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的衣冠冢——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

东方君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陵园占地约5.5公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b>门牌楼</b><br>成吉思汗陵园门牌楼,是进入成吉思汗陵园的标志。形状为绿草中立起的乳白色毡帐,铭记历史伟人业绩的气势雄浑的丰碑。牌坊式大门上端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石雕牌匾,显得格外庄重。<br> <b>门牌楼背面</b> <b>铜像广场</b><br>进入陵园门牌楼后是成吉思汗铜像广场,广场北端是一座高大的成吉思汗出征铜像。铜像高6.6米,广场直径66米,寓意成吉思汗寿年。<br> <b>九十九级台阶</b><br>蒙古民族崇拜苍天,认为主宰人间一切的天是由九十九个天组成。成吉思汗当年在克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以九十九匹白骒马之乳洒祭苍天。九十九级台阶,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又似永不停息的河水,寓意着蒙古民族源远流长,永世长存。九十九级台阶两侧的油灯座上刻着成吉思汗箴言。<br> <b>油灯座与成吉思汗箴言</b> 成吉思汗陵主体建筑是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br>主体建筑分为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主体建筑前的广场两侧各有一座旗杆和一尊雕塑。<br> <b>广场两侧的旗杆座</b> <b>广场两侧的雕塑</b> <b>正殿</b><br>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正殿内正中摆放成吉思汗5米高的雕像,雕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br>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br>(正殿、东殿、西殿与后殿内都禁止摄影。)<br> <b>正殿门前的石狮</b> <b>东殿与西殿</b><br>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西殿则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鲁锭”。苏鲁锭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因此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苏鲁锭十分神圣。<br><b>东殿</b><br> <b>西殿</b> <b>后殿</b><br>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br><b>后殿外墙</b><br> <b>苏勒德祭坛</b><br>雕刻蒙古民族图案的汉白玉苏勒德祭坛位于主体建筑的西侧,它是供奉成吉思汗战神的地方。以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的“四斿哈日苏勒德”是成吉思汗所向无敌的战神,平安吉祥的保护神,是成吉思汗勇往直前精神和压倒一切邪恶的力量的象征。苏勒德的缨子用九十九匹公马鬃制成。祭坛上还安放着大蒙古国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祭坛高15.4米,直径54米。<br> <b>阿拉坦甘德尔敖包</b><br>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是古人为纪念成吉思汗掉马鞭而设立。成吉思汗率军路过鄂尔多斯,目睹这里水草丰美,是一块风水宝地,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人们为纪念此事,便设立了敖包。成吉思汗陵园建立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苏鲁克大祭祭天仪式都在这里举行。<br> <b>碑亭</b><br>成吉思汗陵宫大院东南、西南两角,有两座碑亭,亭里立着高大的石碑。碑亭为八柱、双层檐、琉璃瓦顶,是典型的中华民族亭阁建筑。亭里竖立着高大的石碑,碑座为莫大的石龟。其中一座为“成吉思汗”碑,另一座为“成吉思汗陵”碑。用蒙汉两种文字刻雕的碑文,概括地介绍了成吉思汗艰苦创业的戎马生涯和成吉思汗陵经历几个世纪变迁的历史。<br> <b>长明灯台</b> <b>巴音昌霍格草原</b><br>巴音昌霍格草原占地约三十平方公里,是基本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原始寸草滩,过去是成吉思汗陵寝的禁地,这里常年流淌着传说中的成吉思汗灵车陷住而喷出的陶高布拉克圣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