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照海花无数 ,高山流水心自知——-儒道佛刍言

李志坚

<p class="ql-block">  &nbsp; 一、儒道佛与现代管理</p><p class="ql-block"> 整理书柜,见到一摞尘封已久的讲义,那是读浙江大学EMBA课程时留下的,其中有一本是张应杭老师的《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信手翻阅,往事如同穿过心池的水漂,激起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武义的超市滥觞于1998年,经过几年竞争,2002年底滨江广场店的开张,我们在这小县城暂时取得了优势。随后几年,县城解放街区域改造陆续完成,外来的几家大型连锁超市已签约,入驻在即。“山雨欲来风满楼”,企业如何生存,成了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要么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要么寻求其它投资机会,成为未来可能的两种方向。到浙大读EMBA也是我努力的过程之一,2006年读了《工商管理总裁班》,2008年读了《金融投资班》。</p><p class="ql-block"> &nbsp;&nbsp;为节约时间,我都是开课当天早上驱车前往。当年路上车辆没有现在多,杭州绕城高速与中河高架都能按限速上限行驶。无论西溪校区还是紫金港校区,早上六点钟从家里出发,上课前都能及时赶到。第二天下午上课结束,抓紧赶回。夏天,出发时旭日初升,回家时晚霞漫天;冬日,出发时星光带寒,回家时月上西楼。真可谓早出晚归,昏晓奔忙。</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犹记得,张应杭教授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道德力量,道家的自然力量,佛家的觉悟力量,来提升管理境界,更好的融入商界,为企业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传统力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回望我们的管理模式,其实有很多是与儒道佛理念暗中契合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我们的生意是从几位员工合伙承包公司批发部开始的,经营中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积极主动、勇担责任。后来人员增加,规模扩大,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些理念:“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同事一起工作是缘分,要珍惜(这是佛家的因缘观);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员工之间就像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开心工作;职业操守,诚信第一,对顾客、对供应商以诚相待;对待工作,要像自己开的店一样灵活处理,敢于担当(这是儒家的义利观);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既要积极进取,同时也要顺其自然,控制风险为要(这是道家的天人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多年来,我们在门店员工的晨会及管理人员工作例会上反复强调这些理念。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员工的流失率很低,企业得到了稳定坚实的发展。</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作为经营者,总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希望能够基业长青。2007年前后,我们的连锁超市成为县域龙头企业,然而进一步发展,却无法突破。原因很多,团队的战斗力不强是重要原因。随着网点增加,员工数量增多,我们发现门店的竞争力在下降。也出台了很多管理办法,奖罚制度,然而遇到实际问题,总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现在看来,企业的管理还需要一些更加刚性文化狼性精神,纵观历史,很多成功的政治家都会高举法治大旗,这实际上就是法家思想。管理需要“外儒内法”,自有其道理。</p><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武义是超市之乡,数以万计的农民走出大山,闯荡市场。这种以家庭经营或合伙经营的模式,获得了很大成功。从二十多年的行业发展历程看,比传统连锁更有活力。国内企业近几年流行日本的“阿米巴”管理模式,效果不错。两种管理办法取得成功的原理一样,就是更好的把经营者的责权利结合起来。联系越密切,越能发挥经营者潜能,效果越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虽说山川异域,风月各天;远古现代,时过境迁,但人性之树,叶展同绿,花开同艳,亘古不变。一种管理方式如果能够契合人性,满足人的利益需求,激发人的积极性,最终必将胜出江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儒</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读小学的时候,正值“批林批孔”运动,主要是批判孔孟之道的克己复礼、生而知之、上智下愚、中庸之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所谓反动思想。这是我对儒家思想最初记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回望历史,对儒家思想争论最为激烈的是清末到五四运动前后。鸦片战争后,天朝大国发现天外有天,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大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兴办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国人发现并非有了坚船利炮就可决胜疆场,因而有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人们在思考: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我们相似的改革则失败?这就引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其核心就是对儒家思想的思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拜读先贤论述,康有为是儒学坚定的维护者。1913年,发表了《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认为国人何以立身,何以行事,何以为善,何以为恶,必有尊信敬畏之标准。而孔教历经二千多年,数万万人之践行,当然应该成为国教。而孔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足够后人使用,有的人欲引进西方的人道主义,博爱平等自由思想,是“家有锦衣,而宝人之敝屣也”。而中国人不敬天,不跪孔子,“不知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电视剧《觉醒时代》有个镜头,陈独秀与易白沙在日本回中国的船上,讨论救国道路。这两位革命先行者就是批判儒家思想的旗手。陈独秀指出,“三纲说”为孔教之根本教义。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为别尊卑明贵贱之阶级制度。清制结束实行共和法制,无不以平等人权为基础。