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是我生活的地方。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所描述的就是这个地方。在我的印象中人们介绍弥渡都会说一句口头禅:来到弥渡不想媳妇。是不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太优美以至于让来客流连忘返,还是说这里的女人勤劳能干。弥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的弥渡县城</p> 据弥渡博物馆简介,弥渡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相传古代这里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船者易迷渡,故名之“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名为“弥渡”。我儿时记忆中的弥渡是百货大楼和冰粉水,因为赶弥渡街就是那么热闹,可以看到很多新奇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弥渡的轮廓在我的脑海里逐步清晰起来。“花灯”、“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南标铁柱”...... 似乎有很多我不曾知道的东西不断的进入我的脑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弥渡的样子也变化了许多,那些古旧的瓦房被高楼大厦取代。泥泞的道路也变成了柏油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特别是近几年卫生城市的创建让整个弥渡县城焕然一新。有些东西一直在变化着,把弥渡变得更美丽;有些东西却一直延续着,让弥渡变得更有韵味。 我去外地读书的时候有老师根据各地的特产给班里的学生取了代号。弥渡学生就统一被称为“大芋头”,可以想象得出弥渡的这一特产有多出名。弥渡是农业县,被官方称为“滇西蔬菜王国”。弥渡县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很多蔬菜大棚分布在城郊周围,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在小城的蔬菜市场你会看到品种繁多的蔬菜,价格实惠。如果你要问蔬菜是否新鲜,菜农会告诉你是今天早晨刚刚采摘的。现在的大棚栽培已经能够满足市民每天都可以吃到不同季节的蔬菜。弥渡的食堂都会有一道菜叫“杂菜”,就是把各种蔬菜和少许猪肉片放在一起煮,然后配一碗地道的蘸水,既吃到了各种蔬菜,口感又很好。也正是因为弥渡菜品繁多的原因,县城里也有很多冒菜馆专做“杂菜”,生意火爆。当然弥渡还有其他特色食品,比如“卷蹄”、“黄粉皮”、“豆腐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总之,想要吃最新鲜的蔬菜你就到弥渡来吧。 弥渡山歌 很多人知道弥渡是因为一首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它曲风优美,歌词寓意深远。如果你静心聆听,似乎已经身在皎洁的月光下,身旁小河泉水潺潺,在苍翠的树荫下一个女子放声高歌,让思绪穿透群山,随月亮在白云中穿行。很多有名的歌唱家都演唱过这首曲子,同时也被编做舞蹈走向中国大舞台。同时还有一首《弥渡山歌》具有地方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山对山来,崖对崖(当地方言读作ai),小河隔着过不尼(当地口音)来,哥抬石头妹兜土,小桥搭起走过尼来。”歌中描述了当地勤劳的年轻姑娘小伙一边合作劳动,一边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景。其他当地歌曲,如《绣荷包》、《十大姐》、《送情郎》等也从不同方面描述了弥渡民间生活。有歌曲肯定要有舞蹈,这样才能载歌载舞。在传唱这些歌曲的同时,弥渡人民还创造“花灯”舞蹈。歌伴舞让这些歌曲更具活力,舞蹈则在歌曲的韵律中流传。后来歌唱家黄绍成常住弥渡,写出优美歌曲《来吧,到弥渡来吧》,再为弥渡增添风采。 宋祖英演唱《小河淌水》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可见弥渡花灯在民间的魅力。“跷花灯”是弥渡对这一民间舞蹈的称呼。跷花灯的女人有统一的服装才好看,她们通常身穿全绿或全红衣服,一手舞扇,一手舞帕,腰部随着脚步左右摇摆起来,尽显女人婀娜的身姿。跷花灯的男人服饰通常是白族服饰。过去只有在正月十五和春节期间才会又各村组队“跷花灯”,这一盛况在弥渡的密址镇最为鼎盛。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跷花灯”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在农村喜事和祝寿的时候主人家也会请花灯队来热闹一番。但是在正月十五和春节期间的花灯是十分隆重的,除了“跷花灯”舞蹈队还有舞龙舞狮,有人扮演的白鹤河蚌,划船人。无论场面大小,掌灯人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花灯队的灵魂,不但要处理日常事务,在“跷花灯”时还要说吉利话。