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19国道纪行(2) 云南丙中洛-一西藏亚东 夏源

夏源

<p class="ql-block">  一个古稀老人始于50多年前的西藏情结,第八次奔赴西藏。选择一条从未走过的线路,实现终极愿望----自驾西藏沿边境线的G219国道,用即将燃尽之躯体,以转动之车轮,在第三极留下一丝痕迹。</p> <p class="ql-block">图:西藏和云南两省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就在新冠疫情刚结束不久,我和大弟伟伟用14天时间,自驾219国道第一段,广西东兴至云南丙中落2659公里+704公里行程。回到家中休整,完成《219国道纪行》(1)广西至云南段的美篇,仅做小结和备忘。</p> <p class="ql-block">  图:219国道丙察察线云南西藏交界处。 </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31日,我和大弟再次回到丙中落,开始219国道的第二段从云南丙中落,走丙察察至西藏亚东。</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以73岁之躯能否完成这次壮举。王民同学听说我要走丙察察线进藏,打电话给我谈及今年3月份,他和另一同仁走丙察察的梦魇经历,告诫我万万不可走丙察察……</p><p class="ql-block"> 我,用诗人汪国真《热爱生命》一诗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去想</p><p class="ql-block">是否能够成功</p><p class="ql-block">既然选择了远方</p><p class="ql-block">便只顾风雨兼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去想</p><p class="ql-block">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p><p class="ql-block">既然目标是地平线</p><p class="ql-block">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去想</p><p class="ql-block">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p><p class="ql-block">只要热爱生命</p><p class="ql-block">一切 都在意料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青藏高原。</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今生一定要走一次,风光无限,总里程10065公里的219国道沿边境线西藏段。</p><p class="ql-block">  沿途它将看遍世界几乎所有最高的雪山;仰望最美丽的神山;寻遍所有的碧玉湖;它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所有的深沟;跨越12个气候带,从横断山脉到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到喀喇昆仑山脉,30多个垭口达坂;它将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擦肩而过岸。它有太多的美景和惊喜,令人深陷其境(景)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此行的原动力,让你和我一起走进中国最长、最美,波澜壮阔的219国道。</p> <p class="ql-block">图:怒江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行程,丙中落→77公里→察瓦龙→23公里→目巴村。</p><p class="ql-block"> 从彩云之南的丙中洛出发,沿着怒江峡谷穿行,经过西藏林芝市察瓦龙到达察隅县,全长约300公里,驴友取自三个地名的首字,把它叫“丙察察”线,声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至察瓦龙,出道即巅峰,沿怒江峡谷而行,半为悬崖,半为峭壁,险象环生。</p><p class="ql-block"> </p> 图:老虎嘴。<div>  进入西藏一块巨大的岩石横亘道路上方,衔路向怒江,“老虎嘴”名副其实。</div> <p class="ql-block">图:大流沙。</p><p class="ql-block">  来到丙察察最为险峻路段大流沙。这是一条如瀑布般,高约350米、宽约200米的裸露岩壁,因地处热干性河谷,岩石风化严重常年有流沙从山坡滑落,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砂石滑坡。</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到达大流沙,刮着大风是砂石滑坡的多发时刻,有数十辆车驻停,司机们下车观望,犹豫不决。后有一辆车开道,我随车流前行,坐在副驾的大弟观察着右上方的流沙情况。车行时感觉心跳加快,两手攥紧方向盘,不到一分钟时间,感觉时间是这么长,闯过了险段,已是满头大汗。</p> <p class="ql-block">图:怒江干热河谷区仙人掌。