“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陈独秀的论述显然切中了要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易白沙所作巜孔子评议》中指出: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并喊出了振聋发聩的论断:“盖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的科学与民主,基督的平等与博爱,洛克等人的自由主义。而这些思想在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大多有所展现。“近人每以墨翟拟耶稣,实自有其相似处。”(钱穆《两种人生观之交替与中和》)。而杨朱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显然,杨朱的思想与个人自由主义一脉相传。而贵为“亚圣”的孟子痛斥:“杨朱利己,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此说无异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压在了五指山下。今天我们不禁扼腕长叹,若无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压制百家,而是让诸子学说而辨而明,因时而融,这世界的东方,天空将是何等的五彩缤纷,地上将是何等的璀璨繁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回首这场思想大讨论,梁启超的观点较为中肯。对保守派,他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孔子生于二千年以前,其不能尽知二千年以后之事理学说,何足以为孔子损!”“我有耳目,我有心思,生今日文明灿烂之世界,罗列中外古今之学术,坐于堂上而判其曲直,可者取之,否者弃之,斯宁非丈夫第一快意事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对于“打倒孔家店”,“线装书应当抛在茅坑里三千年”,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当然有许多好处,不然不会如此悠久绵远。有好处把它发扬,有缺点把它修正。一切学说,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含有时代性,一种不含时代性。儒家外王(社会冶理手段)的部分,含有时代性的居多,要与时俱进。而内圣(个人修养)部分,外王的一小部分,不含时代性,要继承发扬。</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梁启超 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写道:“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吾以是报孔子之恩我,吾以是报群教主之恩我,吾以是报我国民之恩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02年,当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辛亥革命尚未到来,是至暗时刻。“戊戌变法”又称“康梁变法”,康有为曾经是梁启超的老师也是战友,但这时两人思想已有明显差异。梁启超以他的睿智、勇气、家国情怀写下的这些文字,一百二十年后读着,后人还会心潮澎湃乃至泪盈眼眶!</p> <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道</p><p class="ql-block">&nbsp;&nbsp;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唐朝时家乡有位道士叫叶法善,为了给祖上立传树碑,请当时的处州刺史,大书法家李邕作文。文章写好后,又请李邕书写碑文,被婉言拒绝。于是叶法师在夜间作法,摄李邕魂魄来书写。即将写好,已是天晓鸡鸣,魂魄逃回。因碑文的最后是“丁丁”两字加几个急点,有《丁丁碑》之称。当时觉得,道家乃法术高强之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家乡陶村是陶渊明后裔最大聚集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千古流传的诗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当县令八十天后即辞职,归隐山林。武义的明招文化,其源头有比陶渊明稍早的东晋阮孚。阮孚从建康赴任广州刺史途中,谎报暴卒而归隐明招山。与武义一地有关的就有两位东晋时期著名人物归隐山林,可见这种源于道家的隐逸文化当时多么盛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探寻明招文化的源头,有东晋与世无争的道家文化,南宋经世致用的儒家文化,比较这两个偏居江左,地理位置几乎重叠的王朝,是一个有趣的话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混乱的时期之一,中原地区正经历五胡十六国的苦难岁月。经过东汉末年、三国、魏晋乱世,不停的战争杀戮,不择手段的争权夺位,儒家提倡的秩序、道德等理想主义观念被强权替代,个人生命、尊严得不到保障。士大夫不敢谈论时政,玄学盛行,甚至装醉卖傻。整个社会小人到处钻营,乱邦不居,危墙不立,归隐山林成为了君子的上佳选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南宋有“不杀士大夫”的太祖遗训,文人有了安全感。相对公平的科举、官员保荐监察追责制度,让人有了进身台阶。思想自由,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让儒家思想重放光彩。讲学自主,吕祖谦作为与朱熹、张栻并称的“东南三贤”,大显身手,为武义留下了绚烂的文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道家思想发展到今天,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是顺其自然吧,这种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喜怒哀乐,工作的得失成败,人生的悲欢离合,生命的来来往往中,成为国人的心灵寄托。</p> <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读《前赤壁赋》,客人问的这个问题我深有同感,而苏轼的答案却是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道家把易逝的生命溶入于变化无穷的世界当中,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似可理解。然而不以生喜,不以死悲,“鼓盆而歌”的境界也只有庄子等少数人才能达到。如果以长江之水比喻生命的永恒,那么生命的代代相传,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当更确切;如果以明月圆缺更替比喻生命的重生,那么佛教的生命轮回当更契合。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据史料记载,苏轼是个虔诚的佛教徒。</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是啊!宗教的作用最主要的应该是让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让人有了重生的希望。生死离别总是人生最悲伤的时刻,我们送走过至亲、朋友、同事、相知,我们多么希望他们生命永恒,在天堂一样幸福快乐,心灵永远与我们相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宗教总是劝人为善,好人好报;敬天畏地,不要伤天害理。如果社会只追求个人利益,物欲横流,权力至上 ,没有与人为善的理念与机制进行制衡,老人倒地无人相扶,弱女受凌无人相助,终将害人害己。佛教从汉朝传入中国,虽然出现了“三武一宗灭佛”这样的事件,然而绝大多数时期得到朝廷支持,因而得到广泛传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的生命力是多么的强盛。