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怀念

老郝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九)下午3点20分我那享年101岁的老妈在武乡老家终因身体器官衰竭,未能挺过去,静静地停止了呼吸与世长辞。扶摸着母亲渐渐冰冷的手,望着老妈慈祥的面容,我们禁不住眼泪夺框而出。母亲从6月24日高烧住院到病危回老家前后不到20天的时间。她老人家大概是不想拖累我们都已经进入老年的子女了吧,没让我们多持候她就这样说走就走地离开了。与我们天地两隔,母亲啊,母亲。您走的太突然了!儿女们再也看不到您慈祥的笑容,再也听不到您暖心的叮嘱,再也不能向您请安问候,再也看不到您与邻居在小区大门口围坐交谈的身影,您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哀思。</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1922年农历十月十九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丰州镇朱家凹村的一户贫困农民家里。她在姐弟五个排行老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从小就担负起了照看弟妹和帮家里干杂活的重担了。在我还幼小的时候,我父亲是咱们国家邮政战线上的第一代职工,父亲整天忙于工作,后来单位选送他到太谷和南京邮政学校学习。每次一走,就是一、二年的时间。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我母亲身上,母亲既当妈,又当爸,既要看护好我和弟弟,又要照顾好我奶奶的生活起居。特别是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和六二年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我们全家返乡期间,她由原来的干部家属转为农民,母亲理解国家的难处,识大体任劳任怨。她在返回村里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中,舍得出力,什么农活累活都抢着干。很快就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普遍称赞。除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外,母亲还起早贪黑地开荒种地、养猪、养鸡、挖野菜。想办法让我们填饱肚子。卖猪赚钱补贴家里零星开支。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使我们家平稳地度过了灾荒年,从困境中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母亲没文化。她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但她深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她常给我们讲村子里谁家孩子有文化有出息的故事,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才有前途。我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让我给在南京学习的老爸写信。我刚上了初中,她就觉得我是有文化的人了。那些年每逢年近腊月二十几她就主动告诉左邻右舍和村里的人把过年写春联的事给我揽下来了。每当看着我给村民写好春联,受到他们的表扬和夸奖时,母亲的脸上就流露出了可喜的笑容。这也无形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为我走上社会增长了见识。每当学校放了寒暑假后,她便找村干部和生产队长。让他们给我分配农活。我那时给队里放牛;给上地远的村民送饭;换写村里的黑板报;教民兵唱革命歌曲。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使我初步接触上社会,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参加集体劳动既帮家里挣了工分,又让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母亲是我人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勤劳俭朴。在返乡回村期间,她除白天和社员们一块去地里干农活外,还经常起五更睡半夜没明没黑地干。那时村里没有粮食加工厂,吃的米和面都是靠队里派牲口或自己推碾子推磨来解决。为不影响集体劳动,她常天不明就把我们兄弟喊起去占碾子。帮她推碾子推磨。她还领上我们去生产队收过秋的田禾地里寻找未收尽的土豆和玉米。带我们去自留地和她开垦的荒坡地去干农活,让我们学会了许多农活。让我们懂得了农民种田的辛苦和节约的意义。那时,我下面是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男孩小时候都比较淘气,衣服和鞋子总是破损的快。母亲常在夜里给我们缝缝补补。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老爸在城里工作,老妈独自操持家务是多么不容易啊!母亲大半辈子是从苦难岁月走过来的。她俭朴惯了,也见不得子女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发生的一件事,如今仍历历在目。那次母亲从老家来到了我们居住的家属区。她看到门外垃圾堆上有刚倒掉的土豆皮,回来就很严厉地说我,“土豆皮洗干净怎就不能吃了?放在灾荒年这都是好东西。”我说那不是咱倒的。她还是似信非信地在数落我们。直到我和妻子在炒菜时把洗干净的土豆切好直接下锅炒和有一天她又亲眼看见是前一排邻居家往垃圾堆上倒土豆皮,她才意识到是错怪我们了。记得困难时期,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把干稠的饭先捞给我爸。然后给我们,她说爸爸赚钱是当家的我们正在长身体,而她自己碗里却总是剩下的稀汤寡水。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愁吃不愁穿。但她仍然舍不得浪费。她无论到了谁家,只要看到谁随便丢东西和浪费她都会生气的说上几句。在母亲的身教和严教下,勤俭节约成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项规矩和家风。并得到了传承。