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雾里看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特别是对读书人,大家的普遍理解就是“学的好了就能够做官”。也符合中国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然后再来管理这个社会。所以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正是这句话,鼓舞着无数的中国人去刻苦的学习。通过今天完整的学习这句话,我认为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偏差。我们断章取义的去看了这句话的后半段,没有看它的前半段。</p><p class="ql-block"> 整句话是这样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有三个关键点“学、仕、优”。首先我们要搞清“学”与“仕”之间的关系。大家普遍理解为“能够”,在“学”与“仕”之间建了一个因果关系,学的好就能够做官。这也是有道理的。于是在这个“学”与“仕”之间就成了一种目的性关系。就是“学”的目的就是去“仕”。学习就是为了要做官。单独理解这句话也是可以的。但是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优而学且仕”,且“仕而优则学”在前,“学而优则仕”在后。于是我们很多人对上一句就感到懵懂,“官做得好了就能够学习”,显然不符合逻辑。</p><p class="ql-block"> 那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在春秋时代,绝大部分职位都是世袭的,跟学不学没有什么关系。对一个贵族来讲,无论他学不学他都要去仕,甚至无论他愿不愿意,都要去仕。士大夫的学习与是否“能够学习”没有关系。特别是孔子时代,普通人家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做到季孟孙三家的家宰已经是最高地步了,也就是说能做到贵族家族掌管祭祀的职位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仕而优则学”不能翻译成能够。而应该翻译成应当。“做官做的好,有余力了,就应当去学习。”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建议仕大夫在做官的同时,更应该多学学礼、乐、艺等等,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学而优则仕”则翻译成“学习学的好就应当去做官”。</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儒家主张“出仕”,“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学习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靠能力混口饭吃,而是把推行仁道为己任。这句话的上半句体现了儒家对贵族的期待,后一句体现了儒家赋予读书人的基本担当。</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的专家学者理解这句话说,子夏说的“学”与“仕”的关系,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学习与做官的关系。工作之余继续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学习之余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检验学到的东西。就是说人一生都要学习。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我们为什么误读了这句话?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抨击,中庸与革命势不两立,于是把儒家的教育思想定为“官本位”思想。今天在大力弘扬国学文化,我们也要辩证的看问题,文化有文化的局限,没有必要去拔高,人为的赋予它新的引申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