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砺剑故事,弘扬砺剑精神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 原80401部队司令部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一座导弹库房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在河北唐山丰润区的一座军营里,有一排年代久远的老导弹库房。</p><p class="ql-block"> 尽管与崭新的营区似乎格格不入,但无论是时代变迁还是部队转隶换防,它始终默默矗立在那里,像一位历史老人一样,诉说着所经历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志愿军9251部队从朝鲜战场光荣归来,在丰润拓荒扎营,成为这里驻防的第一支部队。</p><p class="ql-block"> 6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突变。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进行军事讹诈,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我军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受命进驻丰润营区。</p><p class="ql-block"> 在新营区驻防,必须首先解决导弹武器装备库房问题。由于形势紧急,部队驻扎后未经调整就迅速投入到了国防施工建设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值数九寒冬,没有石料就自己炸,气温太低就用盐水拌水泥,几乎所有人手都被冻裂了,还有一些人被山石砸伤。</p><p class="ql-block"> 有的官兵家里亲人亡故,却把电报往怀里一揣,含着泪水走上施工现场。凭着这种精神和干劲,官兵们开创了导弹发射团自主修建发射场的先例,这座导弹库房便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解决训练场地的问题后,官兵很快投入到紧张的练兵备战中。</p><p class="ql-block"> 1974年2月,部队受命执行实弹发射任务,装备库房里一枚某型号导弹蓄势待发。</p><p class="ql-block"> 在参加这次任务的官兵中,80%以前没有参加过发射,20%是刚入伍的战士,且班以上骨干全是第一次组织发射。</p><p class="ql-block"> 压力面前,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沉重。看到一个个紧锁的眉头,部队领导急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 原80401部官兵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于是,一场发射前的任务研判会立即展开,干部和技术骨干们你一言我一语,既说问题,也提建议,充分讨论,集智攻关,既统一了思想,又总结凝练出一套针对性很强的训练计划。</p><p class="ql-block"> 会后,大家与所属人员逐个谈心交流,疏导解难,消除顾虑,很好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冬季寒风凛冽,导弹库房里的温度降至零下20度,为了更精准地操练装备,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官兵们脱掉大衣、手套和帽子训练,许多人手冻肿了、冻裂了,眼睛止不住地流泪,仍然干劲十足。</p><p class="ql-block"> 瞄准班有名战士叫杨红炉,他最初练习架设标杆仪时,40分钟还无法完成“对心”,急得满头大汗。但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经过数百次刻苦的训练,终于将架设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不久,部队开赴发射场,圆满完成了发射任务。</p> <p class="ql-block"> 电台值班室</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一时间,房抖地颤,唐山地区电力、通信全部中断。</p><p class="ql-block">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部队党委当机立断,组织自救的同时立即着手恢复电台,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灾情“第一报”,并在地震发生后4小时就迅速集结2000多名官兵开进唐山,打响了震中救灾“第一枪”。</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参与抢救唐山的战斗中,战士们顾不上吃饭喝水,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与死神抢时间争生命,他们靠双手扒碎石、掀楼板,一大半人的指甲全部脱落,双手血肉模糊,肩膀上血迹斑斑。</p><p class="ql-block"> 当7.1级余震发生的时候,战斗在255医院的8连还有一个排的人在危楼里抢救两名被埋压的群众,副排长刘中朝正往战友撬起的预制楼板下面钻。此时楼外的连长焦急地喊:“地震了!快出来!”可没有一个人往外跑,连长喊着喊着自己也钻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就在他们将救出的两名群众转移到楼外的一瞬间,危楼“轰”的一声塌成一堆,四处飞溅的碎石把跑在后面的4名战士砸得满脸是血。</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情景,两个被救出的幸存者感激地抱住战士们:“谢谢解放军!谢谢解放军!”灾难面前,广大指战员不顾个人生死安危,解救出大批当地群众。</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老导弹库房也经受住了强震的考验,很好地保护了武器装备,并作为灾后安置点,用于存放救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p><p class="ql-block"> 部队与灾区人民结下了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留下了数不清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主要担负着为火箭军部队培养人才、输送新鲜血液的新时代使命任务。</p><p class="ql-block"> 营区面貌焕然一新,老导弹库房完成了使命,但它仍旧巍然矗立,承载着“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的工程兵精神,“忠诚使命、甘当无名、创新图强、决胜无形”的“电磁砺剑”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继续发挥着“余热”,成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现实而生动的教材。</p><p class="ql-block">文稿来源: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p> <p class="ql-block"> 现部队大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