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水上敦煌~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天坛明月

<p class="ql-block">三十五年前,一艘载有大量货物的南宋商船在广东阳江海域上下川岛西南位置被意外发现,由此,8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鲜活历史跃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p><p class="ql-block">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上探险救捞公司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虽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深埋在23 米海水之下的另一条中国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遂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俞伟超命名为“南海1号”。</p><p class="ql-block">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之开端。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位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启了水下文物的“原址保护”。截至2019年,“南海一号”总共挖掘出水文物18万余件,其中瓷器、铁器、铜钱数量最多,瓷器品种超过30种,6万余件套,大多可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同时还出土了许多阿拉伯风情的瓷器。</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为最大限度地保存“南海1号”及其存在环境的原状,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多家单位对“南海1号”实施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工程,按照“原地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将“南海1号”迁入专门为其建设的博物馆。整体打捞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水下考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广东“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南海一号”入选“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南海一号”是海上的敦煌,其影响不同凡响;也有人说沉船里的文物宝藏超千亿美元,价值连城;更有人说其意义可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成为亘古奇观。可我要说,“南海1号”沉入海底800余年,为何船内文物依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为了一睹“南海1号”的神秘风采,第一时间我们一行从广州珠江宾馆出发,沿着G15沈海高速来到了阳江,来到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沿途经过佛山祖庙。</p> <p class="ql-block">富有开平碉楼风格的潭江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夜晚到达台山海域的海陵岛,入住毗邻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海韵戴斯酒店。</p> <p class="ql-block">清晨,南海海滨水雾弥漫的海韵戴斯酒店终于露出了真容。</p> <p class="ql-block">昨晚下了一夜雨,天空依然是阴沉沉的,不适合摄影拍照。</p> <p class="ql-block">酒店右侧是复原仿制的“南海一号”,这是一艘木质尖头船,长42米,宽11米,高约4米,载重近400余吨,排水量可达828吨,船型为福建福船,是南宋时期常见的商船。</p> <p class="ql-block">复原仿制的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p> <p class="ql-block">根据船上出土文物以及沉船的位置和船型等资料,专家推测这艘南宋沉船先在福建泉州港装载瓷器,随即向南到达广州港,装载数量巨大的铁器之后,将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准备驶向东南亚各国 。不幸杯具的是在阳江海域的川山群岛海面遭遇不测,深入海底,直至800多年后,才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外观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形如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其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就是保存“南海一号”的“水晶宫”,整个展馆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p> <p class="ql-block">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据说整个建筑项目花费超3亿元,其中保存“南海一号”的水晶宫就耗资1.5亿元。</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面对南海,阴沉的天空,暗淡的阳江,仿佛诉说着这艘古沉船的不幸遭遇。</p> <p class="ql-block">南海海域</p> <p class="ql-block">南海海域隐在乌云之中的海陵岛。</p> <p class="ql-block">南海海域</p> <p class="ql-block">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一座玻璃“水晶宫”里躺着的古沉船正在慢慢展现它的本来面目。馆外,十里银滩,海水清凉,碧波无垠;馆内,考古工作者正小心翼翼地探寻这艘古船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出水,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轰动效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到阳江考察时,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作介绍时认为,“南海1号”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有如甘肃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是文物富集的处所,所以,“南海1号”无愧为“海上敦煌”,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水晶宫展厅前言设计新颖,是游人的热门打卡地 。</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供奉的南方之神~南海神 。</p> <p class="ql-block">作为遗址类博物馆,“水晶宫”的透明设计让大家得以“窥见”神秘的考古发掘过程,实现了设计之初“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构想。站在“水晶宫”外侧或顶部,人们能够清晰看见考古工作者发掘、测量、清洗、装载……发掘出的文物被浸泡在各种溶液中,一箱箱在周围摆了好几圈。“很少能看到这么‘原生态’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经整体打捞出水,之后移驻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开水下文物“原址保护”。“南海I号”木船体残长约22.1米,船体保存最大船宽约9.35米。</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p> <p class="ql-block">古瓷碎片展示</p> <p class="ql-block">20年后,重达3000吨“南海一号”沉船连带海底凝结物被整体打捞,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中原址保护,是一项世界罕见的工程,就连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见此也连声称奇。</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出水的南宋德化窑青白釉花口折腹盘。</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6日,“南海一号”船舱内货物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青白釉执壶。南宋(1127~1279),南海1号沉船出水。</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出水的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叶脉纹花口盏。