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地块大约1.2平方公里,深深的绿荫如华盖覆盖,树丛之中露出的红瓦坡顶令人神往,今天这里已成为青年一族阅读上海的打卡地,而常熟路是连接长乐路到巨鹿路非常重要的一段,其内部里弄四通八达,相互交织,不仅形态上是典型的上海新式里弄一西式洋房和现代建筑并存,还蕴藏着尘封多年的历史人文故事,随着时光在建筑空间中的流淌,故事仍然还在演绎和延伸。</p> <p class="ql-block">常熟路修建于1901年,属法租界越界修建,全长716米。我们暂且不谈常熟路南端的瑞华公寓和淮海大楼,还是围绕从长乐路到巨鹿路这一段大约300米左右的故事叙述。4条马路环抱这一地块而常熟路上最为热闹,由于从静安寺到淮海路必经之地,车水马龙,匆匆行人。曾有上世纪30年代有轨电车的昔日到今天的多路公共汽车,地铁出入站点真是好不热闹。特别是近30年的建设,沿街商店改换门庭甚至崛起了高楼,金鸡独立式的傲视着这一片优雅的区域显得那么的不协调。真是今非惜别,感叹万千!</p> <p class="ql-block">常熟路是1941年汪伪政权时改名的,原先称作善钟路,而善钟路的名字又是从一个传奇人物陶善钟而得来,据川沙县志,其三十三卷人物中所述“陶如增,字凤山,号善钟,顾路人,幼寒微,受佣为马夫,后设善钟马行于上海,营业日盛,广置地产于法租界,原善钟路(今常熟路)即以其为路名”。</p><p class="ql-block">老上海租界共有5条中国人的马路:分别为孔子路,朱葆三路,虞洽卿路,善钟路和麟桂路,而法租界仅有一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道路即善钟路。</p><p class="ql-block">1901年陶善钟无偿让出了自己的土地,修筑了一条静安寺通往西江路,也就是后来的霞飞路及目前的淮海路,被法租界当局定为善钟路,然后在这两侧开发房地产,今天看来这发展的思路也一点不过时。“看好地段,囤积土地,搞好基本建设三通一平,然后再等待土地升值,开发房地产”</p> <p class="ql-block">常熟路113弄(上海市第3批历史保护建筑),随善钟路起名善钟里,是常熟路上最富有历史人文故事的一条里弄。善钟里是由潘义泰营造商承建,1930年建成,弄内北侧有7栋双毗花园洋房和一幢独立花园洋房与巨鹿路坡顶花园住宅风貌相同,弄内南侧除弄口的学校外还有4幢现代风格的里弄住宅,自22号以东均属南华新邨门牌编号,建筑风格也与南华新邨一致。</p> <p class="ql-block">从常熟路拐入113弄即善钟里仿佛一下子从喧嚣的市井回归了静谧的的世外桃源,宽阔的里弄可以行车,花园洋房和现代式的住宅曾经住过许多历史名人,无论是花园洋房还是新式里弄住宅均设有汽车间。</p> <p class="ql-block">在常熟路113弄口,即是原来的上海市常熟路小学,常熟路小学的前身是上海私立正志小学,正志小学是一所很有历史的学校,第一个上太空的华人王赣俊,“我和爸爸一起坐牢”的小作者卢大容,体育明星中国女子篮球队从学娣,中国女子排球队诸韵颖都是出自这所小学。</p><p class="ql-block">常熟路小学的对门9号是常熟路幼儿园,一家教育质量出众的幼儿园,开办了至少有三十年,目前已搬到康定路去了,但仍然叫常熟幼儿园,可想而知它的品牌。</p> <p class="ql-block">北侧双毗花园洋房均为假三层英式风格建筑,砖木结构,红砖外墙,机瓦屋面。而南侧均为现代新式里弄建筑。</p> <p class="ql-block">弄内南侧的8号,14号,22号,均为上海市教育局宿舍。上海市教育局解放初期的管理幅度非常之大, 不仅主管中小学校,包括社会教育机构全在其中。</p><p class="ql-block">社会教育机构包括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文化宫等社会教育的一些设施。</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8号的马承源。解放初期在上海市教育局供职,50年代调往上海市博物馆工作。经过自学专钻研成为青铜器方面的专家。后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目前在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即使由他在任时修建的。他成就了上海博物馆在青铜器方面展藏在全国是第—位的,并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在14号和8号之间,还有一条很浅的里弄,弄口写着铭牌“四维庐”,弄内仅有两个门牌号,建筑风格与隔壁的南华新邨相似。</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光纤之父,宽带教父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早年也曾居住过本弄12号,在他晚年的时候自己还专程来寻找他幼时的故地。</p> <p class="ql-block">15号是弄内北侧唯一的非英式坡屋顶的现代建筑。为上海歌剧院宿舍,在这里居住过许多著名的文化艺术家。著名的音乐家管荫深,剧作家王树元及其夫人叶野,歌唱家任桂珍,朱逢博和施鸿鄂等均曾住此。</p> <p class="ql-block">朱逢博具有天赋的歌唱能力,原先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下工地时为大家表演而被发现,进入上海歌剧院,从此走向歌唱艺术家之路。在60年代后期为“白毛女”喜儿的唱段响彻祖国大地。在她40年歌唱家的生涯中演唱了无数的民歌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而其丈夫施鸿鄂的抒情男高音戏剧美声则在全世界赢得许多奖项。</p> <p class="ql-block">著名演员中叔皇也居住在此,他曾参加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红日”,“兵临城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p> <p class="ql-block">无法想象,这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国民党军队高官聚集之地。</p><p class="ql-block">3号为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居住宅。</p><p class="ql-block">23号为抗日名将十九路军总指挥,民革创始人,解放后为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故居。</p><p class="ql-block">25号为十九路军(一.