</p><p class="ql-block">  从印度洋吹来的季风沿着怒江大峡谷穿行,形成了察瓦龙的干热河谷地貌,沿途仙人掌是219国道一个靓丽的名片。</p> 图:察瓦龙镇219国道6666公里路牌打卡点。<div>  大流沙到察瓦龙乡9公里。 察瓦龙乡是219国道进入西藏的又一东大门。随着“丙察察”219国道在2017年完成改扩建之后,察瓦龙乡旅游业不断升温,这里已经成为自驾游的“网红之地”。</div> <p class="ql-block"> 图:航拍怒江与让舍曲汇流。</p><p class="ql-block">  来到怒江与让舍曲汇流处。发源于齐马拉山的碧绿的让舍曲河水从另一条峡谷中奔涌注入浑浊的怒江,形成了一条色泽分明、壮美的江河汇流风光。放飞无人机,得以拍下这壮观场面。</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丙察察线路的拐点,219国道告别怒江河谷,由北转向西行,沿途海拔逐渐升高,道路通向横断山脉伯舒拉岭深处。</p> <p class="ql-block">图:换轮胎。</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拟在目巴村留宿休整,天色已晚,没注意一闪而过,将错就错,来到路旁有10户人家的梦扎村入住。刚进村被村民发现车轮胎漏气,房东叫来一个帮手和我们一起换胎,我们回报给女主人饰品、孩子巧克力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图:夜色梅里雪山。</p><p class="ql-block">  入住在二楼极其简陋的木板房,四处透风,房门关不上,两张木床,被褥不整,80元的房价,能要求什么好条件吗? 好在有电,首要的事把手机、相机、无人机的电池充上电。主人送来两瓶开水,泡了奶粉和麦片,加上列巴面包算是晚餐。大弟有高原反应,打开自带羽绒被早早入睡。我出门方便时,隐约发现远方有雪山的影子,于是支起三脚架,加起相机,二次曝光拍下这张梅里雪山星月照片。</p><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梅里才露尖尖角,就被老翁抓拍到。</p> 图:锯木厂驿站。<div>  第二天行程,目扎村→雄珠拉山垭口→目诺村→昌拉山→公里→盖秀拉山→察隅。全程约200公里。</div><div> 今天走丙察察最为险要的路段,翻越三座海拔超4000米的雪山垭口。 经过著名的驿站锯木厂,屋内是极其简陋的大通铺,地上摆满了热水瓶,是驴族们便捷和廉价的宿营地。</div><div> 屋内空无一人,莫道君行早,人们天不亮就踏上行程了。</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图:高原原始森林。</p><p class="ql-block">  海拔便随着盘山道逐渐升高,沿途的植被从云南松林、冷杉林过渡为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p> <p class="ql-block">图:沿途风光。</p><p class="ql-block">  向第一个雪山垭口进发。219国道进入原始森林和雪域高原区的“魔鬼区”,车轮碾过搓板路,跳跃颠簸,心悬在空中;接着秧歌般的左躲右闪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炮弹坑”。这样的路不是几公里,而是近200公里,只有咬牙前行。</p> <p class="ql-block">图:盘山路。</p><p class="ql-block">  “之“字形盘山路,没完没了。初望雪山都是仰视,经过无数次扭转方向盘,无数次折返,雪山渐渐显现,渐渐被踩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图:雄珠拉垭口。</p><p class="ql-block">  来到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垭口,感觉脚像踩到棉花有点虚晃不稳,大弟则感觉头疼,这就是高原反应。</p><p class="ql-block"> 滚滚的云雾中,让人觉得现实和梦幻只在瞬间。</p> <p class="ql-block">图:航拍雄珠拉山。</p><p class="ql-block">  放飞无人机,眼睛飞上天,俯瞰大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光影间雪山和裸露的岩石的线条,像奶酪与巧克力交织在一起,变幻出黑白魔幻色彩,流动的韵律美。</p> <p class="ql-block">图:车出状况。</p><p class="ql-block">  下山前往目若村,完全是上山时的翻版,折返的大下坡依旧是搓板路和炮弹坑,驴友都称此段路“烂”,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没有最烂,只有更烂。</p><p class="ql-block">  在距目诺村还有十几公里时,昨晚新换的备胎,由于没有胎压检测装置,直到感觉不对才发现轮胎失压报废,拨打路旁救援电话,报价救援费500元,换新轮胎1400元,且不还价。没想到在这偏僻之地居然有与车辆同型号的轮胎,也是不幸中之万幸。半个小时后,一个藏族小伙子开着丰田越野车赶到,车上各种救援设备齐全,很麻利地就换上了新胎,又把昨天坏胎当场补好,微信付款,一个小时不到完成。</p><p class="ql-block"> 藏族小伙分析车胎失压的原因:车用的不是越野轮胎,在丙察察道路上很容易被尖锐的石片扎到轮胎薄弱的排水沟道部位;车速应保持在30~40公里。