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意中看到中华宰相村,很惊叹,于是有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p><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大师董寿平老人所题“宰相村”</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标识,天还在下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宰相村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p><p class="ql-block">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p><p class="ql-block">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p><p class="ql-block">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p><p class="ql-block">公祠建在高处,需经59阶台阶缓步而上,又显拜谒先贤的崇敬。59阶台阶,寓意59位宰相。</p> <p class="ql-block">翘楚裴度</p><p class="ql-block">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国柱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裴氏宰相名录</p> <p class="ql-block">从河东裴家走出的第一个宰相叫作裴秀,他创立了“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学的理论基础,使古老的制图学具备了数学的科学依据。这一理论在他之后一直运用了1400多年,直到明朝末年。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他为“中国制图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在裴氏家族史上,清廉节俭最为著名者要数裴侠。他任河北郡守时俭约朴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他不以公肥私,并把原来郡守的好处都主动免去了。当时人歌:“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他曾说:清廉是做官本分,节俭是立身基础,我裴氏家族,世为大宗,世代秉承美德,我之所以清廉自守,并非猎取美名,意在修身自重,唯恐辱没祖先啊。西魏时,文帝欣赏裴侠清政爱民的风范,欲给众郡守树立一个榜样。有一次在朝中命裴侠独立一边,然后对众人说,裴侠奉公清廉为天下之最,你们谁能与他相比也可同他站在一起,众郡守都不敢应对。于是都称他为“独立使君”。他曾撰写《贞侯潜传》,即裴潜传,叙述裴氏的清白至公,目的是教育后代以裴潜为典范,宗室中知名的成员人手一份。并定下“凡贪官污吏者,死后禁入祖茔”之严训。</p> <p class="ql-block">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裴柔之,传说是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历仕东魏、北齐两朝的裴让之的母亲辛氏,在丈夫亡故后,抚育六子均成为国家栋梁;唐代的裴无悔,教导八个儿子全部考中进士;清代裴幰度对其子裴宗锡“督课甚严”,终于使裴宗锡成为封疆名臣,两次受到乾隆皇帝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p><p class="ql-block">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堪称顶级豪华的朋友圈</p><p class="ql-block">裴度的妻子韩琼英有个弟弟叫韩愈;</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与裴度曾为邻居又是至交;</p><p class="ql-block">刘禹锡与裴度交往也非一般;</p><p class="ql-block">裴冕有个孙女婿名叫杜牧;</p><p class="ql-block">裴迪有个妹妹,嫁给了王维;</p><p class="ql-block">裴氏有个外甥名叫王勃;</p><p class="ql-block">元稹的原配夫人过世后,娶的女子名叫裴柔之;</p><p class="ql-block">柳宗元有个姐姐嫁给了裴家;</p><p class="ql-block">李白与裴隐是过从甚密的老友;</p><p class="ql-block">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为怀念远在益州做官的好友裴录事而写诗;</p><p class="ql-block">“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而岐王的王妃是裴茂宗之女。写这首诗的杜甫也是裴家的好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绝碑史称《唐平淮西碑》,俗称三绝碑——一代文豪韩愈的文章为之一绝;四朝名相裴度的事迹为之二绝;三代帝王之师祁寯藻的颜体书法为之三绝。</p><p class="ql-block"> 楷书工整,苍劲有力,集颜、欧、柳、赵四家之成,真是气派、威风,故有人说,此碑的竖立,即等于为裴度出了一口气,也给韩愈出了口气。因称“出气碑”。也有人认为,此碑文、书、刻三者俱佳,故谓之“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p> <p class="ql-block">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在裴柏宰相村书写了“天下无二裴”之碑文。</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天下所有姓裴的都是出自山西闻喜一系”另外的一种含义便是“天上所有的姓氏没有谁能够比得上裴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这样评价裴氏家族:“天下无二裴”。现在这句话不仅被写在墙上,还被刻成了石碑。“天下无二裴”之说出自《天下说裴》、《裴氏世谱》等著述。他</span>编纂的《二十五史》中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将裴姓宰相世系首列第一,可见裴氏列祖列宗功勋卓著,历史地位显赫。</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毛泽东高度赞誉“裴氏家族千年荣显<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这样评价裴氏家族:“天下无二裴”。现在这句话不仅被写在墙上,还被刻成了石碑。“天下无二裴”之说出自《天下说裴》、《裴氏世谱》等著述。</span>,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每位裴氏后裔也都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一村演廿四史兴衰,自西周历魏晋,无论隋唐,薪火竞相传,几经物换星移,独把高风遗后世;九岭开两千年鼎盛,非良将则名臣,更多彦士,川流争不息,谁可披霄决汉,尚留大任待来人。”一幅对联描绘了裴氏家族两千年的人才风流。</p> <p class="ql-block">这座处于山西运城闻喜的小小村庄里面的裴姓为何出现了这么多名人,古往今来一直有人在研究 ,真实的原因有三点,史学家顾炎武曾说过:</p><p class="ql-block">1.裴氏重视教育,他们有家规,不中秀才者不得入裴氏宗祠大门,这等于考上不大学就不算这个家的人啊。还有家规是:“凡贪官污吏,死后都不能葬入家族祖坟”其家训就指明了奋斗的方向: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p><p class="ql-block">2.家族世袭和庇荫,一个家族大了,总是有影响力的,有很多官职还是可以世袭的。</p><p class="ql-block">3.政治联姻,豪门之间相互联姻,相互关照,形成一种门阀垄断,这个垄断到了唐后期,才渐渐打破,所以,自唐之后,门阀消亡,就连裴氏也由大放异彩走向了零星暴发,是谓: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兴,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而存。</p> <p class="ql-block">在2017年9月27日,作为中国裴氏家教文化发源地的闻喜县,还获得了中国伦理学会颁授的“中国家风家教文化之乡”称号。闻喜县也是当时全国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