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读解,仍在第一段中,仍然是个总起,是该文的总起,也是整个“永州八记”的总起,仍在综述永州之游的总体印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在前面这些缕述的基础上来一小结,同时又反推出本文主旨(非主题、思想也):西山。如此看来,西山确实是永州八景之首,作为开篇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就该句看来,“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有山水皆来席前罗列、前来报到之意,而“皆我有”又把山水揽入麾下,为己拥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政治上你可以打击我,事业上你可以剥夺我,肉身上你可以流放我;物质上你可以毁灭我,可是与我呼应的山水你却拿它没奈何!海明威曾借小说中人物桑提亚哥之口说过:“你可以杀死我,但你永远也打不败我。”</p><p class="ql-block">以为“有异态者,皆我有”,却不意“西山之怪特”也。第一段至此戛然而止,水到渠成推出第二段,具体讲西山,扣题面。</p><p class="ql-block">第二段第一句交待发现西山缘由,是今年(?具体哪年,这要在篇末才交待,此处也有诀窍)九月二十八日(为什么详细记写日期?因为这在柳宗元生命中占了一定份量),坐于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着并感到奇特。(之前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的山水是哪些呢,是这“八记”里写到的吗?好像不是)。</p><p class="ql-block">第二句交待发现经过,“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结合《小石潭记》来看,“伐竹取道”,柳宗元对于永州山水的开发基本都是筚路蓝缕,于草莽之中取风景(有粗粝的味道吗?)。</p><p class="ql-block">该句,一可看出柳被贬之地确实蛮荒,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与他压抑挹郁的内心形成正衬;另一方面,又与他不屈服命运,仍然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虚度年华形成反衬。一正一反,让我们在阅读山水游记的同时,又得到人生的启发,借以指导我们的现世。</p><p class="ql-block">道路开辟出来后,柳氏即前往。不是一般的“登”,而是“攀援而登”。这里“攀援”和“登”基本是同义,但此处形容了山之高(其实真正的永州西山并不甚高)、路之难走,我们可以想象那种“攀援而登”的情形。登上西山后,则“箕踞而遨”;“攀援而登”与“箕踞而遨”形成一个对比。旅途是充满艰险的,但是结果是值得的,因为有“攀援而登”才有“箕踞而遨”。此处“箕踞而遨”表现了作者的自得随意。箕踞,两腿张开,形似簸箕,不拘礼节,随意而坐。语出《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 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成玄英疏:“箕踞者,垂两脚如簸箕形也。”遨为游逛,观赏之意。这个“遨”有卧游之意,其实是坐在山顶四望观览。这个“遨”的具体内容就是下文“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也。</p><p class="ql-block">没想日常予人朴直方正的柳宗元也有天真放任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p><p class="ql-block">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