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义、杨甲英的安康小场子表演

放怀云天

<h1></h1><h3><font color="#39b54a">(拜场花鼓:“三尺方桌搭云台,哥把妹子请上来,哥哥要唱梁山伯,请妹来唱祝英台,二人离不开。”)</font></h3><br> 陈扬义(男、丑角)、杨甲英(女、旦角)是安康“小场子”表演的后起之秀。他(她)们2004年进入汉滨区恒口百花艺术团师从陈文城、杜世菊学习安康“小场子”表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近二十年来,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通过潜心钻研、刻苦训练,系统掌握了安康“小场子”的表演技艺,成为一对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场子”名角儿。<br> 陈扬义、杨甲英均在20世纪40年代末出生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安康市恒口古镇。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下,自幼喜好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天赋。 <font color="#39b54a">走园场</font> 陈扬义,自幼喜好歌唱、表演、习武、敲打锣鼓等文体活动,是一个能舞蹈、会表演、擅长锣鼓打击乐的多面手。1969年入伍,曾参加部队文艺宣传队并受过专业培训,转业地方依然酷爱民间艺术。常言道:“人过五十不学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使他痴心不改。拜师陈文城,学习安康“小场子”丑角表演。“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专心一志,钻研技能,苦练内功。很快就学会了矮桩步、蝎子步、拐子步及三缠腰、三展翅、三碰头、三吸腿等20余种“小场子”表演规范动作。熟练的掌握了和尚帽、螺丝帽、双护耳帽、中军帽、猪耳朵帽、观音帽、单喇叭帽、双喇叭帽等10余种草帽花的变换技艺。<br> 杨甲英,学生时代是校园里的文艺尖子,下乡插队时曾任大队文艺宣传队队长。参加工作后,是单位工会文艺骨干。会演唱“汉调二黄”“八岔戏”“花鼓戏”“安康曲子”等多种地方戏曲及民间小调。曾被汉滨区授予“汉调二黄传习户”。虽年过半百,但她对民间艺术的追求依然坚持不懈,拜师学习安康“小场子”旦角表演。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她以一丝不苟的严禁态度,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在师傅陈文城的指导和杜世菊的帮教下,通过细心钻研,勤学苦练,加之自身扎实的表演功底,很快就掌握了“小场子”旦角唱、舞、颤、抖等表演技巧,学会了“三缠腰”“三点头”“三磕膀”“三戏水”等20余种“小场子”舞蹈组合规范动作。 <font color="#39b54a">三缠腰</font> 陈扬义、杨甲英,作为“小场子”表演搭档,可谓珠联璧合。虽然都是年过古稀的人了,但登台表演依然魅力不减当年。丑角陈扬义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功底,舞步稳健有力,动作灵敏快捷,挑逗诙谐幽默,表演潇洒自如。旦角杨甲英乃“出水芙蓉,枝头百灵”,身段灵巧,眉目传情,舞技娴熟,声情并茂。且唱功深厚,歌喉圆润,清脆悦耳。他(她)们在三尺见方的八仙桌上,旦角粘、颤、扭、抖舞姿翩翩,丑角腾、闪、应、逗诙谐风趣。一柔一钢,一颤一逗,一招一式,<font color="#333333">一呼一应,默契的配合,真情的表演。自始至终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以温情、欢颜面对观众,让观众赏心悦目。尤其是“</font>矮桩摆扇”“双燕戏水”“犀牛望月”“鹞子翻身”“鹰击长空”等一些高难度舞蹈动作的表演,完美无瑕,惊艳绝伦,令人流连忘返。 <font color="#39b54a">三磕膀</font> <font color="#39b54a">双燕戏水</font> 年过七旬,一腔热忱,足以可见他(她)们对优秀文化遗产的赤诚之心。为了弘扬,历时18载,他(她)们随艺术团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千余场次。并多次参加省、市、区“非遗”项目展演,荣获各类大奖20余项。为了传承,他(她)们分别收徒传艺20余人。被授予安康“小场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安康“小场子”传习户。<br>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他(她)们老当益壮、不遗余力,令人可敬可佩! <font color="#39b54a">展望未来</font> 李道平 撰文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