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屋的故事

福全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离开老家去外地读书了。那时,我还是一个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懵懂少年,而今早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然而,数十年前故乡老屋的面貌仍历历在目,与老屋相关的往事,也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老屋,它是我童年的乐园,我和小伙伴在这里捉迷藏,抓小鸡,踢毽子。老屋,它是我人生奋斗的起点,白天,我在这里的田间地头耕作,夜晚,我在昏暗的小屋夜读。</p><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我又一次回到老家祭祖,看了看曾经为我遮风避雨,伴我度过幼年、童年和少年的艰苦岁月,而又永生难忘的老屋。</p><p class="ql-block">停下车后,爬上高出人头的田埂,一眼望去,我才惊讶地发现,曾经居住多年的老屋,东边原有的土墙三合院已荡然无存,只有靠西边我曾长期居住,但破烂不堪,严重倾斜即将倒塌的三间木屋,也被长长的藤蔓所覆盖。步入三合院,站在裸露草丛里的柱墩石上四处张望,我的心情一时变得更加悲凉。眼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堆堆多年早已倒下的黄色墙土。在墙土的缝隙,还长出一丛丛荆棘和一簇簇野草。墙土未覆盖之处,还能依稀可见早年做饭的灶台和积满臭水的苕窖。当年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院坝,已长出了无数株碗口粗壮的梧桐。仅剩的三间残存木屋,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还孤零零并顽强地坚守在那片土地上,它像是在不断地向世人诉说着它曾经辉煌的过去。</p><p class="ql-block">老屋修建于土改时期,最先是一座长三间转两头的土墙三合院,居住着四户人家。后来,由于人口不断繁衍住房紧张,大家又顺着三合院后面的沿口,先后建起了一排低矮的小屋。我家住在三合院的西头。60年代初,兄弟姐妹逐渐长大,在外服役的大哥又买回了三间木屋,立在了三合院西边的后沿处。那时的老屋,大人和小孩特别多,加之父辈是堂兄堂弟,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姑姑、姐姐们又领着小孩回到娘家,那是更加热闹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父辈们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在辛勤劳作的同时,也有着爱美的传统。他们在房前屋后种下了许许多多的花木果树,有繁花似锦的紫荆,漂亮的红白牡丹,还有梨子、桃子、枣子、柿子、李子、石榴等等,果树应有尽有。春天的老屋,就是一片花的海洋,它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秋天,枝头上硕果累累,真是给人一种收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房前的山坡,生长着十余棵两三人合抱的参天古柏。每年春天,树上有很多喜鹊在高高的古柏上筑巢。当喜鹊欢快地叫着时,母亲和婶娘们总会说:“喜鹊喳喳叫,家里有客到”。真准,过了一两天,院子里真的来客了。但喜鹊也有让人讨厌的时候,春天种下的红苕、南瓜、四季豆等,当你刚离开时,</p><p class="ql-block">它又将种子掏了起来。我也讨厌该死的喜鹊,一天放学回家,就一股气爬到了树上,要去掀掉它的老巢。这时,所有的喜鹊都在我头上不断地盘旋并不停地哀叫,还不时地向我发起了猛烈的袭击,我只好又从树上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屋前这些高大的古柏,为老屋增添了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飞来飞去的喜鹊,也成了老屋的吉祥鸟,它给儿时的我们也带来了无比的欢乐。</p><p class="ql-block">老屋海拔很高,且坐北朝南,前方正对着三座高大的山峰,我们都叫它“三面旗山”。中间的山峰有一个小垭口,父辈们叫它笔架山。一次,我问及父亲是何意思,他说:就是放笔的山吧,那是希望你们好好读书,长大以后远走高飞。那时,我才知道父辈们在修建房屋时,就对在这里长大的我们,寄予了无限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日月不断交替转换,我又仿佛听到了老屋哺育我们成长的辉煌脚步。父辈们高兴的是,老屋的孩儿们,是未来的希望,大家都健康茁壮地成长。父辈们竭尽全力,将孩儿们一个个培养成人。他们时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努力读书,长大后才能走世界、闯天下。如今当地的乡亲们说,不要小觑了这座老屋,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从老屋里去参军或读书,最后成为行政、企事业人员已达数十人。远至京城,近到省县乡(镇),各条战线无处不有。高高的大山中,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老屋中的年轻人,一批又一批走出大山而被乡亲们称颂,这也是父辈们的最大收获。亲友们说,那是“壁上挂钟”屋基好。更有趣的还有乡邻这样说,那是旱莲开花风水顺。我认为,那是党和父辈们精心培养,个人努力奋斗和不同时代需要的结果,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国家正富强。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居住在老屋里的亲人们都陆续富裕起来了,他们又选址重新修建了自己田园式的“小别墅”。老屋不再有人居住,因常年失修而倒塌。</p><p class="ql-block">曾经养育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老屋,虽然不能与时代永恒,但它佑护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成人,陪伴着我们度过艰难的岁月。它是曾经居住在老屋的后代们,永远值得回忆和尊重的圣洁之地。</p><p class="ql-block">简评:在故乡的老屋面前,作者思绪翻滚,以感恩之心、朴实情愫向读者诉说着美好、平凡的往事,同时,也歌颂着勤学苦读、踏实劳作的家风以及辛勤培育下一代的好家教精神。</p><p class="ql-block">作者:梁大雄,男,生于1955年,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