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八一前夕访抗战老兵马骅

红军村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9日,福建省军区第二干休所离休老同志马骅接受红军村采访</p> <p class="ql-block">马骅于1945年冬摄于山东栖霞抗大胶东分校。</p> <p class="ql-block">  马骅,山东荣成人,1927年2月生,1941年9月参加革命,1945年入抗日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学习,5月参加整风运动,11月入党;1947年12月调胶东军区滨北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任干事、独立一团书记、二连指导员、独立一团组织干事等职;1949年部队整编为第32军第96师,任师政治部干事;1950年第32军调入福建准备解放台湾,参加剿匪;1951年调十兵团兼福建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任副科长、科长、政治部副秘书长等职;1969年调福州军区后勤部第17分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等职;1975年调福州军区总医院副政委、政委等职;1983年调福州军区后勤部研究员,参加《当代中国》丛书《福州军区后勤工作概述-大事记》、《福州军区军史》等编写工作;1987年离休。</p><p class="ql-block">  八一前夕,抗战老兵马骅送来一篇1963年他在中南海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记录整理的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回忆文章《一个口号和一段历史》,笔者应邀采访他。</p> 马老在提供历史图片资料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人民军队成立95周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也已过去60年,回顾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主席指出的“我赞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和“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是对我军最好的评价,是八一军魂所在!</p><p class="ql-block"> 马老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作为这场战争中方的最高指导者,自始至终参加了战争指导。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毛泽东从战略全局出发,把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导演出一幕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战争活剧,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指导艺术。</p><p class="ql-block"> 1963年2月初,我随福州军区副政委卢胜中将和政治部主任严政少将赴京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2月19日下午,与会人员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旁听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汇报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情况。这次作战,是我边防部队在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斗争极其复杂。由于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以高超的斗争指导艺术,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打击了印度侵略者,也回击了国际反华势力。</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很高兴,心情很好,对自卫反击作战很满意。他边听汇报,边总结边评价。马老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第一,毛主席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旧社会,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财,就天下太平。我们是武官不怕死,也不爱财,文官不爱财,也不怕死,我们的天下就更太平了。”这一仗,打出了军威国威。</p><p class="ql-block"> 第二,毛主席说,这次自卫反击作战发挥了我军近战、夜战的优势,“对帝国主义,我不信当了面打近战、夜战我搞你不赢”。又说,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打的很好,击退了世界反华势力的“大合唱”,粉碎了国民党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企图。</p><p class="ql-block"> 第三,毛主席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当张国华讲到穿插部队攀越高山、峡谷,通过荆棘林带,棉衣、手脚都被划破,出敌不意,突入印军指挥所,活捉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时,毛泽东高兴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解放军就更难了。”</p><p class="ql-block"> 第四,毛泽东说,自卫反击作战西段很艰苦,那是多少公尺深的雪,这么困难我们能够克服。我们要在我们全党、我们全军,在人民中间,讲这个经验。