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山水亘古,蜀北文脉绵长(二)——黄龙与九寨

桴于网

<p class="ql-block">黄龙九寨游后,心中大美充盈。要写游记选一张照片代表其美,我选了上面两张——第一张突出黄龙钙石的色彩与水的艳丽,用小鸟代表黄龙的灵动;第二张我要表达的是九寨的含蓄与典雅,现实与梦幻的不时穿插……</p><p class="ql-block">对于黄龙,世人常有人间瑶池之说;对于九寨,则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盛誉。我要说的是,人们怎么夸奖,都算不上誉美之词,都不为过——因为黄龙与九寨是神在青藏高原边缘创造的极富生机的所在;上面是高寒,下面是碧水彩池绿植满满;这样强烈的对比与用彩,即便是神,也是偶尔为之,不会随意下笔。但神把这样的笔触点在了高原的东沿——华夏文明与青藏高原文明的结合处,不能不说这是神对我中华的厚爱,我辈理应格外珍惜……</p><p class="ql-block">夸赞之余,问题来了一点:这么美的地方,离华夏文明的中心距离并不算远,为什么近三十年,它才为世人所知。九寨与黄龙离成都平原与汉中盆地、关中平原都是几百公里的距离,几千年的历史中民间对于二地不会一无所知,但它们千年间甚至到了现代仍然进不了文明中心的视野,问一个为什么不会多余。类似的现象还有不少:比如离重庆不远的武隆天坑,离北京很近的野三坡峡谷,都是近二、三十年才被世人熟悉。我们现成的答案可能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想想我们离地理大发现时代已经过了500年,如此说显然过于简单。那么还能说啥呢?国民性?文化特色?一果多因,这里的“因”会更多不是?</p><p class="ql-block">还可以说下去,也可以问很多。问一下,说一点,也算是“游”的一种吧?可拘泥于此就不是游记了。游记要赏心悦目,首先要悦目,于是翻照片——悦目</p> 行程以黄龙为先—— <p class="ql-block">现在游黄龙可以先坐索道至景区高点,顺栈道往下走,就把景区的主要景点看遍。及至高点,虽是夏天,也可见5000米之上的雪山巍峨;雪山流水,是我见到的黄龙第一景观</p> <p class="ql-block">到了主要景点五彩池以及山中的多处景点,抬头都可以看到雪山;原来雪山是景区最大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覆盖五彩池,五彩池下面是黄龙寺,我觉得我看到了经典的黄龙</p> <p class="ql-block">五彩池由油绿的山岭呵护,绿山彩水之上是碧蓝的天</p> <p class="ql-block">单纯望天,你不知道是蓝天显得白云更白,还是白云显得蓝天更蓝;抑或是二者联袂演出,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在汉地你想说是曲水流觞,到黄龙你感觉完全是瞎掰,因为眼前的景色不在于曲水,而主要是彩色的钙化石唱主角</p> <p class="ql-block">由上而下,彩池的颜色在不断变化,可能是因为白云一会儿蔽日,一会儿做出揖让之态之故</p> <p class="ql-block">争艳池是黄龙的第二大彩池,能看到多少彩色池子呢?其实没有定数——光线在变,水量在变,季节在变,观赏者的心境不一;环境心境全是变数,色彩便无定数</p> <p class="ql-block">变化还取决于彩池中的树木。不知道是什么树,但什么树到了彩池中都会摇身一变,变为树精不是?</p> <p class="ql-block">退到池外山脚的树也仍然有仙气。你想它伴着这彩池不离寸步,任谁也难断言树有多大道业</p> <p class="ql-block">这树干脆挪到池中唱起了主角,我们不能说它僭越,而要尊重它的造化</p> <p class="ql-block">到了这里,水、钙化石、池中树、树上天、以及天外山,便做了联合演出……</p> <p class="ql-block">我要夸一夸这个人造景观真是出彩!你说它是个凉亭,但远看它像极了舟船;你说它建在地面,但怎么看也像漂浮在水面。如此,人造景观就成全了环境,而绝不是画蛇添足——在山水景观中,人造之物往往成为蛇足</p> <p class="ql-block">这只小鸟不怕人,似乎是在摆拍</p> <p class="ql-block">树多了,水也绿;树后退,水嫣然</p> <p class="ql-block">到了“金沙铺地”,这是钙化石的又一个高潮:钙化石呈金色并呈流瀑之态,流水在金色钙石上又挂一层瀑布;真假两层瀑布并列平行,看着看着就想起了“造化”这个不常用的词语</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绿色又唱了主调,然后再加以黄色</p> <p class="ql-block">最下边的迎宾池似乎要把整个行程浓缩——钙化石的多彩与碧水的多姿在这里集中呈现</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一下黄龙古寺,这是景区最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松潘县政府刻碑记事,说明黄龙早就被人知道且被当地政府重视,但它却长久进入不了主流社会的视野。</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6日,距离此文写作时间近两年,我重新翻阅到这篇游记,省悟到黄龙被人认识又不被主流社会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历史对人的捉弄。</p><p class="ql-block">你想啊,松潘县政府刻碑的三十年代后期就爆发了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然后是国共内战;然后是五十年代始目不暇接的运动——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公司合营、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四清……要是考试,能数的清得满分的学生不好找,中学历史老师也会觉得困难。然后又是持续十年的文革;然后又是粉碎四人帮。多亏了改革开放,女人开始化妆了,祖国山河之美也进入了国人视野。</p><p class="ql-block">你说什么呢?我就说两个字:造化😷😨🙄🙃</p> 黄龙游的第二天游九寨 <p class="ql-block">下面这段视频是不是电影《西游记》的外景?我们看到的天似乎更蓝,这是我们团队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九寨的看点绝对是水,但看水之前先看到景区大门觉得别致</p> <p class="ql-block">九寨也需要自上而下观赏。景区呈一Y字结构,Y的右上角是原始森林</p> <p class="ql-block">匆匆而过,看到了高耸的冷杉与“病树前头万木春”</p> <p class="ql-block">最高的海子叫箭竹海。所谓箭竹似乎就是叶子尖尖的水草;水草连成片,就成了海</p> 山的影子是不是很九寨 几只水鸟让画风变得写意 <p class="ql-block">越往下走墨迹越浓,山水近乎黛色</p> 水从林中涌出,画风即变 <p class="ql-block">游客也是画面的好点缀,使得画面更生动</p> 瀑布,只是少了悟空一行 <p class="ql-block">急湍,似乎随着森林的吐纳而出</p> <p class="ql-block">到此便理解了九寨归来不看水</p> <p class="ql-block">这块巨石是五年前的七级地震滚落的,重达50多吨;现刻字“8 、8”以做纪念</p> <p class="ql-block">越往下水面越安静,但水底的颜色近乎宝蓝</p> <p class="ql-block">诺大的水面仅有一物,几片活的枝叶显得神秘</p> <p class="ql-block">这个海子,岸上生机勃勃,水底一片沉寂</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水上水下的生物一起疯长</p> <p class="ql-block">新人、游客都在此拍照留念,说明生命之美会让不同的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嘎然而止,似乎是九寨游的最后印象;那么这篇游记也就照样学样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