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勒内·马格利特(Rene·Magritte ,1898-1967),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赋予熟悉的事物一种新的寓意,将不相干事物扭曲组合,给人荒诞、惊恐、幽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肉店女儿</p><p class="ql-block">也是14岁,当马格利特遇见一个12岁的女孩,名字贝尔热,父亲是肉店老板。贝尔热回忆:在广场上,有个旋转木马。“坐木马吧”一个小孩对我说。以后,我和勒内每天都在去各自学校的路上遇见。</p><p class="ql-block">1914年,马格利特搬去布鲁塞尔,失去联系。6年后,贝尔热说:那是一次幸运的偶遇,我和姐姐刚搬到首都,春天一个午后,撞见了马格利特。</p> <p class="ql-block">《贝热尔像》196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后,贝尔热成了马格利特的模特和灵感来源,1922年做了他的妻子。</p><p class="ql-block">贝尔热是他作品中的主角,经常将她的脸或身体置于画框里。夫妇没有生育后代,因为流产一次,担心再次怀孕对她的身体不利。</p> <p class="ql-block">《注视远方》192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重秘密》192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电影</p><p class="ql-block">马格利特是电影迷,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就是电影即将开场时被拉开的帘幕。</p><p class="ql-block">马格利特尤其喜欢《方托马斯》系列电影,里面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他的画作中。这个法国罪案默片第一部于1913年上映(当时马格利特14岁)。恐惧之王方托马斯会用巧妙的伪装欺骗受害者,他被侦探追踪,但总能在侦探自以为抓到他那一刻逃脱。</p><p class="ql-block">马格利特收存的《方托马斯札记》:</p><p class="ql-block">蹑手蹑脚地走过一条神秘长廊上破碎的瓦砾。在他前方几米处,看见一扇用板条松散地钉起来的门。他取下了左轮手枪的安全帽。一冲开门,就发现他面前躺着的正是熟睡的方托马斯。侦探将他结结实实捆了起来。惊醒方托马斯。方托马斯马上就从侦探的手底下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受威胁的凶手》1927</p><p class="ql-block">是马格利特代表作品,描绘了凶手潜入服装店杀人后被两名侦探围堵的场景。画面制造出一种诡异、奇幻、恐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房间空荡,前景中,两个头戴圆顶硬礼帽的男子潜伏在屋子的入口两边,看起来像侦探,他们手持渔网和短棍准备攻击。屋子里是位衣着整洁的年轻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一台唱机前,他右边放着手提箱、帽子、外套。看起来正准备离开。他身后床上躺着一具年轻女人的全裸尸体,血从她的嘴里渗出,喉咙已被割开。窗外,三个发型齐整的男人正从阳台往里看。他们站成一排,只露出头。</p> <p class="ql-block">《受威胁的凶手》局部</p><p class="ql-block">受害者、凶手、侦探、窗外的围观者好像都是一个人,画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奇异怪诞的神秘纷围。</p><p class="ql-block">房内的一扇窗,外面远山、围观者都是真实的场景吗?如果把它看做房间中的一幅画,不也是合情理吗?两种解释似乎都说的通。</p><p class="ql-block">作品中,凶手怡然自得的,侦探战战兢兢,围观者漠不关心,这一切都塑造出了一种阴冷恐怖的氛围。仿佛在这个世界中邪恶的罪犯永远能够成功逃脱法律的制裁,战胜正义。观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 <p class="ql-block">《自由之门》1936</p><p class="ql-block">窗户、丘陵、延伸的草地、几棵树、蓝天,如果没有破碎,是愉快的画面。但窗户玻璃破碎了。破碎的玻璃像拼图碎片,再现透过窗户观察到的场景。</p><p class="ql-block">风景画在窗玻璃上吗?这不是透明窗户吗?是一幅画吗?画中的碎片是矛盾的。破碎窗户之外的景观完好无损。碎玻璃是从景观中切割下来的,但仍然可以透过卡在窗框中的玻璃看到。进行视觉重建,却无法实现事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归》1940</p> <p class="ql-block">《谢赫拉莎德 II》1950</p> <p class="ql-block">《悲伤的变化》195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