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方非(1918—2009) 安徽桐城人。1935—1939 年就读于金女大历史系,抗战爆发后随学校迁往成都华西坝。在四川,她结识了许多进步的朋友,其中有中共地下党员,参加了抗日救亡的学生组织和活动,如饥似渴地阅读苏联小说和马列主义书籍。1942 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方非和一批地下党同志开始了奔赴敌后解放区的万里长征。1949 年随大军渡江。解放后担任无锡市委宣传部长、副市长;1960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厅任常务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80 年调任江苏省对外友协任专职副会长、外办党组成员。离休后,方非仍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为实现吴贻芳校长的遗愿建立金陵女子学院,不辞辛苦为金女院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p> <p class="ql-block">皇甫玉珊将军(1927---)1946年考入金女大医预系,1949年毕业后入学北京协和医学院,1954年毕业。我军著名传染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传染病信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传染病杂志》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现代老年感染病学》等多部专著,从事传染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p> <p class="ql-block">苏先模(1927---)1946 年进入金女大医预科就读,1949 年进入协和医学院学习,1955 年毕业于眼科专业。1958 年,任职于空军总医院,主要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曾担任军医班、航医班、护士培训班等的专业授课教师,多次参与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参编《医学全科通鉴》。参与编审《国外医学眼科分册》。</p> <p class="ql-block">何霭兮 1927 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1947 年进入金女大社会系学习。1948 年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 年5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49 年5 月至1981 年11 月,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5 军文工团、华东海军文化部电影队、海军第二速成中学、四机部第10 设计院计划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4 研究所、第28 研究所任职。在职期间,先后获得学习模范、集体三等功、工作突击手、“三八红旗手”、五好战士等奖励。</p> <p class="ql-block">徐曜萱(1928--- )1949 年毕业于金女大社会工作系,1950—1952 年就职于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荣立二等功、三等功,之后分别就任吉林大学保育院院长,南京大学幼儿园主任、中文系讲师,多次在儿童保健系统荣立功勋。著有《怎样做幼儿园的保育员》《怎样办幼儿园》《家庭中的儿童教育问题》等。</p> <p class="ql-block">洪笵(1928---)金女大附中第一届毕业生,1947 年入读金女大协和医学预科,后转入历史系。1948 年加入中共地下党,年底投奔大别山皖西解放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 年4 月随部队回到解放了的南京参加接管工作。同年7 月随部队进军西南,在四川内江地区,先后担任过工业、商业和文教部门的基层领导,1955 年开始担任内江地区讲师团副主任。“反右”运动后仍在偏僻的农村生活了21 年。1979 年参加组建内江师专外语系并担任首届系主任兼支部书记。1982 年任四川内江师专副校长、党委书记。1983 年当选中共四川省委候补委员,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1987 年被重庆市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1988 年即将离休时又调四川生殖卫生学院任副院长三年。在全国各地做爱国主义主题讲座200 多场,讲稿被翻印10 万多份。</p> <p class="ql-block">郑小瑛教授(1929---)</p><p class="ql-block">1947 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金女大生物系攻读医预科,同时在音乐系主修钢琴。1948 年底到解放区,先后在开封和武汉的中原大学文工团工作,1952 年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5 年师从苏联专家尼·杜马舍夫学习合唱指挥一年半,以优异成绩结业后,即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并继续向瓦·巴拉晓夫学习指挥。1960 年被国家选派到苏联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知名教授尼·安诺索夫和格·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进修歌剧、交响乐指挥专业,曾与全苏广播交响乐团和莫斯科市等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回国后先后指挥过中外大型歌剧二十余部及许多音乐会管弦乐作品。她的指挥风格热情奔放,气魄雄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是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和爱乐女乐团的艺术总监。曾被聘为我国第一个“民办公助”性质、不占国家编制的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首席指挥,2010 年在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的支持下创建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任艺术总监。</p> <p class="ql-block">肖林(1929-)曾名王端一,祖籍湖南湘潭,1929年出生于南京。1937年夏隨母亲逃避战火,历经武汉、长沙、湘潭、桂林、贵阳后定居于芷江。小学毕业后,先后在沅陵、湘潭读初中。1945年分别就读于国立十一中、国立二中(高中)1947年于福湘女中毕业,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半年后转入中文系。1948年6月经吳文安介绍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 曾仼支部宣传委员、学生会学习部长。