</p><p class="ql-block">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如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的杨廷安班、滚雷战斗英雄罗光燮等。他们的英勇牺牲,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是我军的光荣和骄傲。我们今天在新时代的强军路上,要永远铭记他们英雄事迹,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闪亮坐标。马老备受鼓舞地说。</p><p class="ql-block"> 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走过了极不平凡的95年。今天我军在新时代强军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是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指出:我军具有“超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的勇敢精神和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谁敢侵略中国,谁敢分裂中国,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他不留情!祝所有当兵的人,“八一快乐!”</p><p class="ql-block">  红军村采编</p> <p class="ql-block">1963年2月2日至27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罗瑞卿等接见了会议代表。</p> <h1><b>1962,来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报道</b></h1> 我军边防部队正在警惕地监视着入侵我国领空的印度直升飞机。 印度飞机空投的物资落在我边防哨所附近,印军士兵企图来夺取。 1962年7月21日9时,印度飞机侵入我国,在加勒万河上空向印军空投物资。 我国边防部队坚守在加勒万河谷两岸。 落在我军阵地前的印军物资。 侵入中锡边界东巨拉山口中国一侧的印军(图中头所指之处)在逃跑以前向我进行观察的情形。 入侵印军在从中锡边界则里拉山口中国境内逃窜时,遗留下的一堆地雷。 入侵印軍在中錫边界乃堆拉山口中国 一侧设立的地堡(图中小箭头所指) 印军在中锡边境卓拉山口我侧设立的观察所。地上的电话线,是印軍在仓慌撤退时留下的。 中印边界示意图 1962年春季以来,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侵入中国境内的据点示意图。 1962年春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侵入我国领土设立据点示意图 在指导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毛泽东主张克制忍让,坚持不打第一枪,但克制忍让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味的退让,必然会助长印度政府和军队的嚣张气焰。为了教训一下印度政府和军队,使其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政府和军队捍卫自己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毛泽东强调必须抓住时机,果断反击,打则“打狠打痛”,使其感到恐惧和震撼,不能让其感到不痛不痒。图为我军边防部队在进行训练 毛泽东对于这场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选择大打,还是进行中打和小打进行了慎重的权衡。他认为,如果选择大打,不但会直接导致中印两国进入敌对状态,使在中国西南部树立起一个敌人,而且这与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原则相违背。但是,如果选择小打,就不可能起到震慑印度政府和军队的作用,很可能会使印度方面更加嚣张,同样会使中国陷入被动。因此,毛泽东决定把战略定位点放在中打上,即采取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惩罚和教训印度侵略者,真正让印度尼赫鲁政府清醒一下,同时又避免打出双方的仇恨来。图为我军边防部队在进行训练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从1962年10月20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段同时奋起自卫反击。从战斗打响的当天到23日接连几个晚上,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在研究作战方案,并做出部署。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战,在西段,中国边防部队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43个侵略据点;在东段,赶走了入侵的克节朗、达旺等地的印军。接着,从11月16日至21日,中国边防部队又先后击退了侵入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里米金地区的印军,并挺进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军精锐打得一败涂地。整个反击作战歼灭印军8700余人,其中生俘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人。这一仗打得印度全国震惊,尼赫鲁慌忙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印军惨败的消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给印度政界和军界的要员们以沉重打击,达到了“打狠打痛”的效果。 在指导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毛泽东一方面要求对入侵的印军打则“打狠打痛”,另一方面又灵活地控制整个战局的进程,防止战争扩大和升级。<div>  1962年11月19日下午,当毛泽东从当天的《参考资料》上看到,印度总理和总统在18日的讲话中都说希望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境冲突。