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斜口荞面饸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王建西</p><p class="ql-block">饸饹,古称“河漏”,是我国北方民间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面食,广泛流传在北方各地区,由于饸饹美味可口,在我国北方地区备受欢迎。</p><p class="ql-block">这里不说它的历史和来历,因为在网上可以查到,单说斜口荞面饸饹:</p><p class="ql-block">说是斜口荞面饸饹,在笔者认为韩峪荞面饸饹才是真正的好吃。因为韩峪荞面饸饹味道别具风格。不过现在韩峪人制作荞面饸饹买卖很少了,都能数过来。但都打着斜口荞面饸饹叫卖。因为韩峪属于斜口管辖,再一个斜口荞面饸饹现在已小有名气了,在关中地区各大集市还是过会都能看到斜口正宗荞面饸饹的条幅。</p><p class="ql-block">为啥说韩峪的荞面饸饹好吃呢?这是有根据的。在笔者年少时就听过不止一个老人说过,斜口街道的荞面饸饹出自韩峪人。</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韩峪人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荞面饸饹,大部分家里都有压荞面饸饹的木制床子,即就是没有也可以互相借用一下。</p><p class="ql-block">有一位韩峪人赵师傅(因不知他的姓名,就用赵师傅代替)头脑灵活,便在斜口街道摆了一个荞面饸饹小摊子,也是卖荞面饸饹第一人,开始了他的荞面饸饹生意。因为它是当地小吃,人们比较熟悉,既便宜又好吃,所以生意越来越好。慢慢的周边的民众都知道了斜口有一家荞面饸饹小摊子,只要有集必到饸饹摊子吃一碗,生意好的不得了。几年后又盘下街面一大间门面房,又增加了当地的凉皮子、凉粉、碗饦,(现在只要摆荞面饸饹摊子都是必带的几样小吃,好像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因忙不过来赵师傅还招了一个斜口当地学徒。</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劝导下,这位韩峪人赵师傅积极响应号召加入了公私合营,成了斜口国营食堂正时工,每月拿他的工资。他的徒弟顺理成章也成了斜口国营食堂的职工,因为好学,没几年他的徒弟就成了食堂的骨干。他不光会做荞面饸饹、凉皮、凉粉,还学会了食堂里各种小吃、菜品、蒸炸等。</p><p class="ql-block">又是几年后,赵师傅到了60岁的年龄,光荣退休回家养老去了。这在农村是为数不多的啥活不干还有钱花,这让村民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他的徒弟已成为食堂的顶梁柱成了大师傅。岁月如梭,大师傅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就让他的儿子顶替他的班。</p><p class="ql-block">好景不长,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斜口国营食堂让私人承包了,因为闲置人员太多,就让下岗分流。当时下岗的职工都是迷茫想不通,吃了半辈子的舒服饭,一下子不知干啥好了,这就等于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虽然下岗了但他们都是手艺人。大师傅的儿子办了一个小吃营业执照,开了斜口第一家小吃部,卖他们最熟悉的荞面饸饹。没想到第一天开张就来了不少吃客,忙的大师傅的儿子不可开交,虽然累但心里高兴,信心更足了。后来把全家人都叫来帮忙。</p><p class="ql-block">在他家的带动下,斜口街道陆续又开了几家荞面饸饹摊子,再后来增加了几十家,已成规模。这时乱象也开始了,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味道差,量少,欺客等现象。小吃就是卖个回头客,谁家服务好、好吃量多就到谁家吃。那些服务不好量又少的、味道差的、欺客的慢慢就无人问津了,有也是那些过路客。大浪淘沙,淘汰了那些眼光短浅的摊主。能在斜口街道留下来的基本都是精英摊主。</p><p class="ql-block">突然有一天大师傅的儿子把荞面饸饹摊子撤了,不干了。据说大师傅的儿子在临潼开了一家大饭店,生意也不错。</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斜口荞面饸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p><p class="ql-block">实话说,荞面饸饹在整个斜口地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面食。以前韩峪人用它擀面吃,搋的面是白的,饧上几个小时就变成宗色了。不过这可是纯荞面,现在很难买到了。</p><p class="ql-block">上面提到韩峪荞面饸饹有它的的独特味道,这是肯定的。因为韩峪满山遍野都是柿子树,从树上摘下来的柿子有磕碰的全都捡拾一起,摘掉柿子把放入一个大缸里,捂醋。等来年打开盖子满窑都散发着醋香味。当地的村民都食用柿子醋,一年到头根本不用买醋。调出的荞面饸饹、凉菜等特别好吃,酸中还带一点微甜。以前赵师傅使用的就是柿子醋,他的徒弟自然也用柿子醋,所以他们的荞面饸饹生意就比别人的好。这就是韩峪荞面饸饹的独特味道。</p><p class="ql-block">这要说一下醋的提取方法:捂醋的大缸下方基本上都有一小孔,平常不用时用木塞子把小孔堵住,等醋捂好后用两根筷子塞入小孔内,再用棉花把多余缝隙堵住,醋就顺着筷子中间哪一点缝隙一滴一滴慢慢的往下面略小一点的缸里滴,滴出的醋清亮略带一点黄,这时的醋就可以直接食用了。</p><p class="ql-block">现在荞面饸饹摊子吃不上柿子醋了,都是商店买的醋。就连整个斜口荞面饸饹摊子都吃不到柿子醋。因为韩峪人基本不再捂柿子醋了,也就没人给荞面饸饹摊子供柿子醋了,就是有也只是捂一点自己家食用。</p><p class="ql-block">其实没有柿子醋荞面饸饹一样好吃,只是没有柿子醋那个味罢了。不过韩峪人还有一些人延续着柿子醋调饸饹的吃法,自家食用,外人根本吃不到。</p><p class="ql-block">结束前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一老板请他的员工去吃大餐,员工们高兴的手舞足蹈,便开玩笑说老板肯定有情人了,一时高兴才请大家吃大餐。老板开上他的昌河面包车,带着他的员工左拐右转不到一个小时来到斜口。下车后老板带着他的员工直奔荞面饸饹摊子,高声喊道:“老板,来六碗荞面饸饹六碗碗饦,再加几个油饼,老规矩。”</p><p class="ql-block">卖饸饹老板高兴地应声道:“好的,知道了。”</p><p class="ql-block">看来老板是这的常客。</p><p class="ql-block">员工们有点懵,不是请我们吃大餐吗?怎么领到饸饹摊来了?</p><p class="ql-block">老板看出员工们的心思,笑着对员工们说:“吃完再评论。”顺便从怀里掏出一瓶简装太白酒给员工们一一倒上继续说:“先喝着。”</p><p class="ql-block">不一会饸饹一碗一碗端上来了。这肚子还真是饿了,大家也不客气了,端上碗就吃。</p><p class="ql-block">一员工吃着吃着喊道:“好吃好吃,咋和咱那里味道不一样呢?”这时大家迎合道:“的确好吃!”</p><p class="ql-block">这时老板不急不慢的说道:“斜口荞面饸饹是我的最爱,它对我来说就是大餐。”老板又压低声音对他的员工说:其实这饸饹里调的醋不一样,别的地方调的都是商店买的醋,这家用的是柿子醋。因为柿子醋不多,所以只给老顾客享用。”</p><p class="ql-block">“嗷——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故事讲完了。</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2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p><p class="ql-block">王建西:60后,灞桥洪庆人,业余摄影爱好者。喜欢用镜头记录一切美好的瞬间。也是文学爱好者,偶尔文学作品和摄影作品发表在纸质报刊杂志上。灞桥区作家协会会员,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