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松风》台北故宫博物馆藏<br>该画受宋理宗之命而作,画中主人为山中宰相陶弘景。 《方春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梅花图》 《松鹤游艇图卷》 郊原曳杖图 楼台夜月图 梅花双雀图 桃花图 坐看云起图 层叠冰绡图 芳春雨霁图 三官出巡图 夕阳秋色图 夏禹王图 橘绿图 雪梅图 秉烛夜游图 荷香清夏图 荷香清夏图 长松山水图 暮雪寒禽图 暮雪寒禽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麟</b></h1> 马麟,麟一作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马世荣之孙,马远之子。<br> 生卒年不详。其父马远是宋光宗、宋宁宗两朝(1190~1224)画院待诏,马麟画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处过于乃父。宁宗嘉泰间(1201~1204)授画院祗候,颇得宁宗赵扩、恭圣皇后杨氏及杨妹子称赏,每于父子画上题句。在《层叠冰绡图》中题诗云:“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艺术门类</b></h1> 马麟,宋代画家。麟传家学,工画人物、山水、花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生平经历</b></h1> 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为南宋画院祗候。出身于绘画世家,马远之子。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作品集</b></h1> 《层叠冰绡图》轴,《橘绿图》册页现均藏故宫博物院;<br> 《梅花图》册页藏上海唐云先生大石斋;<br> 《静听松风图》轴、《芳雨春霁图》册页、《暮雪寒禽图》册页、《暗香疏影图》册页、《夏禹王像》轴等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br> 马麟《仙鹭图》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br> 《夕阳秋色图》轴,绢本,设色,为宋理宗-赵昀赐周汉公主之物,藏日本根津美术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人物关系</b></h1> 父亲:马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评价</b></h1> 《画史会要》:(马)麟不逮父。(马)远爱其子,多于己画上题麟,盖欲其章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静听松风图</b></h1> 《静听松风图》是南宋画家马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人物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 图绘迎风高松三株,偃仰盘曲,宛若苍龙。枝干遒劲,山风阵阵,枝叶飘洒,藤条飞舞。一老者屈腿悠然坐于临岸松树下,衣襟微开,姿态随意,似侧耳聆听松涛,神气舒畅,有道骨仙风,一童执扇立于前。此画中树干用浓墨线密皴,用笔密实,细枝用线刚劲又不乏柔挺之意。山石用小斧劈皴,远山以线条勾勒后多用水墨渲染,使画面更为清润。人物衣纹劲利流畅,秀逸柔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画作内容</b></h1> 图中绘一文士斜坐在一卧地松上,静听着山涧旁的松涛之声,近处绘一童子持扇侍立。文士在侧耳倾听,全神贯注,目略斜视,似乎在辨别松声之源,在听得出神时,不知拂尘已失落在地。这位文士几乎是袒胸露腹,显露出放逸不羁的个性。<br> 画上有理宗亲笔题的“静听松风”四字,题字下铃有“丙午”篆书阳文印,画的左下角款“臣马麟画”,右下方钤“缉熙殿宝”玺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创作背景</b></h1> “丙午”是理宗淳祐六年(1246),估计这幅作品作于此时,或者至少不会晚于这个时期。综合考证来看这应是一幅供御作品。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三、艺术鉴赏编</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构图</b></div></b></h1> 《静听松风图》局部 这幅画的构图布局很有特点,在以树与人为主体的表现中,左边高大的树干占了画面的大部分,并将人物设置于两棵呈“开合”之势的松树间,为“听松风”营造了环境,可以看出马麟在营造意韵上的匠心。 <br> 此图除了对作者画技的评述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书画印一体的风味。因为题款于画和书印一体的风气,在南宋后期还尚未形成,应该是元明以后的现象。可是在此网中已开始有见识。如画右上角宋理宗题“静听松风”四字,并钤“丙午”、“御书”两印,这似乎别有风味,使人感到格外的正规,题名位置却视画面构图而定,这是地地道道的书印一体的题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技法</b></h1> 图中人物神情刻画入微,衣纹细劲;山石用斧劈皴,笔法比马远秀润,是他精心佳构。图中笔墨程式充分地反映了他画技全貌。但与其父马远相比,在构思立意、技法的全面性、境界的追求等方面,都逊色一头。马远善弄险陡壁峭岸,而马麟却把方方的山峦画成方折平庸;马远作树以勾勒刚狠为尚,出笔顿挫犀利,而马麟却碎笔琐线,重叠再三,体现不出挥洒自如趋势。只有那强烈的大斧劈皴,以刷笔积出块面,才是继承家传的特点。<br> 此画在山石、松树等景物的描绘上完全沿袭马远的技法,远山虚渺苍茫,岩石为大斧劈皴。方硬峭拔,以侧锋刷扫而成,笔力刚劲。树的画法也是多折枝,用方直的笔法勾勒枝干,松鳞以简少的皴笔画出,有较强的质感。画中对人物的刻画十分传神,高士坐姿悠闲,面部的神情安详,呈现出若有所思之态,胡须、衣纹以细笔绘之,人物的心理乃至性格被完全地传达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对于“风”的描绘是非常成功的,通过摇动的枝叶、飘举的衣衫等诸多细节上的表现,使人感受到了徐徐而来的微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名家点评</b></h1>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人物表情画得十分生动自然,凝神专注的神情和斜视的目光均在寥寥数笔的点画之间,简约之中却对读者传达出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历史传承</b></h1> 该图原藏宋内府,后归宋荦,又转入清宫,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作者简介</b></h1> 马麟,生卒年不详,又写作马驎,马远之子,宋代河中府河东(今永济市)人。南宋后三代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为钱塘人。宋宁宗年间(1194年~1224年)画院祗候,因受家庭影响,终生从事绘画。他作画题材非常广泛,工画山水、花鸟、人物,而尤以花鸟为佳。有《郊原曳林图》、《暗香疏影图》、《台榭夜月图》、《三官出巡图》、《绿桔图》、《观瀑图》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