尽管近代出现过大平天国、北伐、破四旧等时期的拆庙毁佛运动,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父亲告诉我,1951年他们去读丽水师范,校舍就是把南明山上佛像拆除后的寺庙。前几年我重去南明山,又见庙宇巍峨,佛光照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期待,又能使社会和谐共处的人类文明,永远有它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儒道佛与人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单凭儒道佛是不够的,社会治理更需要引进很多现代文明。而对于人生,我觉的儒道佛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能让我们更平稳地走过生命的乡间小路,高山险滩,喧嚣凡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我是1972年上的小学,在一座群山环抱的美丽学校接受启蒙教育。那是一个单纯的年代,一张洁白的纸抹上了鲜艳的红色。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为人生的准则。也有为了解放受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压迫的劳苦大众,不惜牺牲一切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明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生是要积极争取的。当年考大中专,几十选一,不刻苦学习是没机会的;分配工作后,第一年的积蓄只能买一台电风扇,第二年只能买一台收录机;结婚后欠的债,没有三五年是还不掉的。解脱生活的重负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事业稍有基础后,也希望兄弟姐妹,至亲好友,搭上自己的帆船一起远航。后来家乡、宗族的事务要参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要加入,弱势群体要关注。回望人生的历程,儒家为人处事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显得非常符合人之常理。这是一个人应该走的人生旅程,我们不知道能走到哪一步,然而根据这个路线图去走(当然各个阶段是相互交织的),有利于个人,也有益社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诚然,不同时代给我们以不同的具体内容。譬如修身之德性,处在春秋乱世,孔子提出了“仁智勇”三达德;战国时,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大端;汉时已大一统,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说。三位圣人都提出“仁”、“智”的共同要求。“仁”即仁爱,放在德性之首。儒家要仁爱,墨家要兼爱,基督要博爱,说明“爱”是人类最需要的共同价值。“智”即好好学习,明白事理,探索未知,这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礼”的时代性特别强,如女子裹小脚等早已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吕祖谦到明招山的丁忧制度也已消亡。我想建立在“三纲”基础上的各种“礼”要淘汰,而建立在人人平等,个性解放基础上,相互尊重,和睦共处的“礼”要更加完备。譬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出的善于倾听,真诚赞美他人也是修行之一。“信”是当今时代尤需倡导的,我们已经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个人、企业、政府,没有信用,没有契约精神,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治国平天下”,我觉得并不是一定要我们去争当那政府要员,分彊大吏。他与儒家提倡仁爱有同样的逻辑,即爱有差等,由己及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过程。根据自己条件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另外,国与天下是个动态的概念。史载,周武王伐纣成功,即位天子后,乃采用封建制,大封宗室功臣及前代帝王之后。其制,系将诸侯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的爵位。公侯封以方百里之地,称大国;伯封与方七十里之地,称中国;子男封以方五十里之地,称小国。周之初期,诸候差不多有一千八百之数。到了春秋时代,大并小,强兼弱,只剩下一百六十余国了。秦统一之前,只留战国七雄。而当时的天下分为九州,是指中原地区及中原的东西部及以东的区域。而孔子的祖国鲁国处在山东南部,他提出的治国平天下显然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建立人类共同家园的目标。以现今世界信息通畅,交通便利,联系密切的时代,我们当更应有国际视野,科学看待“天下”这一概念。</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儒家的处世哲学是入世之道,相当于成功学。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碰到南墙不回头,到了黄河不死心,显然不是好的人生。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及“躺平”,是道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延伸。春赏百花秋望月,夏吹凉风冬听雪,未尝不是好时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五年前,我的好友被确诊为胆管癌,医生告知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期。我们从台州供销学校一起分配到武义,三十多年的交往结下深厚的友谊,我见证了他走过的生命最后岁月。可以想像,等待死亡降临的日子,那是一段怎样黑暗的历程!幸好他夫人信佛,试着让他诵经,听佛教故事、音乐。我与好友有相同的教育背景与人生经历,自然是不信的。然而我发现,在病痛的折磨下,生命的气息在不断远离的同时,一种希望在他的目光中呈现,一种期待陪伴他安详地走完人生历程!事实上,我见过很多人在自己或至亲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宗教给了他们力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说:“科学之力日盛,则迷信之力日衰;自由之界日张,则神权之界日缩。”他说的是对的,然而凡事没有绝对,宗教与迷信、巫术不同。尚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杨振宁曾说过,随着年龄增长,他觉得造物主存在的可能性在增加。回望文明史,宗教似不能证明或证伪,信之则有,不信则无。如果你心有千千结,万万情,尚未悟透生老病死,对来世有期盼,信佛将助你度过美好人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两千多年来,儒道佛学说相互交融,构筑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些传统思想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其适应社会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我想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状况,所侧重的内容当有所不同。年青学儒,年长懂道,年老信佛;常态学儒,失意懂道,绝境信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以上所述,是我对儒道佛的一些所思所想。因才疏学浅,不免言语浅陋,谓之刍言,伏唯知者匡正。</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