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守望红色记忆——探访沈毅力红色家庭微课堂,找寻永不消逝的电波。</p> <p class="ql-block"> 昨天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前夕,笔者来到南京市秦淮区双塘街道殷高巷小区,走进老红军沈毅力之子沈晓渝家中,在不大的客厅、走道、房间里,大大小小陈列着几百件珍贵史料文物。小小的居所犹如“红色记忆”课堂,纪录和讲述着先辈的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从进入二楼到三楼的转角起,就看到墙面上的一幅幅令人肃穆起敬的宣传画,足以看出主人翁沈晓渝先生的爱国之心!</p> <p class="ql-block"> 作为红軍无线电通信创建与发展人之一沈毅力的后人,沈哓渝心潮澎湃地向我们倾诉父辈们的亲身经历:在听诉父辈的漫谈中、直接感动我的是红军是在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极其险恶和困境下创建和发展了红軍无线电通信、这个历史概况充分体现了“红军精神”足令后人们认知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沈晓渝介绍说,1906年,沈毅⼒出⽣于兴化市昭阳镇(街道),原名沈⼤⽑,是周恩来总理为其改名为沈毅⼒。 1931年,沈毅⼒在“第⼆次反围剿”江西东固⼀战中起义参加红军,并给苏区带来了⼀部100⽡的军⽤指挥电台和⼀⼤批蓄电池。长征开始后,沈毅⼒带着电台紧跟党中央,踏上漫漫征程。当时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程⼈员,中央红军开办了中央军委⽆线电学校,沈毅⼒担任教务主任。而当时红军只有一台15瓦的收信机和半步电台。有了这台大功率的电台后,沈毅力截获了很多有用的情报,传递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沈晓渝表示,父亲生前对这台电台视若珍宝,就连儿女也很少见过。</p> <p class="ql-block"> 沈晓渝告诉我们:父亲曾说过,在红军四渡赤水时期,就是靠电台牵着敌人鼻子走,要是没有电台,不知道还会牺牲多少同志。</p> <p class="ql-block"> 除了电台,遗物中还有一张布制、红色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证。沈晓渝说,他的父亲1931年11月作为代表参加了那届大会,会议结束后,他把这张代表证保存了下来,为了防止在战乱中丢失,父亲还想到了一个特殊的保存办法。“在当时来讲的话,参加大会的代表是很少的,据我父亲讲,他是放在一个老百姓家里面的墙砖里面保存的,虽然是粗针粗线,可以想象它历史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沈晓渝的家中还有一幅油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南京通信工程学院院史馆在 2008 年赠送给胡静的,画面描述的地点是五岭老山界,红军正在长征途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在画面中央,画面右侧戴眼镜的就是画的沈毅力。呈现的场面则是当时两位领导发现通信学校学员在行军休息时间还在学习通信技术,夸赞他们“真不简单!”</p> <p class="ql-block"> 在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边,一件泛黄的军大衣,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喜悦,“这是1949年国庆阅兵时父亲的军大衣,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后,沈毅⼒先后任重庆电信学校、南京电信学校(南京邮电⼤学前⾝)校长等职,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巨⼤的贡献。1991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 说起在家中开设“红色记忆”课堂,沈毅力后人希望能够将这些文物史料展现给世人,传承红色记忆。对后代真正起到鼓舞和教育的作用,让我们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沈毅力珍贵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0年3月5日,在纪念雷锋活动日时,父亲沈毅力戒勉家人的家训:“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p> <p class="ql-block">在迎接即将到来的“二十大”日子里,主人翁沈晓渝正在奋笔疾书“往事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笔者孺子牛和主人翁沈晓渝及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欢迎赐教!</p><p class="ql-block"> 摄影:卢丽玲</p><p class="ql-block"> 孺子牛</p><p class="ql-block"> 编辑:孙荣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