</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兄妹四个都相继长大并成家立业。母亲又帮我们带孩子,经常是跑来跑去的,这家去了那家来,忙个不停。她在帮我们带孩子的同时,还引导我们如何教育子女,尽管母亲没文化,但她平时教导我们时,总是能随口说出一些非常形象和贴切的顺口溜来。母亲一生勤劳俭朴,讲究卫生。她也看不惯子女和孙辈懒惰,衣着不整。她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即早上如果早早起来了,先整理个人卫生,然后收拾家里家外的卫生,其次再做饭。什么都不耽误。反之,迟起了就什么也赶不上,变成了三慌。在她的影响下,我兄妹几个从小变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她若发现我们丢一些剩饭剩菜,就会说,你们这是“小雀儿三升富”要富日子也当穷日子过,“宁肯细水长流,也不要江河水断”。她常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一辈穷。”在待人接物方面,她教导我们说,“你敬人一尺,别人敬你一丈”。父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如何做老实人,说:“吃亏人常在”。“力气是外财,使了再来。”正是在老爸和老妈的熏陶和教育下,我们兄妹们在成家立业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敬业,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对领导尊敬,对同志真诚。我们分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受到了所在单位的认可和称赞。孙辈们也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心尽职地奋力拼搏,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我们兄妹几个都已经是当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人了,但儿时的记忆和我们成长的经历永远铭记在心。1965年我初中毕业后考入晋东南财贸干校,后分配到襄垣县参加了工作。少小离家,每当我回到老家看望父母亲,他们总是关切地问这问那,母亲忙着烧火做饭,并从木箱子里拿出存放好久,她舍不得吃,表皮已经干枯的苹果来让我吃。我帮母亲烧火,母亲给我做我最喜欢吃的浇煎饼和素饺子等饭菜。当他们知道儿在单位工作和生活都不错时,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离別时,母亲总是把我送到村口,我挥手让母亲回去吧,她向我招手但仍站在原地不动。当我走了一段回过头看时,母亲那渐渐变小的身影逐渐消失。每当我再次回家走到村口,看到当年老妈站在村口那块地边上时,眼前便立即浮现出那些年我离开家时母亲送别我的情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天了,我始终像是在做梦,仿佛母亲并没有离去,她还在我们兄妹中间。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还是在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时期,她始终坚持勤劳俭朴克勤克俭一辈子。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珍惜劳动成果。母亲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她虽然没文化,但她用中华传统美德教儿育女,细心教育我们做好人走正道健康成长。母亲的一生是坚强的一生。她从小出生在贫穷家庭,她性格刚强,不畏权贵。她不信邪,不认命。困难面前不低头。迎难而上,勇于挑战,战胜各种困难。她教育我们做人要坚定诚实,勇于克服前进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困难是难不倒我们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p><p class="ql-block">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母亲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怀念母亲,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父母亲身上所传承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努力奋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妈今年在住院前的遗照。101岁的她精神那么好,耳不聋,眼不花头发也仅是有点花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01年国庆节期间我带母亲去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与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去年春天三弟的小孙子满月时,我们与母亲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年秋天母亲乘四弟的车去成都看孙子妙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与重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老家的旧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叶落归根。7月7日母亲在老家去世。长眠在她日思夜想的故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遗像 永久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年前我给母亲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次在老家找到的一张父母亲1955年春节在南京的一张合影。如今母亲去天堂与父亲团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7月30日于长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