他当即批示;“突然大谈和平解决。送总理阅。请外交部研究一下,印度领导人过去几天,是否有过十八日这种论调。”他抓住这一契机,毅然做出了一项没有先例的大胆决策:中国边防部队在自卫反击作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主动实行全线停火,并主动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1月21日零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一)从本声明发表之次日,即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二)从1962年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三)为了保证中印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护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br>  中国政府的这一声明使整个世界感到十分吃惊,一家国外报纸评论说,中国政府的声明使全世界听了大吃一惊,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还从来未曾有过一个胜利的国家,在它的军队眼看就要使它的敌人遭到粉碎性的失败的时候,完全出于自己的原则和和平政策而作出这样一种表示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它对防止战争扩大和升级起了重要的作用。</div> <p class="ql-block">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郑重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三项建议。毛泽东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结束后,听取前线指挥员汇报时曾指出:“中印边界上打了一仗,可以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历史完全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也证明了毛泽东对这场战争的战略指导是成功的,高明的。今天,重温一下毛泽东这场战争的战略指导,对指导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无疑是有一定启示的。</p> 守卫在喀喇昆仑山上的边防战士,号称“爬山虎”,克服了高山反映,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原上,像雄鹰一样翱翔,保卫祖国边界安全。 在海拔5千米的雪坡上奋勇攀登 我军边防部队在雪地练兵,开展匍匐前进比赛 我军边防部队在苦练铁脚板 我国边防部队在巡逻 我军边防部队在雪地里苦练射击技术 我军边防部队战士不拍冰雪阻拦,官兵一起爬冰卧雪,进行侦察。 我军边防部队战士熟练掌握雪地扫雷技术 我军边防部队发扬民主,研究作战方案 我军边防部队在进行猛冲、猛打、猛追的三猛训练 我边防部队汽车运输连行驶在川藏公路海拔5千米的雀儿山盘山道路上 英雄的汽车兵 严正以待 练就两条飞毛腿、一副铁肩头 训练中,弹起了我的“冬不拉” 我边防官兵互相鼓励,继续前进 我军边防部队杨廷安班在雪地里练就“铁脚板” 滚雷英雄罗光燮 罗光燮堂弟、二班副班长罗光金在训练 战斗英雄罗光燮生前所在的二班班长、三等功臣胡汉清在进行扫雷示范 战斗英雄罗光燮所在二班在进行爆破训练 1962年12月,中国在德让宗和瓦弄两地把缴获印军的武器装备等大批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1963年1月,中国边防部队在清点交还印军武器装备等物资。 西藏察隅印度俘虏收容所司令部驻地(摄于1963年4月) 1963年4月10日至5月17日,印度战俘全部释放回家。图为西藏察隅印度俘虏收容所举行释放印度战俘欢送回家大会 1963年2月,中国在德让宗释放被俘的印军伤病员 我军边防部队新疆俘虏收容所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宽待俘虏。图为我军人员向印俘发放生活用品 被俘的印军官兵要求记者为他们拍照,希望刊登出来,向家人报平安 被俘的印军士兵正在给家人写信 被俘的印军官兵在灯节里作祈祷 在战俘营内,印军官兵吃着可口家乡饭“哈拉瓦” 印度斯坦族战俘与中方管理人员合影 锡克族印俘与中方管理人员合影 印度战俘登车离开察隅战俘营时向中方管理人员挥手告别 1962年美丽的班公湖 班公湖——藏北高原的明珠<br><br>  1962年,沿着新藏公路南行,越过铁龙滩以后,插天笔立的昆仑雪峰逐渐隐退,蔚蓝的天宇下,出现了一片蓝晶晶的海子, 这便是号称为“高原珍珠”的班公湖。 <br>  不同于西子湖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洞庭湖的水光山色,这个海拔4千多米的高原上的班公湖,别有一番奇丽、神秘的色彩:蓝色透明的薄霭,晶瑩多姿的雪山倒影,绚丽多变的彩霞......真是 美不胜收!班公湖又名“当归湖”,因为她的周围盛产名貴药材当归;班公湖又名“盐湖”,因为这里的天然盐多得象沙漠里的沙子一样。但是,最叫人兴奋的, 还是那满坡满野的牛羊,那一阵阵高亢、 清脆的牧歌所迎来的春天。 <br>  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的藏族同胞,今天是更加珍惜班公湖的富饶和美丽的。他們說,过去,班公湖的水是苦的,是酸的,因为她融汇了千千万万农奴的泪水;現在呢,班公湖的水变成甜的了----民主改革之后,翻身农奴的喜悦,唤醒了班公湖的青春和生命。 1962年,藏族老人桑比洛布已经96岁了,他对我边防部队战士说,我很小就在这里放羊,这里是中国西藏的领土,我们一直给西藏阿里地区政府交税。 班公湖畔,到处都是一堆堆银一样的白盐。当地藏族群众除了自己食用外,还支援他牧区的群众。 我边防部队卫生员熊厚常挖了棵生长多年的当归 藏族翻身农奴泽仁姑娘卓玛在挤奶,露出幸福的笑容 翻身牧民把成堆的羊毛准备运送到日土宗卖给国营贸易公司,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 我边防战士是藏族同胞最亲密的兄弟,像一家人一样。 我边防战士巡逻在班公湖畔 我边防部队巡逻在著名的“库尔那克古堡”——这是藏族同胞为抵御外国侵略者而修建的 美丽的班公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