗址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元上都,正赶上金莲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金莲花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大都</p><p class="ql-block">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知道这曾经是元朝首都,但也从未刻意追寻元代都城留下的印记。昔年况景早已被今日繁华替代,寻寻觅觅,也只得寂寥痕迹。</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义和门翁城门</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自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发掘现场 </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来已分裂,演变为忽必烈的元朝及位于其西部的四大汗国,其中元朝包括今日蒙古本土及中国大部地区。燕京地区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1264年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迁都燕京,1272年中都改名为大都,将上都作为陪都。</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金中都遗址</p><p class="ql-block"> 忽必烈迁都燕京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兴建工作。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发掘年代为1964年。元亡后大都改造为明代北京城。对元大都的研究和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后,经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考古调查、发掘,对元大都的平面规划作了复原。在城址内发现有城门、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遗址等遗迹,出土物以瓷器为主。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城墙为夯土筑造,四面辟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南城墙在今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墙所在位置即现在二环路内侧,北城墙在今北四环路一带,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p> <p class="ql-block">  在万能的网络上查到的元肃清门城门图。</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简称土城公园。</p> <p class="ql-block">  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一景,上面有清乾隆题写“蓟门烟树”碑。</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西起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 </p><p class="ql-block"> 遗址公园现存遗迹为当时之北城墙东段。朝阳区段长共计4173米,其中断续有大小豁口九处,呈东高西低状。</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遗迹堆土距城下地面2.7-7米不等,基宽20余米。土城上现植有大量松柏覆盖。</p> <p class="ql-block">  目前,元大都遗址公园是集历史遗迹保护、市民休闲游憩、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应急避难于一体的现代城市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塔  </p><p class="ql-block"> 屹立于北京阜成门内的白塔,是北京城区现存的元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白塔在妙应寺内(白塔寺),该寺建于至元八年(1271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万松老人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北京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因之得名)。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但清,民国时期都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渎山大玉海</p><p class="ql-block"> 这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p><p class="ql-block"> 渎山大玉海现展示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p> <p class="ql-block">渎山大玉海局部纹饰</p> <p class="ql-block">渎山大玉海局部纹饰</p> <p class="ql-block">元代吸水兽</p><p class="ql-block"> 吸水兽是吸财兽,招财进宝之用。北京地安门内大街后门桥在元代最初是木桥,后改为石桥。现在看到的石桥是在2000年前后重新挖掘出来后修复的。</p><p class="ql-block"> 古人都喜欢在河边桥旁修造几只能够压制水患的镇物,后门桥也不例外。如今露在地面的镇水兽共有四只,北岸的风化很厉害,据考证这一只是元代原物。而南岸的一只应该是明代以后雕刻的,造型基本和北岸的一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中都</p><p class="ql-block">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元中都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中都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海山。</p><p class="ql-block"> 从1998年起,文物部门开始调查勘测,发掘了宫城西南角台、宫城一号殿址、宫城南门、宫城南墙一号排水涵洞、皇城南门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角楼遗址</p><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分为外城、中城、内城以及城墙和角楼。从1998年开始,文物部门对这一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对元中都进行了科学的认定。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探明了主要建筑遗址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现角楼遗址上搭建了平台供游人登台瞭望。</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南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公元1308年,元中都宫城完工,正式投入使用。这么庞大的工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基本建成。可惜的是,公元1311年正月,在位仅4年的武宗海山在元大都去世,他的弟弟仁宗继位,宣布“罢城中都”。</p> <p class="ql-block">  仁宗继位,元中都的建设虽然停止,但该地的战略地位并无变化,中都的地位与上都、大都并提。皇帝例行的巡幸照常进行。直到公元1358年,红巾军北伐元军,攻克元上都,焚毁宫阙,元中都也未能幸免,被红巾军烧毁,这座神秘都城完成了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南门复原图</p><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南门为宫城正门,1998—2001年进行考古发掘,整体结构包括阙台、墩台、隔墙、门道、登城马道及门内广场。门台遗址面阔88米,进深18米,含三条门道。专家推断此门为“两阙三观三门道过梁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南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200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元中都遗址皇城南门进行考古发掘,从而确定了皇城南门的准确位置,解决了皇城南墙与宫城南墙的间距问题。出土的琉璃建筑构件,说明城门已经建成。皇城南门应该是牌楼式城门,现在实施覆土保护。</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都宫城南门发掘时现场。</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南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门道下面基座上有部分城砖是原始的。现实施包砖保护,用砖对隔墙及墩台的夯土芯包砌。</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一号大殿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一号大殿遗址</p><p class="ql-block"> 一号大殿位于宫城四门连线的交点上,整座台基分两层,高出地面3米,南北长101米,东西宽50米。由月台、前殿、柱廊、寝殿和香阁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一号宫殿基址</p><p class="ql-block"> 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当然,照片上的宫殿基址是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螭首</p><p class="ql-block"> 一号大殿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汉白玉角部螭首(传说中龙的一种)和9个台沿螭首。这10个螭首雕刻细腻,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一号大殿出土的六六幻方</p><p class="ql-block"> 此幻方是六六方阵,纵横都是六个古阿拉伯数字。六六幻方蕴含丰富的数学原理,在古代被视为神秘之物,被压在房基下作为辟邪、防灾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遗址出土的琉璃构件。</p> <p class="ql-block">角部螭首</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元中都一号大殿,是目前元代三座都城(上都、大都、中都)遗址发现的唯一一件角部螭首。</p><p class="ql-block"> 元中都博物馆标明这件是复制品,复制的真不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一号大殿遗址地砖。</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 </p><p class="ql-block"> 在元朝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元中都在存世的50年间,既见证了元中后期的天灾人祸,兵患连连,又经历了为夺帝位喋血宫斗的权利之争。</p><p class="ql-block"> 图为元中都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  元武宗海山及其家族后代共产生七位皇帝,这在元朝诸帝中,海山家族占据了半壁江山。海山的弟弟仁宗之后,相继入统的英帝、泰定帝、明宗、文宗、順帝等元朝统治者多次到中都狩猎、议政、巡幸、礼佛。因此,元中都的历史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蒙元王朝兴衰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图为元中都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  至正18年(1358年),元中都宫室被红巾军烧毁,只留下城墙遗迹。</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元中都遗址的发现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2013年,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准。</p> <p class="ql-block">在元上都游历的我</p><p class="ql-block"> 游历过蒙元的四座都城,姥爷祖上姓多,似乎自身有着部分蒙族血统。往事不可追,仅此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