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曾经的诗意栖居

顾桐

<p class="ql-block">影友启程突发奇想,要拍“童年的记忆”。他谈了自己的构思,我觉得很好。于是,说干就干,找“演员”,当然是业余的出镜者:爷爷,俩孙女并一个小孙子。找道具,锄头、马灯、胶鞋、胡琴,甚而还有一张极为珍贵的报纸影印件,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二日的《人民日报》。其实,并不打算结构复杂的剧情,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让一幅幅画面传递乡土味道中的诗意栖居,也就足够。应该说,道具在预想的时代背景中,有些混搭,并不严谨,穿帮也就不能避免。做为摄影玩乐,是过程性的放大愉快。如本来做为道具的第一只西瓜,没考虑到孩子是否能抱得动,结果刚一出场,就摔为八瓣,只好再买一只……还有,为了增强画面效果,点燃戏剧用烟饼,一时烟雾缭绕弥漫草地,将公园管理人员吓个半死,以为失火……上世纪有段时间令人深情回想,惜乎不再可能回来。这组片子,从技术上讲并不理想,但,是我对曾经年代的一个画面致敬。</p><p class="ql-block">要感谢两个小女孩并一个小男孩,我甚至叫不出她们的姓名;要感谢超爱夫妇,他们一个是出镜者“爷爷”,一个是摄影人,并负责了大多道具的准备。还有影友、好友白晋平,还有常青树影友……都为拍摄付出辛勤劳动,在此,谨致谢忱。</p> <p class="ql-block">(拍摄地:晋祠公园月季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