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久前,我又上了次北京。</p><p class="ql-block">当漫步天安门广场,行至金水桥畔,禁不住被浑圆挺拔的华表吸引住了。</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雕琢成的华表,不仅色泽明丽,质地坚固,富有典雅圣洁的美感,而且造型美观別致,镂刻精致剔透,有着中华民族独具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看,那通身的缠柱云龙,惟妙惟肖,腾空欲飞;石座栏杆上的行龙,玲珑多姿,婉婉迤逦;柱头,那横贯的“朵云”,翻卷自然,柔美飘逸;云盘上的石兽,姿态异常,栩栩如生:双目炯炯,注视远方,口唇张开,似说如诉。</p><p class="ql-block">观赏着这既古朴浑厚,又雕饰繁丽的艺术珍品,谁的心里会不对古代能工巧臣的超高智慧和精湛技艺发出由衷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别以为华表仅仅是一种装饰物。2000年前的汉朝,它叫“恒表”,用木材做成。柱头的上端,横贯着十字木板,竖立在驿站和桥梁前,给行人指示方向。从远处看,横贯着的十字板很像一朵大花,故又称华表(古人常将“花”写作“华”)。</p> <p class="ql-block">再往远古追溯,早在尧、舜时,就有了华表木。不过,那时它叫“诽谤木”。尧、舜为征求意见,在各交通要道设立“诽谤木”,号召人民写出“谏言”,挂于其上。此后的君主都效法尧、舜,在自己的屋前竖有华表,表示愿意纳谏。于是,华表成了“纳谏”的象征。当然,真正能做到“纳谏”的,只有历史上真正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道理,并有所作为的少数人。</p> <p class="ql-block">华表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被明朝人称做“擎天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望柱”。“望柱”的得名,来自一个民间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蹲在华表顶端圆盘上的异兽,名叫“犼”。</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石犼,叫“望君归”,面朝南,望着远野。据说,他们关注着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他及时回宫,不要老在外面寻欢作乐。当皇帝出游久了忘返时,“望君归”就说,“不要老在外面游逛了,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俩盼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显然,这是附会之说。</p><p class="ql-block">近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华表的美好象征,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被抛至九霄云外。华表的深刻蕴含也被践踏得荡然无存。然而,人民却用自己的忠心赤胆和满腔热血给华表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象征。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纪念“五四运动”的油画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五四运动”浮雕上那两位爱国青年学生发表“内惩国贼,外争主权”的演说,就是慷慨激昂在天安门的华表前。</p> <p class="ql-block">1949年,天安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古老、美丽的华表才真正焕发出自己灿烂的青春和充沛的活力。</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华表,当我们懂得它的历史,了解它的含义和象征,再仔细观赏时,一定能从它那浑圆挺拔、神采奕奕的身姿和巍然耸立、上冲霄汉的气势中有所启发、受到鼓舞、汲取力量。</p> <p class="ql-block">(初稿完成于1979年9月,首刋于江西师范学院抚州分院油印《百花》。以后的上世纪90年代曾投寄多处报刋,亦被皖、鄂、粤多家媒体刋载。</p> <p class="ql-block">谢谢40多年前的《百花》编辑杨安邦同学(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退休教授)的精心编排印制,并于今年6月发来保存当年刋物的版面照片。)</p> <p class="ql-block">(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报《人民民主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