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

黎伟

<p class="ql-block">  山青水秀的桂林除了山水甲天下之外,遍布辖区各大山头,洞壁的磨崖石刻,磨崖造像,向有“诸山无一处无磨崖”之称,最多的一山有300件之多。如果就唐宋以来磨崖石刻而论,桂林堪称“渊薮”,其数量称得上全国第一。这些石刻反映了当时桂林乃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游览桂林山水就如读一部中国历史,难怪清朝诗人陈元龙写下了“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来赞美桂林优美的山水及磨崖石刻。美丽的桂林山水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文化的底蕴而愈发迷人。</p> <p class="ql-block">  桂海碑林博物馆所在的龙隐岩,龙隐洞是桂林磨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桂林诸岩的磨崖石刻,多以题名、诗文见称,而这幅镌刻在弹子岩的张栻书《论语•问政》则是一则绝无仅有的以《论语》为名的反映官场上为官之道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张栻在南宋孝宗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曾任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广西桂林市)</p> <p class="ql-block">  这幅刻于隐山北牖洞口的“招隐”同为张栻所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石刻上真书大字颜筋柳骨,自然雄逸,气势不凡。此为北宋明道二年(1033)六月十七日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石延年书写下来的为友人叶道卿饯行的题名。题名所列皆是当时的名人。如范仲淹、王质、赵良规等。作者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石曼卿曾任太子中允、密阁校理。其诗为欧阳修推重,其书法在当时享有盛名。《书林记事》载其“正书入妙品,尤喜题壁,不择纸笔,自然雄逸”。范仲淹云:“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实为神物。”欧阳修评价“曼卿工书,笔画道劲,体兼颜柳”。苏东坡也评价说:“曼卿大字,俞大俞奇”。石曼卿书法上的造诣和声望,由此可见一斑。石曼卿写得最好的是真书,而他酒醉后写的字又更加好。这篇《饯叶道卿题名》就是在宴饮之后一挥而就的正书妙品。</p> <p class="ql-block">在龙隐岩螺狮洞口左下方,有一件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这就是北宋名家米芾与友人程节的赠答诗,众所周知,米芾是北宋非常一著名的书画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熙宁七年(1074)当他23岁时曾到桂林任临桂县尉,在伏波山还珠洞中留下了他的题名石刻,这是现存米芾书法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他的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墙征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米芾的绘画在当时也享有盛名,他与儿子米友仁独创雨点型的浓淡墨交替渲染的画法来表现江南烟雨中的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米芾去世108年后的1215年,广西转运判官方信孺把米芾所画的自画像刻到了米芾23岁时在伏波山还珠洞留下的题名石刻旁。</p> <p class="ql-block">  在七星岩洞口的这一则题目是别具特色的作品。“方信孺游”看上去就像一方印章。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人开禧三年(1207)被朝廷派去开封同金国谈判,他以口舌折强敌,维护了南宋朝廷的利益,但后来得罪了权贵被降职任广西提点刑狱兼转运判官。</p> <p class="ql-block">  这幅“佛”字是由王羲之的后裔王元仁,字静山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p><p class="ql-block">多年来这个草体大字引起了无数游人的浓厚兴趣。远看,它似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婆婆,双手擎香,虔诚地跪着烧香拜佛,笔画间还似缭绕着升腾的袅袅青烟,近看,你会恍然发现,它就是一个四笔书成的草体“佛”字。更妙的是右边之下题有一行小字:“道光丙申年丙申月丙申日丙申时王静山书”。书写时的年,月,日,时这么巧合,更给这佛字添上了一层浓浓的宗教色彩。原来这天是1836年的中元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祀亡灵。王静山在中元节这天,选择了这千载难逢的时辰,书写了个这么形神兼备的佛字是为求佛超度亡灵之意。</p> <p class="ql-block"> 关于王元仁,在风景秀丽的阳朔碧莲峰上还有一幅非常有名的“带”字,此字一笔书成,内含“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清代初期刻造的阳线观音像。它以奇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刻工而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佛教创始于印度,在印度菩萨像都为男像,刚传入中国时也是男像,后为了方便女性参拜,才幻化为女像。这件刻于龙隐岩的观音像是明代人仿唐以前早期男像观音而画,他体态丰腴,衣着华贵,全身披挂珠宝璎珞。他丰满圆润的面部颇似女性,但其唇上长着的卷曲状的胡须却表明他是个男像观音。</p> <p class="ql-block">  尽管各种桂林山水书籍中几乎没有人提及刻于独秀峰东麓,孙逸仙仰止亭北边的一个似画非画的“福”字。却非常的有趣。碑的右下角有一印章,印文是:“执三毫一笔成意,其妙中福、禄、寿、喜”此字的作者山西汾阳郭司经,擅长字里藏字。紧挨“福”字还刻有郭司经手书的一幅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桂林著名画家李秉绶在桂林画的四组八幅兰竹图之一。刻于叠彩山北牖洞。其余的分布在虞山韶音洞,伏波山大悲古洞,及七星岩入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七星岩一组被破四旧了。</p><p class="ql-block"> 李秉绶的兰竹图行笔秀丽,给人以潇洒逸脱之感。最妙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组刻在叠彩山北牖洞内。只见图中兰花,虽绿叶似箭,芬芳怒放但却有根无土。虽枝叶刚劲,高挑凌空,但却风雨飘摇。联系到清政府骇人听闻的文字狱,李秉绶只能将心中的悲愤用书画的形式表达出来。</p> <p class="ql-block">摄影 Gunawan</p><p class="ql-block">文章参考《桂海碑林》《桂林奇趣录》</p><p class="ql-block">版权作品,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违法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