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成都】之二 捕雀

米瑞蓉

序: 许是你在一个城市待久了,不管它如何变化,那些久远的,哪怕是不那么美,也不那么辉煌的旧城模样也会如同重影叠现在那些高楼和灯火之间。那便是你记忆深处的——那时成都,让我来记录它,也许不是全部,但总是美好的,带着黑白成像的美......<br> 弹弓捕雀 小时候学了这样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且不说这句成语的本来意思,留给我们的印象麻雀也好,螳螂和蝉也罢,它们本是一个生物链,它们彼此生杀,绵绵不绝。在那时,孩子们捕雀也是一种乐趣,但实际上麻雀在那个年代可是少之又少,金贵得很。<br>  说到捕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很是简单,要不用弹弓捕雀,另一种便是竹筛捕雀。弹弓是那时男孩子玩具的标配,书包里、衣服口袋里都能摸出来都是各种材质的弹弓,有钢丝缠绕的,这种弹弓有韧性,打出去的飞弹更有力量,射程也更远。当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钢丝弹弓,更通常是用“Y”字型的树杈做的,只是过于硬,弹射全靠后端的橡皮筋。有了基础材料后剩下就是橡皮筋和一块包裹“子弹”的皮块。有了弹弓就可以出去打麻雀了,这对于男孩子来讲这是成长的必然经历,如同草原上的男人都要骑马打猎一样。但在那时麻雀少之又少,精明的麻雀更是不会站在树上等着孩子们来捕杀。 消灭麻雀更被孩子们喜欢 说到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麻雀如此少,这要说起一纸文件,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一项文件决定:《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文件里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说起消灭苍蝇、蚊子、老鼠应该是大好事,但说到麻雀好像就有点冤枉了。<br>   北京市民在捕雀 在那个年代人们总是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人定胜天。至于为什么粮食歉收的原因是不是天旱,是不是水涝都不重要,专家说是被麻雀吃掉了,那就是祸害,当诛之!据说当时有农业专家用数据指出:一只麻雀一年就会吃掉4.5公斤的粮食。按这样的理论推算,全国有多少只麻雀?于是专家笃定每消灭一只麻雀,就能让一个孩子多吃十天半月的口粮。对于正处在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期的中国来讲这就是一件大事,它的重要性远比消灭苍蝇、蚊子和老鼠更重要,于是人们深信不疑,怎么容忍麻雀在孩子们口里抢粮?这样就有了后来的那场关于人与麻雀的粮食争夺战,当时在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突击围剿麻雀总指挥部”。 外滩屋顶的战斗麻雀小组 战争是残酷了,人与动物的战争也不例外,人们动用了海陆空各种编制捕杀麻雀,武器装备也很齐全,有火药枪、弹弓、毒药、飞网、掏鸟窝等方式,最有甚者是全区域出阵鸣锣敲鼓惊扰麻雀不让它们片刻休息,这种办法也最有效,直到它们体力不支直接掉地活活累死,就这样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作战”,据说当年就有近二十亿的麻雀惨死荒野。 灭四害招贴画(看起来麻雀很无辜) 事与愿违,在接下来的那一年全国农业生产并未因为绞杀麻雀的战役取得成功而增收,1960年反而农业大幅减产,尤其是水稻大幅减产。其实但凡有点生物常识也会知道麻雀既吃果粒也是食肉动物,蝗虫、螳螂、粮食果蔬虫都是它喜欢的蛋白质,生态平衡的打破后果也就自然。好在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为麻雀平反昭雪,后来中央也听取了意见,在1960年又重新定义四害为“苍蝇、蚊子、老鼠、臭虫”,麻雀虽幸免灭绝,但接下来也是一个漫长的生态修复期。 北京十个区仅一个月就消灭老鼠和麻雀七十万只 不管怎么说,城里孩子捕雀也是一个乐趣,哪怕是成功概率很低也阻挡不了孩子们的各种常识。那时小学课本里有一篇鲁迅的《闰土》,课文里这样写道:“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女孩子们学着闰土做起了竹筛捕雀 读了以后更增加了我对捕雀的兴趣,回家给父亲将,父亲说这个简单,小时我们在老家也玩儿过这样的游戏,周末我们可以来试一下。到了周末,父亲像变戏法一样,在厨房拿来一个晾菜的竹筛子,就在厨房外的空地上摆起了战场。一根竹棍上系上一根绳子,竹棍支起竹筛,竹筛下面撒了少许粮食。父亲说,你就躲到厨房门后去吧,我不解地看着他,父亲说,你在院子里,麻雀是不会来吃食的。等了许久也没见麻雀来吃食,小孩子自然没有了耐性,跑去和哥哥姐姐们玩儿去了,再回来看时,吃食早没了,可竹筛依然立在那里,如同张开大嘴的怪兽,却没有显示出它的威风。父亲说做事要有耐心,不妨多试试,也许麻雀吃食时撞到竹棍也会将麻雀扣在竹筛里的......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鸟雀越发多了起来,它们怕早已不知几十年前它们祖先遇到的灭顶之灾。现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好了,每天早上六点过,门外树上的小鸟就像装了闹钟一样,准时开起了会议,叽叽喳喳的声音此起彼伏,我都不明白它们为什么不能一个一个好好说话。少许时刻,窗外一下安静了,它们忽闪着翅膀飞走了,想必它们最后一句一定是:再见,明天依然这里不见不散!</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闰土的捕雀也只能是在课本上相见,今天的孩子们都没有了我们当年的玩法,这是鸟类的福音,也是自然环境修复的结果,就让这些记忆在课本里,在我们的文字里吧!</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他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