</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出师不利,但问题及早出现,在后行程中,安全第一时刻警示我们,再也没有出现相关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买这辆车就是为圆西藏梦,此时不用,更待何时,这个机会对我来说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干自己喜欢的事,享受人生,快乐每一天,在生命画上完美句号时才不会带着遗憾而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昌拉垭口。</p><p class="ql-block">  目若村出发,通过V字峡谷23公里后,来到海拔4498米的昌拉山垭口。空气中散发着神秘而又庄重肃穆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重,感叹自己的渺小。</p> 图:益秀拉垭口。<div>  来到丙察察的第三个海拔4706米的益秀拉垭口。</div><div> 已是6月天,垭口气温零上2°C,雪墙仍有两三米高,车在雪墙中穿行。</div><div> 下山就是著名的九曲十八弯,雪水融化顺着道路流淌,路基被车辆碾压成了烂泥路,走最烂的路但是能看到路边最美的风景。</div> <p class="ql-block">录像:行驶在冰墙中。</p><p class="ql-block"> 翻过益秀拉山口,眼前是长长的U型山谷,来到了丙察察的终点察隅县。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纪录片《西藏的江南察隅》,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从察隅走G219国道到下察隅66公里,再到上察隅45公里,全程110公里,全程是硬化路面,路况很好。因219国道上察隅---墨脱---派镇---米林段在建。于是没有在察隅停留,决定去然乌,绕道走318国道波密前往墨脱。</p> 视频:冰雪中的丙察察。<div>  这是我的湖北同学王民在今年3月走丙察察,翻越益秀拉山口惊险视频。</div><div> 那天他们在山下时是阴天,上到山口时下大雪,并且越下越大,道路全被雪封盖,几米开外就是悬崖峭壁,十几辆车被困不敢动,恐慌的人们向察隅有关部门求援。数小时后,察隅公安、消防、路政救援人员徒步探路,后面的铲车一路随行铲雪,得以与车队会合,他们才得以脱险。难怪王民同学说这是一场梦魇之旅。</div> <p class="ql-block">图:古玉风光。</p><p class="ql-block">  察隅县城至然乌的察然公路170公里,是一条重要的国防公路,它是察隅与云南和西藏联系的咽喉。丙察察未通车前,这是进出察隅唯一的通道。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就在察隅县附近,所以这条公路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国防意义。</p><p class="ql-block">  古玉乡山谷中不时出现绿色田野环绕的村庄,幽静的世外桃源,最能体现察隅的田园风光。</p> 图:航拍德姆拉雪山冰川。<div>  过古玉乡,来到海拔4900米德姆拉山垭口。垭口视野开阔,一字排开的岗日嘎布山脉雪山冰川尽收眼底,这在西藏也是排名靠前的雪山观景台。</div><div> 今天经过海拔最高的第四个垭口,又开始感觉有些头疼。<br></div> 图:来古草原。<div>  任龙巴冰川到然乌村路口下路15公里,经过来古草原,雪山脚下是一片美丽广袤的湿地平原,其名字来源于紧邻冰川的藏族小村落——来古村。<br>  然乌有中国最大的冰川群来古冰川,为海洋性冰川,是世界三大冰川之一,也是西藏已知的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br></div> <p class="ql-block">图:暮色来古冰川。</p><p class="ql-block">  到达然乌村口时天色已晚,入住景区大门附近唯一一家民宿圣洁酒店。房间简陋,但卧具还干净,有公厕和公用热水器。入藏第二天,高海拔地区穿行,行程远,兄弟二人都有点高原反应,用自带的水桶接来热水泡脚,顿感舒适。晚饭后便早早入睡。</p> <p class="ql-block">图:来古冰川景区大门。</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行程:来古村→13公里→然乌→126公里→波密→117公里→墨脱。</p><p class="ql-block">  早早到景区售票处,门票150元,60至69岁老人半票,70岁以上免票,景区交通车60元不免。这是西藏自治区的规定,全域执行。现今在国内旅游门票价格不菲,能享受免费待遇是幸事,若全程如此,可以减少一笔很大的费用。</p> <p class="ql-block">图:景点帐篷。</p><p class="ql-block">  乘第一班观光车行15公里到来古村,前往东嘎冰川。乌云密布,寒风呼啸,人们纷纷躲进藏民的帐篷等待天放晴。主人煮了一锅鲜牦牛奶任人喝。穿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喝上一杯热腾腾的鲜牦牛奶,太爽了。主人端来自产的牦牛肉干让人品尝,使劲才能咬下一点来品尝,味道好极了,价格不菲150元一斤(不是1公斤哟),牦牛肉干货真价实当即买了2斤。</p><p class="ql-block"> 20多岁藏族女引导员巴姆,是昨晚入住酒店的服务员。聊天知道她是业余时间为酒店老板的姐姐帮忙,正式工作是景区引导员,每月休息4天,月工资4000元,她很满足和珍惜这份工作。