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椽笔一支在泛黄的草纸上龙翔虎跃,又恍如战马奔驰般豪放不羁……</p><p class="ql-block">正当锋芒遒劲处,几滴蚕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滴落在墨迹未干的开头几个字上:</p><p class="ql-block"><b>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北瓦窑堡的一孔土窑洞里,噙着泪水的毛泽东,掷出手中的笔,从那张白杨木做成的简陋桌子前站起身来,步出门外。</p><p class="ql-block">他把那双温厚的大手,五指朝后叉在腰间,高大瘦削的身躯直挺着,昂首向天,引颈远眺,透过碧空中的片片薄云,凝视着南天,无尽的远方……</p><p class="ql-block">他的耳边,回响起了从瑞金城外到于都河畔的歌声。可那又不像是歌声,那是红色根据地十万乡亲在抽泣,和着深秋凌冽的风声,浪声,寸断肝肠。</p><p class="ql-block">“问一声红军,亲人呐,几时人马再回山……”</p><p class="ql-block">一送,再送,十送红军。根据地老百姓怎能忍受自己的子弟兵就此离去。而毛泽东和红军更是不忍啊!他们深埋于胸中的痛苦是何等地愤慨,何等地悲怆。他们何尝不想继续在自己的根据地里溅血耕耘,播种,发芽,开花,去收获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拯救普天下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硕果!</p><p class="ql-block">可是不能啊,红军被当做“共匪”所遭到的多次“围剿”,反围剿所遭受的重创,已经到了必须战略大转移的地步,否则将为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痛想1840年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多少人民英烈付出牺牲。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直到有了人民的武装,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憧憬,才露出了希望的曙光。在这民族危亡时刻,工农红军,这颗中国民族革命的火种,绝不能熄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1935年的12月中旬。</p><p class="ql-block">两个月前的情景,正在毛泽东胸中汹涌澎湃地激荡着,浮现出史诗般的画卷。他和他的战友,红军的核心团队,筚路蓝缕,站在六盘山峰顶,看着身后陆续集结而来的中央红军仅存的七千多名战士,听着山峦间若隐若现的回声:“十万百姓泪汪汪,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回乡……”</p><p class="ql-block">他将远眺南天的目光,更用力地穿透白云,追望着南飞鸿雁。追望,追望,直到望断……</p><p class="ql-block">一声望断,撕心裂肺。望断,何曾会断!</p><p class="ql-block">出发时的八万六千红军将士呢?怎么向根据地的乡亲们叙说呢?闷在心中的千言万语,越闷越痛!</p><p class="ql-block">“鸿雁阵阵空中过,千言万语有嘱托,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p><p class="ql-block">离开那片红色根据地、离开那里的乡亲们一年了,乡亲们如泣如诉的送别歌声,无时无刻不在耳边回响。一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倏忽一瞬间,但毛泽东和红军将士们,却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壮举!</p><p class="ql-block"><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b>。</p><p class="ql-block">二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冒着枪林弹雨,捱着饥寒交迫,历经千难万险,红军跨过了24条江河,翻越了18座大山。</p><p class="ql-block">六盘山,在18座峻岭险峰中,不是最高的,不是最险的,其对红军存亡构成的威胁与挑战,也不是最严酷的。但它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是红军长征路上取得的最后一次决胜战斗。因此,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翻越六盘山,其意义,绝对非凡。</p><p class="ql-block">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登上六盘山,毛泽东和他的团队在这儿,守着七千多人的红军队伍,无限感慨:一定要好好保留这些革命火种,要把他们撒向中国大地啊,每一名战士都要好好保护!</p><p class="ql-block">这七千多名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称为中国革命的火种,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淬炼,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有这样一群革命意志坚如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中华儿女,有这样一支无往而不胜的革命军队,毛泽东和红军将领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对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充满了必胜信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毛泽东凝望南天,深怀无尽思念,望断南飞鸿雁,想向井冈山、瑞金、于都这片红色根据地父老乡亲们叙说的心声。更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即将昭告天下的宣言。</p><p class="ql-block"><b>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b>。</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六盘山顶,已经看到了群山之巅露出的希望之光,虽然微弱,也已经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他笃定地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必然胜利。此前是信念,而现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尽的思念渐渐趋于平静,毛泽东从天高云淡的远方收回目光,拭去眼角的泪珠,转身返回窑洞。他抓起桌上那只如椽之笔,在泛黄的草纸上,挥写下《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胜利战歌的最后一句,也是最为铿锵的红军誓言:</p><p class="ql-block"><b>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历史长流就像这六盘山下的山泉,在蜿蜒绵亘的山峁里跌宕奔涌,在古木参天的密林中川流不息,溅起的每一朵水花都折射着斑斓的故事,发出的每一道水声也叙说着不凡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平乐·六盘山》是一幅大气磅礴,高瞻远瞩,充满英雄气概的画卷,它所描述的历史事件,距今将近90年了。百年变局之际,凝视这幅画卷,对我们今人会有怎样的启示呢?</p><p class="ql-block">坚守初心,矢志不渝。处变不惊,应变有方。应运而行,顺势而为。敞开胸襟,拥抱世界。</p><p class="ql-block">征途中的今天和出发时的初心,究竟哪些地方吻合,哪些地方不同?原因何在?是铁肩上之道义和普天下之匹夫的纠缠不清,还是兴亡之于天下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周期率”?</p><p class="ql-block">屈指二万五,弹指一挥间。望断南飞鸿雁,长缨依然在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畏先辈,传承文明。天下匹夫皆如是,笃定家国梦成真。</p><p class="ql-block">听网民说:没有七一,何来八一;没有八一,何来十一。</p><p class="ql-block">听着挺顺溜。遂于七一建党日,登临六盘山,遥想雁阵南去北归,俯瞰周边重峦叠嶂,风起云涌,红旗漫卷,遐想连绵。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再在心中默默诵咏一遍《清平乐•六盘山》,祭祀先辈,赋能我生;留此散篇,以飨来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七一建党节再上长征路,八一建军节分享红色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 2022年7月3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