</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出水的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花口盘。</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白釉印花四系罐及罐内的八个小罐盖。</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出水的南宋青白釉长颈瓶、双系小罐、葫芦瓶。 </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出水的南宋龙泉窑青釉敛口钵、菊瓣纹盘。</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出水的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莲纹碗。</p> <p class="ql-block">南海1号出水的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盏。</p> <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经整体打捞出水,之后移驻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展开水下文物“原址保护”。“南海I号”木船体残长约22.1米,船体保存最大船宽约9.35米。清理出的木质船体残长约22.1米、宽约9.35米,被完整地包裹在钢沉箱内。“南海Ⅰ号”在海下23米被发现时,船身大部分深深扎在淤泥里。海下能见度几乎为零,且拨开淤泥后船体易受损,单纯打捞文物难度极大。</p> <p class="ql-block">尽管当时水下考古经验并不丰富,专家们还是冒险提出了整体打捞方案——制作一个能将船及周围淤泥一起装入的“容器”。用中空的双层沉井下压,将船、载物和周围泥沙按原状固定在井内,再在沉井上层底部穿引钢结构底托梁,上下分离,上部成为沉箱,吊浮起运。</p> <p class="ql-block">木爪石碇是宋元时期航海木质帆船停泊固定船体的代船具,由雕凿条状形的“碇石”与木结构的“爪”箍扎合成,“碇石”起重力和平衡的作用。&nbsp;“南海I号”的“碇石”是2007年 “整体打捞”前期清理凝结物时打捞出水。花岗岩质,菱形,长 3.1 米。中间部位凿凹槽。重约420公斤。为距今发现的形体和重量最大的宋代碇石。</p> <p class="ql-block">青花罐</p> <p class="ql-block">福建闵清义窑系青釉刻划花卉纹葵口碗。</p> <p class="ql-block">福建磁灶窑小口瓶。</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青白釉小喇叭瓶。</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白釉印花卉纹四系罐。</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白釉印花卉纹四系罐。</p> <p class="ql-block">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文物,出水的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黄金首饰,至今没有生锈,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南海I号”出水~金虬龙纹环。</p> <p class="ql-block">金腰带为南海1号最早出水的珍贵文物,全长1.72米,这种形制的腰带不见于南宋国内,专家推测为中东地区器物样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有一实物见证,被誉为“南海1号”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汉代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淳熙年间的绍兴元宝。同时根据一件瓷罐上的“癸卯”墨书,推测这艘船最早出发的年份是公元1183年。</p> <p class="ql-block">浙江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碗。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时期,有1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磁窑系。</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青白釉花口折腹盘。</p> <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卉纹葵口碗。江西景德镇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地,自南朝开始,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至今,素有“瓷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浙江龙泉窑青釉印花菊瓣口盏。</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白釉撇口碗。</p> <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花卉纹葵口碟。</p> <p class="ql-block">福建磁灶窑小口瓶 。</p> <p class="ql-block">福建磁灶窑绿釉印花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浙江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碗。</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白釉罐 。</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青白釉执壶。</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窑青白釉执壶。</p> <p class="ql-block">福建磁灶窑系绿釉印花葵口盘。</p> <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卉纹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文物展厅的妈祖像。</p> <p class="ql-block">出水文物</p> <p class="ql-block">出水文物</p> <p class="ql-block">古郡高凉,风采阳江。</p> <p class="ql-block">留在海上丝绸之路沙滩上的脚印。</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开始,以中国为起点,通过海路与陆地的駁接,在亚洲、非洲、欧洲之间搭建起一条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之路。</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产生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世界上各个参与其中的国家、民族通过海上贸易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由此带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通过物产交换和文化交流,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了互通有无、相互理解,对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走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漫步松软的沙滩上,回望海陵岛,已是阳光明媚,碧海蓝天,天水一色,“全国最美丽的十大海岛“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总结:南海1号的宋代沉船遗址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水深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沉船遗址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上下川岛附近海域,水深24米左右。1989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对遗址进行了首次水下调查,大致确定了沉船位置并将其定名为“南海1号”沉船。2001年,调查工作重启;2002年至2004年,国博研究中心先后组织七次水下调查和局部试掘。初步研究表明,南海1号沉船是一艘沉没于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上的宋代商船。上述多次调查和试掘工作确定了沉船遗址的精确位置、分布范围及沉船性质和年代,为南海1号的顺利打捞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2007年,广东救捞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整体打捞方案,南海1号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水,并入驻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因其保存较好,出水文物精美、类别丰富,而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至中国航海史、海外交通史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