她看到大弟穿衣单薄,坚持把羽绒衣让大弟穿,说她不怕冷。此举让我们深感藏族同胞淳朴友爱豁达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图:来古雪山。(2009年摄)</p><p class="ql-block">  来古雪山和冰川以来古村得名,来古雪山现在不允许游人进入。</p> <p class="ql-block">图:蓝冰。</p><p class="ql-block">  来古湖中蓝冰在每年的3月开始融化。已是6月,仍能看到残留漂浮湖面蓝冰碎块。</p> <p class="ql-block">图:然乌湖畔有人家。</p><p class="ql-block">  从来古景区出来,沿着然乌湖一路北行。</p><p class="ql-block"> 然乌湖海拔3930米,总面积27平方千米,是西藏东部最大的湖泊,位于昌都市八宿县境内西南角。然乌湖形成于大约两百年前的一次山体滑坡阻塞河道而成的堰塞湖。</p> <p class="ql-block">图:然乌湖风光。</p><p class="ql-block">  然乌湖海拔3907米,长约26公里,平均宽1~2公里,呈串珠状分布,是帕隆藏布的主要源头,也是帕隆大峡谷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然乌湖景色瑰丽,湖边是绿茵茵的牧场、田园和村庄,湖边的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顶重叠起伏的雪山。是318国道的明珠,进出西藏旅行者们热门打卡地。</p> 图:与达瓦次仁合影。<div>  从然乌出发,就是《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道路起点是上海市的人民广场,终点为西藏日喀则的聂拉木口岸,全程5476公里。其中四川和西藏也被称为川藏南线,是318国道中最美的一段风景线。</div><div> 然乌镇西行,到达海拔2720米的波密县城。约见老朋友达瓦次仁,他是多年前来波密旅游结识的藏族司机朋友,这次出行前,向他咨询丙察察的路况信息。我们在县政府门前聊天,知道他现在不开出租车了,投资30多万元买了一部挖掘机,当了小老板雇人开车,一年盈利20多万,夫人在公路局上班,孩子在上高中,全家幸福美满。看到他满足的笑容,真为他高兴。</div><div> 管窥西藏地区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div> 图:波密松宗加油站。<div>  旅途小插曲。在距波密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加油站加油,微信结账时密码输错,未能成功付款,走了很远时才发现。于是停车拨打波密县110,请求帮助。很快波密川能石油公司松宗加油站来电,说是他们刚接到110通知,刚发现问题。于是双方互加微信好友,我把595元油费微信转给了加油站,站长微信感谢。我回信:“这是我的失误造成,加油付款是做人的准则,不用谢。”</div><div> 两好各一好,藏汉大团结。维护汉人在藏区的形象是每一个来西藏游客的义不容辞的责任。</div> <p class="ql-block">图:嘎隆拉隧道入口。</p><p class="ql-block">  波密前往墨脱县的G559扎墨公路,全程142公里。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1975年国家开始修建这条天路,直到2013年,用时八个月,克服雪山断裂层、低温冻土层、地震频发等难题,终于使嘎隆拉隧道贯通,实现了全线通车,改变了8个月大雪封山,开车四个小时才能翻越嘎隆拉雪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嘎隆拉隧道长3公里,4分钟驶过嘎隆拉雪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第一次由喜马拉雅山北麓进入南麓。 </p> 图:墨扎公路沿途风光。<br>  墨脱县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左右,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前流经我国境内最后的一个县。这条落差近3000米的神奇的世界级的公路重要性——它在我国的西南部与印度交界——显而易见。<br>   <p class="ql-block">图:林多大拐弯航拍。</p><p class="ql-block">  林多大峡谷在公路边,在观景台上观看,大拐弯就在脚下,云雾缭绕,峻峭挺拔的翠绿峡谷中,奔腾呼啸的雅江水突然拐弯,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向下游。</p><p class="ql-block"> 放飞无人机,后方是高耸的峡谷绝壁,保险起见,飞到极限500米处俯拍,也拍不全林多大拐弯的全貌。</p> 图:芭蕉林和水果。<br>  从海拔3315米嘎隆拉隧道出发,120公里到海拔1200米墨脱县城,落差达2000米。沿途可以欣赏大峡谷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四个小时中,我们穿着:羽绒服→毛衣→单衣→T恤,宛如冬季从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车停在一片芭蕉林旁,在遮天蔽日的林中,仿佛进入热带雨林中。<br>  路边店摆卖的是柠檬、芭蕉、木瓜、西瓜、甘蔗等热带亚热带水果,这奇异景观,再次颠覆人们对西藏的认知。 