(掌灯人通常手执一掌马灯,马灯在春节点燃到正月十五后才熄灭。)过去花灯队不仅走村串寨,而且会到县城各单位表演。因此大年初一时候县城就很热闹,鞭炮锣鼓齐鸣,每条街都穿梭着不同的花灯队。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花灯的故乡。来到弥渡,你会看到花灯广场、花灯大楼、花灯雕像以及各种花灯装饰。现在各中小学还教会了学生跳花灯健身操,让孩子从小就了解花灯文化。每当夜幕降临,花灯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有花灯也有彝族的舞蹈;有广场舞也有年轻人的现代舞。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为了传承和发展花灯文化,政府修建了花灯大楼,组建了花灯团,在这里花灯爱好者把花灯曲目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许多讴歌弥渡人民美好生活的舞台剧,花灯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发展。</p> 密址灯会 弥渡是山区县,因此很多旅游景点也就依山而建。“天生桥”、“太极顶”、“五台寺”都在山上,如果你想体会“一览众山小”景色,非得有坚强的毅力不可。现在车路都修到了山脚下,这为游客节约了时间,也为游客省去了许多体力。“天生桥”是佛教之地,挨近县城,亭台楼阁就多一些。有一些登山爱好者每天来这里登山。另外两个景点山高路远,虽然亭台楼阁不多,但是沿途的风景不错。特别是太极顶,山上古木参天,林荫蔽日。由于海拔高,每年冬天都会降雪。 <p class="ql-block"> 弥渡还有一个有名的景点就是“铁柱庙”,离县城不远。里面有一颗铁柱,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南蛮后,当地将领为表示臣服把所有兵器融为一根铁柱作为见证供奉于此。经过政府的不断修缮,庙宇又焕发了生机。这里还是彝族打歌和祭祀的地方。里面供奉着彝族的祖先阿公阿婆。每年的正月十五各彝族村寨老少汇聚于此,祭拜祖先后就开始打歌,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农历六月彝族火把节也是很隆重的。铁柱庙历史久远,有很多文人墨客到此题词。其中就有清朝道光年间弥渡举人李菊村的楹联,由于年代久远,木联溃腐,后由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重新书录。上联: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缕翔环遗旧垒;下联: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p> 弥渡还有一个地方叫红岩(方言读ai)这里是白子国故地。红岩所在的地就是白子国都城--白崖城。白子国约建立于公元前109年,直到公元629年,建国738年,后被细奴罗统治。这里还有久负盛名的彩云书院,后因战火焚毁。由于有这么一段历史,这里古遗迹星罗棋布。在这里出土了石棺墓、石斧、铜剑、汉晋墓砖等,让红岩披上了一道道神秘的色彩。但是皇家避暑地---谷女寺还存留至今。 <p class="ql-block"> 提到弥渡自然要说一下密址,这里是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同时这里还保留着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包括过去驻马店旧址还有人在居住。这几年政府把这里打造成为小河淌水风景区,从文盛街沿着茶马古道走到珍珠泉,一路上有马班文化展览馆、尹宜公故居、小河淌水文化馆。这一路走来是满满的历史厚重感。小镇的尽头有一棵浓荫如伞的大槐树,当地人称为望郎树。阿哥要远行,阿妹就在这棵大槐树下唱着情歌依依惜别。“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尹宜公从小在密址长大,耳闻目睹了阿哥阿妹唱山歌的情景。他去外地工作以后十分思念家乡,根据自己的记忆他把这首山歌谱成曲,从此《小河淌水》被世人所熟知。弥渡文学爱好者还创办了“小河淌水文学研究会”,撰写弥渡特色文化。</p> 走过凤凰桥就是珍珠泉,过去是赶马人的饮水地,现在是有名的旅游景点。这是一汪由地底层冒出的天然矿泉水,出水量大,貌似珍珠从地下突起,常年流淌,即便大旱之年亦是如此,以其永不休止的甘泉滋润着文盛街世代繁衍发展的子孙。用这里的泉水做的豆腐爽滑可口,远近闻名。当地人便开发了“豆腐宴”,一块小小的豆腐就可以做出品种繁多的菜品,现在已经是弥渡的招牌菜。 弥渡宣传片(制作:鲁黑马) 弥渡是一个安静的小城,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却有着独特文化的古朴与诗韵。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幸福感倍增。如果你想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到弥渡来吧。在这里温酒慢炖时光,品味自然风光和不一样的文化。 以上视频来自《弥渡非遗》,了解更多弥渡特色文化请关注抖音号“弥渡非遗”,账号:mdzmys 内容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