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31日,镇远县“爱上阅读·书香民盟”第29期读书会在心悦茶福如约而至,书友们围绕贵州籍作家肖江虹作品《傩面》进行阅读分享。</p> <p class="ql-block"> 本期读书活动采取主题沙龙的形式,围绕“从《傩面》看传统文化如何对话现代文明”这一主题,让书友们结合生活实际,从阅读中感受本土作品的魅力,探寻作品所展现的传统文化以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另辟蹊径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畅谈阅读感受,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 《傩面》三个故事都以“死”贯穿小说,每个人物命运的“死”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王四维的“死”是悲哀,王昌林的“死”是眷恋,颜素容的“死”是挣扎,秦安顺的“死”是黯然,来高粱的“死”是坚定。杨勇书友结合小说中人物对死亡的感官来剖析人物性格,解读作品涵义,来祭奠那些即将逝去的知识和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 《傩面》这本小说之所以读起来会有亲切感,那是因为不管是文字还是情节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在作品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无论是蛊术、傩面还是悬棺,都是一种文化的延续,都寄托了对生命的希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淡化都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唐廷洪书友结合自身实际,寻找自己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共通点。</p> <p class="ql-block"> “这本小说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对传统文化丢失的叹息,如何守望文化?用文学捍卫人心,用文学延续传统文化,保持内心的平和。”书友田茂珍分享了阅读作品的整体感受</p> <p class="ql-block"> “只有让文化得到保护,将文化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两者互利互通或许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夹缝中生存,我们可以借鉴好的经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在文旅融合中下功夫,既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又符合现代文明的新要求。”谈到如何保护和传统,汪蓉书友提出意见建议。</p> <p class="ql-block"> 《傩面》通过三个故事让我们对存在与消亡,传承与融合进行思考,拯救传统文化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将那些有情怀、有能力的群体,用他们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不同的文化形态需要不同的传承方式。”书友邰通梅结合实际,分享阅读心得。</p> <p class="ql-block"> 在我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更需要文化记忆,如何感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如何继承,都值得我们这一代人认真思考和努力。”书友申良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地。“读这本书很多时候我都泪流满面,我体会到人物生存环境的悲苦,人物命运轨迹的悲悯以及对乡土守望的那一群人的执着,对生死的纠结,对生存的渴望都让我感同身受。”书友杨敏结合作品道出对生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读这个作品,我更多的是想到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情怀、有温度、有维度,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用文字记录这些传统技艺,要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这样或许传统的东西才能找到一条延续的道路。”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蔡忠菊书友提出自己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没有紧凑的情节,只有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包括生与死,这个作品所呈现的环境就是身边人、身边事,所以我们读起来没有距离感,只有亲切感和认同感。”江明丽书友分享了她的阅读感受。</p> <p class="ql-block"> 作品来源于生活,作者将自己的经历环境和交往的人物用作品展现,所以人物才鲜活起来。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人,而且是需要热心、专业的人,只有在传承人上下功夫才能保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谈及传承人的缺失,付晓翡书友提出自己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很难传承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偏向;二是社会进步对传统文化的‘不需要’,导致文化难以传承。《傩面》3个故事展现的就是一部命运变迁史、传统文化被现代文明吞噬演变史、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历程中的发展史。作品中展现了以王昌林、秦安顺、来高粱等为代表的守望传统文化的旧派与王四维、细崽、颜素容等渴望走出去或者已经走出去的被现代文明诱惑的新派的博弈。既体现旧派对新派的包容,又暗示新派对旧派的忏悔,整部作品用人物矛盾的冲突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让我们学会思考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如何通过作品学会深层次的思考、改变思维方式和阅读感受,刘美书友对大家提出要求。</p> <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创新,更需要有一代代的传承人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 用文字记录消逝和即将消逝的风物,体会乡村诗意生活,遥寄过去发生和曾经拥有的想象力和包容心,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读《傩面》不仅仅是思考存在与消亡、文明与原始、保护和传承,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寻找到心灵的藉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供稿:李艳平</p><p class="ql-block"> 编辑:吴政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