图:墨脱县城门楼。<div>  走走停停玩玩,不经意到达了墨脱县城外,县城门楼上方“秘境墨脱 墨脱一家亲,汉藏门珞一家人”,出县城门楼上标语“世界只有一个墨脱,墨脱拥有整个世界”,标语言简意赅。</div> 图:果果塘大拐弯。<br>  绕城而过,前往6公里处著名的果果塘大拐弯。<div>  位于派镇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只是一个地理概念。</div><div> 雅鲁藏布江在墨脱县城6公里果果塘,峡谷挟持成一个壮观完美的“Ω”型大拐弯。官媒宣传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图片均以墨脱果果塘大峡谷为具象。<div>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大的大峡谷,峡谷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5382米。雅鲁藏布江从派镇到墨脱212千米的河段直线距离不足40千米,河流穿过两座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谷底,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处举世闻名的马蹄形大拐弯中,自上而下叠套着八十余个马蹄形小拐弯,镶嵌着一个接一个的小峡谷。如此地貌奇观的峡谷,这样大的突然拐弯,在世界河流中罕见。</div></div> 图:飞机航拍雅鲁藏布江。<br>  有人用十个字来概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 <p class="ql-block">图:墨脱地标性标志莲花。</p><p class="ql-block"> 莲花阁地处县城的一座山头上,门前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是游客到墨脱的打卡地。"墨脱”在藏语中意为“花朵”, 莲花圣地墨脱,这朵“隐秘的莲花”,绽放在中国的西南边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墨脱县城公园。</p><p class="ql-block">  返回县城,入住达瓦次仁推荐的酒店,100元的标间,房间宽敞,卧具干净,设施齐全。</p><p class="ql-block">  墨脱县城很小,漫步在街上,从一个小牌坊进去,眼前豁然开朗,让人感觉是在南国水乡——这可是在我国西藏最偏远的边陲小城墨脱哟!</p><p class="ql-block"> 到了海拔1100米墨脱,原先不适顿时消失,痛痛快快洗了个澡,顿感神清气爽。</p> 第四天行程:墨脱→117公里→波密→89公里→通麦→68公里→鲁朗→13公里→林芝→56公里→派镇→3公里→雅江大峡谷游客中心→9公里→索松村。<div>  由于219国道墨脱至派镇道路在去年冬季发生雪崩,造成重大车辆和人员伤亡,道路封闭至今未开通。我们与这段不到100公里,2个小时即可通过的道路失之交臂,再次绕行350公里到派镇后重回219国道。<br><div>  昨晚整夜大雨,早晨竟然是大晴天。原路回到波密,行89公里到达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的通麦天险。 </div></div> 图:通麦天县路难行。(网络照片)<div>  318国道原通麦镇至排龙乡沿帕隆藏布江而建的14公里路段遍布雪山河流,山体不稳,在雨季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高山滚石和泥石流及塌方,加之路窄,经常发生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号称“通麦坟场”。</div> <p class="ql-block">  图:2007年,作者抓拍的一辆河南开封牌照轿车在318国道波密路段,突遇洪水弃车的惊险场面。</p> <p class="ql-block">图:此生必驾通过通麦大桥。</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国家总投资近15亿元,以改建为“五隧两桥”为主的通麦路段工程正式通车,原来20来公里的路缩短为5公里,天险变通途。</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六次到此。第一次过通麦时45岁,这次过通麦已73岁,物非人亦老矣。</p> <p class="ql-block">  图:叩长头。</p><p class="ql-block">  叩长头前往拉萨朝圣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叩长头是"等身礼"的俗称。叩长头姿势:站立,双手合十在胸前,口颂六字真言,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然后向前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掌心向下,身体下俯,膝盖先着地,后全身用手掌向前滑行,五体投地,额头轻叩地面后,站立起来,重新开始匍匐前行。</p><p class="ql-block"> 这是藏区最震撼人心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图:风光绮丽鲁朗。</p><p class="ql-block">  林芝市波密到鲁朗一段是西藏最美的景观大道。