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吉县古称吉州。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有一个地名叫人祖山,她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之东,山西省吉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主峰海拔1742.4米,境内大小山峰1000余座,层峦叠嶂,气势雄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祖山的春天,春的萌动,万物复苏。夏天,山花烂漫,绿树成荫。秋天,秋风红叶,柿子飘香。冬天,漫天风雪,雪兆丰年。在这里春听风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这里西邻黄河,是一处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曾是先祖伏羲、女娲生产生活过的风水宝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晚的人祖山,更显的神秘莫测,站在娲皇宫前,耳听阵阵松涛声,抬头仰望,北斗七星,正在头顶。据当地的人说,站在娲皇宫前,不管四季如何更迭,北斗七星都在头顶的上空,而斗柄的方向是根据四季的不同而改变。多据巜吉县全志》载,人祖山周围有七座北极庙,分别建在城内、北关外、房村里、高天山、五龙宫、西宫河和庖山顶,在一座大山的周围竟有如此众多的北极庙,完全可以说明远古时期人祖山区域的伏羲、女娲对北极的崇拜,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先祖确实在人祖山上观天测斗,确定方位,划分四季,创立八卦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祖山自古一山多名,又称风山、庖山、吉山、平山、空同山、壶口山。伏羲、女娲在这里,他们繁衍人类,发明和创造了:“象天法地以创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正姓氏以别血缘,制嫁娶以定婚姻,以龙纪宫分理海内,结网罟以兴渔猎,养牺牲以充疱厨,钻木取火而教民熟食,尝百药以制九针,作甲历以定四时,制琴瑟而作乐曲,建屋庐而教民定居,治田畴以繁滋草木,造干戈以饰武功,立占筮之法。在这里伏羲、女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給世人留下了各种不同的板本与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谓“人祖”即女娲、伏羲的合称。传说远古时代,洪水肆虐,生灵涂炭,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幸存,并来到了一座高山上,为了繁衍人类,他们以“隔沟滚磨磨合”,“隔山穿针线入针眼”,“隔山点烟烟合”,等行为来测天意,结果兆示,可以成婚。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人类,他们所居住的山便有了“人祖山”的名号。并且有了“人根之祖,出在吉州”的说法,便世代流传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柿子滩遣址位于吉县清水河下游,1980年,柿子滩遗址群的发现,被评为200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人民日报报道指出:“该遗址群是中国目前距今2万—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其石制品组合特征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这就说明在距今2万—1万年间这里已有了人类,而柿子滩遗址群的古代居民S1点,经考证是“下层文化”为五万年以来的早期智人遗址。充分说明,人类更早的便在黄河流域这一带繁衍生息。伏羲、女娲的时代约为距今三万到一万一千年,这一时期可能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此时的人祖山大概只有女娲一族。战国未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写的《吕氏春秋、恃君》一文提到的“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退进揖让之礼”就是描述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出于人的天性,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知母不知父”。这时的人祖山一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很适宜植物的生长,兼有山川之利的人祖山一带成了人类理想的生存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伏羲部族经松辽平原向华北一带扩展,厉经几千年,行程数万里,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地同当地的部族争斗,融合,交合,基因在不断地优化,来到人祖山时,已经是一支非常优秀的部族了。这支优秀的伏羲部族,同当地的女娲部族,经过争斗而融合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族外婚,这种对偶婚,为史书所高度赞扬。《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女为媒,因置婚姻”“女娲辅太昊于神祇,创立婚姻媒妁之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史考》曰: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帝王世纪》曰:“庖牺氏,风姓也,制嫁娶之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娲、伏羲两个部族在人祖山融合后,实行了对偶婚,彻底改变了群婚,乱婚的历史。因此,就有了族外対偶婚制度的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过伏羲、女娲两个部族的融合,彻底改变了人祖山区域人类的基因组合,实现了人类基因的突变,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婚性变革,孕育出婚育文明。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人类退化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人类繁衍的质量和数量。族外对偶婚的实施,实际上等于人类的一次再生和再造,一代新人终于在人祖山一带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伏羲与女娲结合后,为了部族的生存,强大,延续,就有了周易中那段令人神往的描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伏羲、女娲即是个人,也是一位氏族部落的首领,还是一位民族化的领袖,更是一位神圣化的人祖,他们代表了一段走出蒙味的历史,也代表了一个开启文明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祖山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峰,伏羲、女娲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威力,以及族人的生老病死现象,为了祈求神灵和先祖的保佑,向神灵和先祖顶礼膜拜,逐渐形成了祭祀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县文物站在人祖山,女娲塑像下的木函内,发现了一具遗骨,包以黄绫,木函上墨书题记为“大明正德十五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留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人祖山刚建庙名为金山寺)可知此庙现存建筑为公元1521年(即大明正德十六年)之遗构。另一通眀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吉州庖山伏羲碑记”的碑文中说“帝人之祖也,吾州治北百里,曰高山之上,而有伏羲之庙,因庙而名山,曰人祖山,莫知其肇建于何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3月16日,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C14测年,人头骨距今已6280年,2011年清理出的动物骨头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皇帝遗骨”是哪位皇帝的遗骨?人骨安放在“娲皇宫”内,又在“娲皇”的塑像下,证明“皇帝遗骨”可能是这尊塑像的主人,最起码,明朝正德年间的人认为是“娲皇”的遗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人祖山的顶峰,最早是女娲氏族祭天或祭祖的祭坛。女娲死后葬身于此,成为陵墓,而后经历代修建,最后演变成娲皇宫。6280年前的人骨谁也不敢说,这就是女娲的遗骨,但也充分证明6280年前有人在此,开展过祭天或祭祖的活动。在人祖山周边的遗址群发现的岩画中,有一幅被专家称为“女娲岩画,”而在城内的挂甲山下发现的一幅男性天神岩画,则被称作“伏羲岩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祖山一带不仅女娲、伏羲的传说密集,而且山中至今留有“滚磨沟”“穿针梁“育子崖”等等自然景观和地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人祖庙西南方的造化坪村就是女娲“抟土造人”传说的起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风俗通义》中记载“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黄泥中,举以为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平御-.券七八》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绠人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两则是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的又忙又累,还是满足不了部落的需要,于是她就用绳子蘸上泥浆,举绳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子甩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人祖山主峰上建有娲皇宫,伏羲庙,崖上还有伏羲岩三个大字等等。千百年来每年的七月十八、十九日,百姓尚有祭祀人祖的盛大民俗话动。据说女娲、伏羲是在七月十九成的婚,人祖山的先民们为了记住这个具有伟大意义的日子,就在人祖山的歇马梁上修建了戏台庙,碑文记载亦称伏羲庙,每年阴历七月十八、十九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根之祖,出在吉州”是山西省吉县千古传唱,妇孺皆知的一句民谣。这句民谣中的“根”“祖”,指的就是曾经生活在山西吉县人祖山上的华夏民族始祖一伏羲和女娲。这些人文遗址的存在绝非偶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据遗址考证,各种史料碑文记载和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地名,以及口口相传的古话,充分证明了伏羲、女娲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一万年前就生活在人祖山,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人祖山是人祖最早的定居地,是人祖文化最早的诞生地之一,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有了华夏唯一的地名人祖山,也就有了千古传唱的“人根之祖,出在吉州”之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