1948年底,根据地下党市委学委的安排,由地下党交通员带领共十人分批渡过长江,到达皖北解放区,她是领队。1949年春,十人全部集中到合肥第二野战军金陵支队,准备接管南京。1949年4月25日到达浦口,过江,进入市区金陵支队政策研究室成为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的第一批干部。1949年为解放大西南,7月开始组建西南服务团,被调到西南服务团办公室。由于办公室将归建云南支队,为照顾关系,又被调至川南支队。49年10月1日离开南京。先后在川南支队政策研究室、川南区党委办公室、重庆西南局政策研究室、西南局党刊编辑室工作。1954年西南局徹消,许多同志考大学。她参加全国统考被清华大学彔取。在校曾担任年级党支书、系党总支副书记。1960年毕业。分配到四川省规划设计院,一年后调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先后担任担任技术员、建筑师、并任室党支书、技术室主任、副院长、院长。1985年四川省总工会授予肖林“女强人”称号。1989年底离休。1993年成立“爱心建筑设计事务所”。</p> <p class="ql-block">李锦华(1930-2021)1948 年考取了金女大音乐系,主修钢琴,先后辅修声乐、音乐教育等课程。大学三年级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 年退休后又担任五年的英语教师、合唱团的负责人兼指挥。担任金女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多年。</p> <p class="ql-block">杜念沪(1930--)1948年入学金女大家政系。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在南京军事学院与学员武效贤结婚。同年与武效贤一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团政治处干部处干事,参加过上甘岭战役。</p><p class="ql-block">1955年转业到金华地委党校任教员。因随丈夫部队调动,此后分别在江西上饶社会主义学院任理论教员和部队子弟小学任教员。1964年参加安徽地区四清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南京军区保卫部关押了五年。1974年重获自由。八十年代末,开始经商,前后在太原、上海成立公司。晚年跟随儿女常住德国柏林,并游历欧美各国。拥有丰富的冷暖人生和酸甜苦辣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邓敬苏教授(1930-2021)</p><p class="ql-block">1947 年毕业于重庆清华中学后考入金女大外文系。1948 年参加纪念“五二〇”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学生运动,并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新青社”。1949 年考取二野军政大学文艺兵,同年9月分配到二野政治部文工团,1953 年5 月奉调军委总政文工团。1970 年受“文革”冲击,下放成都军区第53 野战医院工作,1973 年归队到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曾在《井冈山》《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多部话剧中担任重要角色。1977 年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时,因在《大军西进》中扮演藏族老妈妈获得表演奖。入伍后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受到总政治部嘉奖。1986 年离休后,继续在荧屏、舞台、讲台奉献余热。多</p><p class="ql-block">次主持《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大型文艺晚会。1994 年应聘到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担任教授,十余年间培养演员、主持人、播音员近千人。因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被学校授予“学院卓越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张清(1930-2014)抗战胜利后就读于金女大附中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医预系。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952 年调至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辑、导演。</p><p class="ql-block">作品有《星火燎原》《在长征的道路上》《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地震》《访日见闻记》等40余部科教、新闻片。其中《八一运动会》《伞兵生活》《天有可测风云》《生物进化》曾先后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 年任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副总编、主管创作的副厂长。1985 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成员,兼任书记处书记,主管金鸡、百花奖的评奖工作。曾当选为中国科教影视协会首届理事长,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一级导演职称。1989 年调任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1983 年率中国科教电影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第36 届国际科教电影协会年会,1986 年率中国影协代表团访问日本。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三、六、八、九届“金鸡奖”评委。著有专论,收入《科教电影简论》及《电影艺术讲座》。</p> <p class="ql-block">傅伍仪,1946 年考入金女大历史系,1949 年南京解放后,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1952 年,由于抗美援朝处理战俘对英文的需要,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审处科工作。战争结束后一年多,转业到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对50 年代的中国外交做出了重大贡献。1982 年随丈夫入驻泰国,其间担任泰国公主诗琳通的中文老师。1986 年,到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工作,参与《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宋庆龄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