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说到姓氏溯源,我最关心是毛氏家族,毛姓如何来?毛氏家族的原始居地在哪里?祖先是谁?家族怎样变迁?本文带你一起来探索一番。</p><p class="ql-block"> 韶山毛氏家谱每本扉页上都赫然印上“西河堂家藏”。西河,指黄河中游今陕西、河南交界的一块区域。今有专家考证出毛氏家族的原始居地,在一个叫做“毛”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再具体点,是在宜阳县柳泉镇西北山区的毛沟村。这里便是毛氏家族原始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毛沟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面积约1300亩,耕地面积约1050亩,水利资源缺乏,无森林和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 毛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中赫耀千古的一大世家,自古多人才。</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 毛氏第一位重要人物是毛伯郑,他是毛氏的得姓祖先。</p><p class="ql-block"> 《韶山毛氏族谱》有如下记载:</p><p class="ql-block"> 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看看从华夏民族共同祖先黄帝到毛伯郑之间的家族史演变。</p><p class="ql-block"> 《史记》中记述,相传,汉民族的祖先黄帝,他的曾孙帝喾(就是五帝中第三帝),与元妃姜嫄“野合”而生下一子。因姜源认为不吉祥,将婴儿丢弃了三次,结果他都没有死掉。觉得这孩子有点神气,后将孩子捡回,取名叫弃。弃对农业情有独钟,长大后,他父王的王位已禅让给尧,尧召他为农官,专职领导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舜帝时,封弃于邰地(今陕西扶风、武功一带),号称后稷。后人尊后稷为农神。</p><p class="ql-block"> 后稷之后数百年,他的第十四代孙姬昌建立了周。在西周大分封中,周文王第六子姬郑,被封于毛国。后人以国为氏,于是姬郑被称为毛郑。毛氏后人奉毛郑为鼻祖。</p><p class="ql-block"> 后人一般称毛郑为毛伯或毛伯郑,但一般人可能不知这里面另一个的原因:因为毛郑是王、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中的第四等诸侯,享受世袭特权,所以才称为毛伯郑。</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 毛氏第二位重要人物是毛让公。</p><p class="ql-block"> 历经久远的年代和人世的桑海沧田,毛氏一部分人向四方迁徙,而最大的方向是往南。《韶山毛氏族谱》有如下记载:</p><p class="ql-block"> “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让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p><p class="ql-block"> 尚书让,就是毛让公。休公又称毛休公。</p><p class="ql-block"> 毛让公子毛休、毛任在江西吉州吉水生息繁衍,子孙外迁者颇多。该地毛姓人奉毛让公毛氏一世祖,奉毛休、毛任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 毛氏第三位重要人物是毛太华。</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生活在吉水的毛太华,为避战乱,长途跋涉,到达云南澜沧(现云南丽江永胜境内),后娶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王氏为妻,生有八个子女,其中四个儿子被分别命名为清一、清二、清三、清四。</p><p class="ql-block"> 1363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定都应天(南京),建立明朝。明朝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颁令免征江西、湖广等地田租,减轻人民赋税。这时,云南却是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因为元朝将领松山占据着云南,拒不投降。毛太华投入过明军,立有军功,于1380年,携带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回到内地,住在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p><p class="ql-block"> 毛太华来湘乡十几年后逝世,葬在湘乡五里牌道士山。毛清一、毛清四再度迁徙,不过距离不远,他们迁到了湘潭的韶山,开种铁陂的田地,编为民籍。铁陂,即今韶山乡铁皮村。后毛清一再迁至今滴水洞附近的东茅塘一带定居。毛清四则仍然居住在铁陂。</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事实,清楚地记录在清光绪七年(1881)的《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里,此处省下摘录。</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 韶山毛氏有五房之说。</p><p class="ql-block"> 自毛太华于明洪武1380年携带子迁湘,到乾隆二年(1737)初修族谱成,时间过去了357年,湖南毛氏人丁蕃盛,难以统揽。于是从毛氏第四代传人中,选取了成就较高、影响较大、人丁发达的震、瑺、鉴、琛四人作为各房房祖。不属这四人直系血脉又人丁稀少的旁枝宗人,即按亲疏择近归入四支。这便是毛氏四房房祖的来历。其中前三者为毛清一孙辈,毛琛为毛清四辈。这四房是毛太华血脉相传的正宗。</p><p class="ql-block"> 第五房有些特别,房祖是石犭羊毛氏,名字奇怪吧,是的,他是以居住地命名,不像前四组以具体姓名命名。严格地说,第五房是以韶山毛氏的宗亲会宗而来的。其先人毛命传,与毛太华同住江西龙城,同时入滇,同时入湘。一入湘,便在韶山石犭羊落籍。不过这一支人丁不蕃,景况不盛。光绪年间,昭山毛氏二修族谱时,石犭羊毛氏才正式成为了韶山毛氏的第五房。</p><p class="ql-block"> 韶山毛氏除尊太华公为始祖外,称毛震、毛瑺、毛鉴、毛琛、石毛氏为各房房祖。据1989年统计,韶山毛氏五大房共有3421人。其中,震房最兴旺,毛泽东属于震房。</p><p class="ql-block"> 韶山毛氏1758年始建毛氏宗祠,1766年建立毛震公祠。这时离始祖迁湘的1380年已经快四百年了,这说明韶山毛氏的发展与中国其他任何家族一样,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奋斗过程。在明清时期,韶山毛氏将举族的血脉繁衍流传有序地记录了下来,并且从第七代开始,制订了派名谱系,规范了族名用字,其派字前20字依次是:</p><p class="ql-block">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p> <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 1846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降生。1904年,正是泽东的第二年。葬于韶山滴水洞虎歇坪,有墓尚存。妻刘氏,生一子,毛贻昌;二女,长女嫁张家,次女适贺家。</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1919年卒,葬在韶山南岸楠竹圫。</p><p class="ql-block"> 《韶山毛氏族谱》中记载毛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1893年12月26日辰时生。</p><p class="ql-block"> 回头梳理一下:</p><p class="ql-block"> 黄帝——帝喾——弃(后稷)——周文王姬昌——姬郑(毛伯郑)——毛太华——毛清一——毛震——毛恩普——毛贻昌——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毛氏辈分后面排定的是“世代永承昌。”虽然,后代们不一定采取,但我相信,毛氏一定会世代永承昌,华夏民族也一定会世代永承昌。</p> <p class="ql-block"> 7</p><p class="ql-block"> 拓展阅读:</p><p class="ql-block"> 2001年,昭山毛氏第五次修谱。</p><p class="ql-block"> 以下引用自《韶山毛氏五修族谱》两段原文:</p><p class="ql-block"> 新族谱重订了毛氏“家族规范”,内容包括爱国爱民、崇尚文明等诸多族规家规。还修订了“百字铭训”,改称“新人生百字铭训”。如:“立身清白地,生不愧于天。勤乃福之本,俭是德之先。”又如:“忠诚昭信念,谨慎致周全。处世和为贵,勤修智乃添。”等,都对指导个人修养具有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 为缅怀毛氏祖先,纪念族人中受尊敬的历代名人和革命先烈,新族谱为70人立了传略,其中包括毛泽东和毛泽东的父母及他家的6位烈士,以及毛福轩、毛新梅等烈士。新族谱还为当今毛氏家族中的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知名企业家和劳动模范等共29名编录了生平简介。为部分中级干部、副教授以上人员共约90人编列出简历,以表彰他们的功绩,激励后世子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