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他背着相机走遍中国 |纪实摄影师卢广作品欣赏

向天一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卢广</b>(1961年-)浙江金华人</h3> <div>  卢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金华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的纪实摄影家中,卢广绝对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从荷赛得奖到尤金·史密斯年度大奖,他的镜头毫不吝啬地扫描社会污浊的边边角角,一次次深入虎穴大胆揭露,直面社会百态:西部大淘金、吸毒禁毒、小煤窑、艾滋病村以及京杭大运河、三峡、青藏铁路建设……这些几乎用生命换来的真实记录,引起了业界及社会的极大震撼,也为卢广带来了无数荣誉。1996年卢广获全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1998年被授予“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div><div><br></div> 2003年,《艾滋病村》专题荣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当代摄影师欧莱雅大奖”赛银奖,并获荷赛奖。 ▲孤儿高容生,13岁,父母均死于艾滋病,在当时的河南有很多象高容生一样的艾滋孤儿。<div><br></div> ▲抱着妻子的骨架,一名丈夫等待死亡降临自己身上。<div><br></div> ▲有一个姑娘,16岁结婚,22岁就得病死了,留下了一个小女儿。清明节的时候,爷爷领着孙女去给自己的儿媳妇上坟,四岁的孩子,跪在妈妈的坟前磕头,临走的时候,还是一步一回头。<div><br></div> ▲一名无助的艾滋病人的双手。<div><br></div> ▲艾滋病村的孤儿<div><br></div> ▲很多以前卖过血的村民都不敢去做化验,他们害怕噩耗降临自己身上。<div><br></div> ▲一位老师抱着她唯一的孙子,可怜的老人祈求上天,艾滋病不要再来了,她的一个儿子和另一个孙子已死于艾滋病。<div><br></div> <div><br></div>2008年,卢广以《关注中国污染》专题获得第30届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纪实基金摄影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个内地摄影师。2012年,卢广最新专题《被污染的风景》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 【第58届荷赛】2015年,卢广作品《发展·污染》获得长期项目三等奖。<div><br></div> 【第58届荷赛】2015年,卢广作品《发展·污染》获得长期项目三等奖。<div><br></div> ▲河南省舞钢市洪河边的刘家湾村,当地污染问题严重,民众家徒四壁。小童无缘上学,整天都躲在黑暗暗的房子里。不论是年仅9岁的小哥哥,或缩在一角的婴儿,他们的手、脚、脸都是脏兮兮。<div><br></div> ▲阿拉腾兴安嘎查牧民阿古达木搬家。由于离4号露天煤矿排土场太近,沙尘、汽车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阿古达木恋恋不舍地带妻子、孩子离开这片熟悉的草原。<div><br></div> ▲宝日希勒露天矿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露天煤矿开采给草原带来环境破坏。2009年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的废水往草原上排放,只有三年时间,冲刷出20多米深1000多米长的草原峡谷。被冲刷的沙土覆盖了下游的草原。<div><br></div> ▲露天煤矿运煤卡车在煤坑里排队装煤自从有煤矿在四周开采以来,死羊的数量越来越多了。<div><br></div> ▲大型货车将煤矿挖掘产生的沙土不断倾倒在草原上,这些大土堆一天天逼近牧民的家。<div><br></div> ▲发电厂为了降低成本关闭除尘和脱硫装置,非法排放污染物。<div><br></div> ▲霍林郭勒位于科尔沁草原北端,是以开采煤矿、发电、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因为污染严重,很难看到牛羊等动物,地方政府在草原上放置了大量的牛羊雕塑。<div><br></div> ▲两岸工厂林立,酱油色的污水沿着80公分的管道24小时滚滚不停,沿着那个村庄,已经流了20多年。<div><br></div> ▲煤矿开采的矿坑在扩大,草原被吞噬。<div><br></div> ▲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交界的桌子山、骆驼山脚下,大大小小的露天煤矿有几十家,挖煤日夜不停。几十公里的排土场在自燃,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div><br></div> ▲乌珠穆沁草原由于露天煤矿大规模开采,公路的修建将草原分割成一块块的,运输沙土及煤的大卡车日夜不停,羊群在车流的缝隙间穿越公路寻找饮用水。<div><br></div> ▲正在扩建中的大唐多伦煤化工厂工地。<div><br></div> ▲牧民的孩子在家门口仰望草原上冒烟的火电厂。<div><br></div> ▲一个老人难以忍受臭气而捂住鼻子的、干裂的手。<div><br></div> ▲矿工男孩<div><br></div> <div><br></div> 卢广曾五进我国当时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拍摄的反映墨脱运输队生活的组照《墨脱背夫》,获得第十五届(2006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