气候温和,地势平坦,草原广阔,山清水秀,森林密布,风光迷人。</p><p class="ql-block"> 有人称这里是“西藏的瑞士”,我不喜欢拿鲁朗攀比瑞士的说辞。没听说西方人把瑞士称作“瑞士的鲁朗”。</p><p class="ql-block"> 林芝就是林芝,地球第三极独有的景观,世界唯一。</p> <p class="ql-block">图:扎西岗村。</p><p class="ql-block">  在鲁朗扎西岗村下路,进入一条不收费的乡间小路,感觉棒极了。</p><p class="ql-block"> 鲁朗这十几年的变化太大。过去只是318国道过往车辆司机歇息的不起眼小镇,如今完全变样,高大的牌楼,豪华的路灯,宽敞的街道两旁高档的度假村、酒店、咖啡屋和娱乐服务设施,十分前卫,感叹鲁朗镇太现代化、太商业化了。出巨资投资者多是内地房地产巨鳄……路边的景点被木栅栏围挡,冠名“鲁朗花海牧场景区”,收门票每人25元,老年人也不优惠。这些水泥建筑,使得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交相辉映的景观不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鲁朗扎西岗村高原牧场。</p><p class="ql-block">  无处不风光,一束阳光照耀在袅袅炊烟的宁静村庄。下道进村走高原牧场的小道,欣赏着景色宜人的雪山、草原、牛羊、玛尼堆和随风飘扬的经幡,一派香格里拉田园风光。期盼维持原生态,保留村民们千年不变、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p> 图:飘扬在扎西岗村的风马旗和哈达。<div>  风马旗,在藏区无处不在,印有佛经梵文的经幡在风中摆动一次,象征念了一遍经文, 飘扬的诵经声回响在高原上空,飘向远方,送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div> <p class="ql-block">图:高原牧场。</p><p class="ql-block">  途中方便时,走入一个灌木丛,不经意俯视下方的牧场。小溪旁平坦的草地,马儿在悠闲地吃草,小马驹在酣睡。好温馨!</p> <p class="ql-block">图:色季拉山远眺。</p><p class="ql-block">  前行227公里,来到林芝市的色季拉山。</p><p class="ql-block"> 色季拉山口是南迦巴瓦峰观景点,南迦巴瓦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据说,与南迦巴瓦峰非常有缘份的人才能看到真面目。我多次到此,无缘相见,这次依旧不见芳容。</p> 图: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br>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获得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的世界最深大峡谷、世界最长大峡谷两项世界纪录的认证。<br>  从色季拉山口下山绕过林芝镇,过尼洋河大桥上到全长45.22公里的林芝机场,在双向四车道免费高速公路驰骋。感慨西藏与祖国同步发展,天路不再是青藏铁路、墨脱公路等的专称。 <p class="ql-block">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售票处。</p><p class="ql-block">  中途下高速,重新回到219国道,经派镇在傍晚时到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售票处。门票150元,65岁半票优惠,70岁全免,车可以开进去,但景区交通费100元/人不免。</p><p class="ql-block"> 在携程网预订位于北岸的索松村的吉美南峰桃园酒店。索松村距离售票处开车只需半个小时,位于雅江北岸,地理位置高,可以平视南迦巴瓦峰。</p> <p class="ql-block">图:雅鲁藏布江峡谷大拐弯入口。</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在米林县派镇乡绕南迦巴瓦峰处急拐弯向南流,形成平均海拔3000米,长达近500公里的险峻幽深世界第一大峡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雅江北岸看南迦巴瓦峰。</p><p class="ql-block">  清晨6时早早起床,一直等到到9:30分南迦巴瓦峰终于撩开了面纱。第一次看到了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湛蓝色的天空下方,缥缈的白云围绕着雪山群,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光影之间,恍惚是人间天堂。</p> <p class="ql-block">图:直刺天空的长矛。</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山峰的南迦巴瓦峰,藏语意为“直刺天空的长矛”,也可以解释作“雷电如火燃烧”。</p> <p class="ql-block">图:花丛簇拥南迦巴瓦峰。</p><p class="ql-block">  造物主在近7000米的海拔落差,极高山与低洼河谷间,垂直发育了星球上最为完整的植被带谱。</p> <p class="ql-block">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格桑花。