二八松沪抗战)爱国将领戴戟故居,解放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副省长。</p><p class="ql-block">27号爱国名将冯治安曾在此短暂居住。</p><p class="ql-block">29号号为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旧居,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的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多次重走这童年之弄,每一条里弄每一栋建筑都留下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唤起孩童时代戏嘻的天真和回家似的温暖。</p><p class="ql-block">但眼前到处乱搭乱堆的现象,以及不伦不类的后建门楼,真想呼吁静安寺街道:你们请一位街区建筑师来帮你们设计修缮吧,否则与这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空间实在不相吻合啊。</p> <p class="ql-block">紧邻善钟里的111弄内。左联作家沈起予家在1928年曾经借给沈从文居住,后来丁玲和胡也频从北方来到上海,也曾借住过此处。</p><p class="ql-block">常熟路111弄的隔壁曾经有一家门面很小的药店,但是药品物质齐全,令周边居民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就是“振兴食品商店”,是周围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仍然记得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今天看来看非常普通的食品,比如大麻花(搞里棒),桃酥饼等要凭糕点票购买,而到马路对面源泰食品公司可以不凭票但作为高级点心从原来的五分钱一个涨价卖到两毛五分钱一份。</p><p class="ql-block">路口还有一家名为“红村”的饮食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上学之前在这里买一副大饼油条(三分大饼四分油条)不超过一毛,或者1毛2分一碗阳春面吃得香喷喷饱饱的。</p> <p class="ql-block">常熟路102号至120号是荣康别墅(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永康别墅建于1939年,该处原系私人花园住宅,1931年改为正始中学,此学校为杜月笙创办并亲自担任董事长,1936年中学迁移法华镇,由荣康地产公司改造成新式里弄住宅区。共6排52个单元,建筑面积达到991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荣康别墅住过许多近代名人,如中国著名教育家,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黄炎培居住在116弄7号。他搬入新居之后做诗《新居八绝句》中写道“七十吾生始有家,一楼冷却市声哗”。</p> <p class="ql-block">解放之后,著名的剧作家杜宣和叶露西一家也曾住在荣康别墅,曾国藩的后人旅美华裔女作家聂崇彬小时也曾在荣康别墅10号度过了她在上海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常熟路100弄到底10号是上海歌剧院所在地(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弄内2~9号均为新式里弄住宅,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其中1∽4号是建于1930年左右的现代风格公寓,俗称为派斯公寓。</p> <p class="ql-block">上海歌剧院所在地100弄10号(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这栋建筑是陶善钟自宅,建于1936年,砖混结构三层,总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属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对称典雅,细部花色纹样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p><p class="ql-block">1941年被日伪株式会社占领,后被伪中央储备银行使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立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使用至1952年,1956年上海歌剧院成立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常熟路90号是建于1959年的上海歌剧院试验小剧场。弥补了上海西南区域缺少舞台剧的社会需求。曾经上演过“水晶宫”,“大闹天空”,“江姐”,还有滑稽演员姚慕双和周柏春妍的“满园春色”等剧目。1990年12月一场意外的大火,几乎把小剧场全部烧完了,目前建起的东艺大厦已经没有以前的丝毫印记了。</p><p class="ql-block">从小剧场出来朝南不远就是“源泰食品公司”,是这一区域最大的一个食品商店,各类食品和面包品种丰富,是周边居民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常熟路西北边,北端近华山路转弯口有知名且有历史的旧书店“萃古斋”和曾经的“大同旧书店”,当年巴金,陈伯吹,傅雷,杜宣,钱钟书等经常光顾。直到60年代后这个位置开了一家水果店。</p><p class="ql-block">在近30年的大拆大建中,从“源泰食品公司”一直到转角原有的建筑一扫而光,孤傲的建起“平安保险大楼”。从建筑尺度到城市天际线与这一区域极不协调。</p> <p class="ql-block">大约在50年代末,还记得常熟路上行驶着有轨电车,直到60年代初这段才拆除,但仍然可以到静安寺乘上叮叮当当有轨电车一直开到虹口公园,当中有10多站,时间虽然慢了一点,但是坐这个车不晕车很惬意且风景好看,又有叮叮当当铃声,真不失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当当铃声带着这童年的梦也已远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下一篇印象巨富长一巨鹿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