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粗瓷碗

徐徐东昇76731920(拒绝送花)

<p class="ql-block">   自我记事起,我家有一个钉有四个巴子的粗瓷大碗。听奶奶说,我父亲3岁时,祖父因病去世。接着山东老家连遭三年蝗灾,树皮、草根都被吃光,饿死人无数。1915年,太爷爷为了父亲逃一活命,让奶奶带着13岁的姑姑和7岁的父亲,逃难到山西省。临走时,太爷爷把自己使了大半辈子并钉有巴子的粗瓷大碗,用蓝花包袱裹着,让父亲背上。一是为了,路上遇到好人讨一碗饭,三人可以多吃点。二是让父亲无论逃到那里,不论到什么时候,要牢记山东省淄川县马棚村有自己的家。奶奶称它,太爷爷的大碗。父亲没有辜负太爷爷的寄托,当挣到第一笔钱后,于1931年便回到老家,访亲祭祖。并抄回徐氏祖训与祖谱。</p> <p class="ql-block">  我家还有十个碗边有蓝圈的白色粗瓷大碗,口大肚浅,一副大腹便便的样子。是奶奶为家里添丁而购置的。</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家有奶奶、父母亲、姐姐、弟弟和我,共六口人。吃饭时,我喜欢帮忙摆放碗筷,一边摆着,一边念叨:“这是奶奶的,这是父亲的……”有时,遇到好吃的东西,奶奶总是夹些放到我和弟弟的碗里。母亲就会说:“娘,你多吃点,别管他们,他们吃的时候还长着呢。”全家人总是和谐、祥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条规矩,吃饭时,母亲总是把第一碗盛给奶奶,第二碗盛给父亲。奶奶不动筷子,谁都不准先动。母亲时常说:“奶奶年龄大了,父亲活儿重,要先吃并要吃好点。”</p> <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对太爷爷的粗瓷大碗特别爱护,时常擦洗,妥善保管。逢年过节。奶奶就要用太爷爷的粗瓷大碗和四个白色粗瓷大碗,盛上饭菜,祭奠先祖。如今,太爷爷的粗瓷大碗仍然完好。逢年过节,我像奶奶一样祭拜祖宗。并经常给儿孙们讲太爷爷粗瓷大碗的来历。今年春天,带着他们回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马棚村,寻根祭祖。要他们世代相传,不忘历史,牢记家祖。</p> <p class="ql-block">  粗瓷大碗也见证了父母亲一生的相濡以沫。他们之间没有浪漫的故事,只有每日三餐、添饭夹菜,虽朴实平淡,却无限温暖。每天早晨,母亲都会一日不误地给父亲冲鸡蛋。在粗瓷大碗里,打上两个鸡蛋,用筷子搅和均匀,将刚刚开的水慢慢冲到碗里,边冲边搅,碗里就逐渐形成了一梭一梭的鸡蛋穗。然后再加一勺白糖,泡一个馒头。这是母亲最熟练最拿手的活儿,因为父亲最爱这一口。土地联产承包后,每逢我下地劳动,妻子就会用粗瓷大碗给我盛上最好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明白,所谓的天长地久,所谓的白头到老的爱情,就蕴藏在寻常的一日三餐中,蕴藏在精心盛好的一碗饭菜里。粗瓷大碗中的爱情,因为有日日惦念,才有天长地久的丰盈。一蔬一饭里饱含着永久不变的爱,碗可盛爱啊!</p><p class="ql-block"> 今天,粗瓷大碗被一套又一套精美的细瓷碗替代。但每逢年轻或饭量大的亲友来家,妻子就会用粗瓷大碗盛上饭菜。端着早已退出生活圈子的粗瓷大碗,亲友们吃的实在,吃的乐和。看着他们心满意足的表情,我知道碗里深藏着友情。</p><p class="ql-block"> 粗瓷大碗里大有亁坤,它可盛岁月,可盛历史,可盛生活。碗里有情、有世界,有美好的回忆。那是逝去的懵懂岁月,那是千金不换的温情与美好。因为它,家的概念更加清晰,家也在无情的光阴里侧影翩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