</p><p class="ql-block">  峡谷中开满各种不知名的鲜花,蜂蝶徜徉其间。</p> <p class="ql-block">图:雅鲁藏布江墨脱水利枢纽派坝址碑。</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观景台附近山坡上,一块署名为“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二零零六年八月立”《雅鲁藏布江墨脱水利枢纽派坝址》的石碑,看来此项目已经列入国家规划了。</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达7900余万千瓦,尤其是从派镇至墨脱212千米的河段,两地直线相距不足40千米,水面高差却达2230米,使这里成为了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大拐弯峡谷占整个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在大拐弯处兴建水电站,则装机容量可达4000万千瓦,是三峡水利枢纽规模的2倍多,将成为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超巨型水力发电站。<br></p><p class="ql-block">  2+5的国字头电力国企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国电、华能、大唐、华电、三峡等在林芝市设立了分公司。</p> <p class="ql-block">图:藏族人民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p><p class="ql-block">  第五天行程:索松村→97公里→米林→118公里→卒金多→8公里→金东→80公里?→扎日→200公→隆子县。</p><p class="ql-block"> 219国道沿雅鲁藏布江南岸西行。雅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上游称为马泉河,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到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然后进入印、孟边境和孟加拉国境内,流入印度洋(孟加拉国湾)。</p> 图:航拍尼洋河流入雅鲁藏布江汇合处。<div>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五大支流之一,全长286公里,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樑拉,途经林芝市巴宜区汇入雅鲁藏布江。</div><div> 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尼洋河水清澈而湍急,雅鲁藏布江水浑浊而流速缓慢,一急一缓,一清一浊,一绿一黄,泾渭分明。</div> 图:苯日神山脚下尼洋河清水与雅江浑水汇合。<div>  苯日神山位于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最高峰海拔4500米。苯日神山是西藏原生本教的神山,藏文典籍所载“八大神山”之一。在西藏众多神山中,苯日神山没有高耸如云的雄伟气势,也没有皑皑白雪的壮丽山峰,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突出的山峰,而是由山峦聚集在一起,远观几乎看不到它的面目。</div> <p class="ql-block">图:航拍雅鲁藏布江辫状水系。</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流经地势相对平缓的林芝和山南中游河谷区域,江水变缓,江面宽阔,携带的泥沙积淀形成片片和块块沙洲。江水一条条、一道道沿沙滩流过,时而分开,时而合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沙水相依、河汊纵横”,沙上走河的“辫状水系”</p> <p class="ql-block">图:佛掌沙丘。</p><p class="ql-block">  219国道逆雅鲁藏布江南岸西行,在米林县拉岗村附近江北岸边一片形若佛掌沙丘坐落在山脚下,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其成因是年复一年河沙被强风吹送、搬运并堆积,形成了连绵的沙丘,构成波浪起伏的沙海,这一突兀的地貌与雅江两岸绿色的森林植被浑然差别,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图:1966年郑州市支边西藏山南地区知青合影。</p><p class="ql-block">  进入到西藏山南前,心情格外的激动。我的西藏情愫源自在57年前,"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我那年16岁,听到西藏建设兵团到郑州市面向中学生中招收支边青年消息后,热血沸腾,积极报名,却因家庭出身问题未被批准。多年后看到李爱华写的《西藏日记》和67名郑州支边西藏女知青写的《我们在西藏长大》的人生经历,让我十分震撼、感动和钦佩,但更多的是一种未能同命运的侥幸心情。当年的冲动,萌发了我对西藏永远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人生短短几十年,时光给我剩余的就只是回忆,今天踏上山南的土地,还是会被记忆砸伤。</p> <p class="ql-block">图:银线纵横织电网, 电力天路矗云端!</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电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机关员工,当年参与对口援藏的老电力人, 退休后一直关注西藏电力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光明使者,把援藏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十三五”以来,不计经济效益,支援西藏电力建设,青藏联网、川藏联网、藏中联网、阿里联网四条“电力天路”建成,实现西藏全区74个县的统一电网覆盖,供电人口近330万。</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进程,那么,大电网延伸、户户通电则照亮了藏族同胞奔向美好未来的坦途,传递着光明、温暖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图:盘山路。</p><p class="ql-block">  219国道在卒多金离开雅江南行,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路攀升,你会发现一个最像你憧憬中的西藏,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湿地草原......</p><p class="ql-block"> 山南作为藏文化的发祥地,千年历史传承,这里拥有一切你向往的风景,也有你无法想象的悠远厚重,再也没有一个地方能把西藏的美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p> 图:比巴拉山口。<div>  沿盘山路来到海拔4758米的比巴拉山口,雪水浸泡的道路被货车碾压成大小不一、近半米深的泥潭炮弹坑。为避免车蹭底盘,提升车体高度,沿着车辙旁挤压出凸起部,像扭秧歌般左右绕行,有两次还是蹭到底盘。雪墙占道,会车时倒车镜收回,才勉强通过。这段不到10公里的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用了近一个小时才通过。这段可以比肩丙察察,犹如梦魇般道路,是此行西藏的最差、最为艰难的路段之二。</div><div> 高德导航语音播报:”今天走过蜿蜒路,而后尽是坦途“。但愿如此!也的确如此。</div> <p class="ql-block">  图:扎日沟风光。</p><p class="ql-block"> 扎日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山南市隆子县东南部的扎日乡,位于扎日曲的中段(南部在印度控制区)。从海拔4758米的比巴拉山口下来,扎日沟一路沿洛河南行,由于落差极大,河水不断跌落,持续近20多公里到达海拔2600米的扎日乡政府所在地马及墩。</p> 图:扎日乡政府所在地马及墩远眺。<div>  “扎日”在藏语里意为圣山,这里有与“冈仁波齐”齐名的神山主峰“达瓜西热”,是本教、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四大教派公认的三大朝圣地之一,被中国、印度、不丹多国的信徒视为圣地。藏传佛教的转山、转湖、转森林,森林指的就是扎日。<br>  因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存在,虔诚的信徒只有过4次完整的转山——最后一次在1956年,已过去67年了。</div> 图:马及墩乡。<div>  扎日乡政府所在地马及墩, 洛河穿村而过,奔腾呼啸向南流。马及墩这个神秘的小镇,虽小,但不缺的是知名度;虽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却不是普通的地方。在1959年8月25日,在马及墩至朗久这段洛河河谷地带,中印双方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即著名的“朗久事件”。站在扎日乡的土地上,眼见洛河河谷就在脚下,虽山峦叠嶂,古树参天,但却是一个战略要地,让人回忆起那曾经的卫国保卫战的炮火连天、腥风血雨的战斗场面。</div><div><br></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图:扎日莲花生修行洞。</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区性武装叛乱。在平叛2天后,印度公开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的领土要求,将双方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划归印度。中国政府驳斥印方的这种主张,中印两国关系迅速恶化。</p><p class="ql-block">  1959年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两英里,在距马及墩不远的山谷对面的一个叫做朗久的小村庄建立了哨所,向驻在马及墩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我军被迫自卫还击,8月31日,山南军分区部队进驻朗久,有效地维持中印边界现状,确保边境的安宁。</p> 图:在建的朗久纪念广场。<div>  我们拟参观马及墩南十几公里的朗久前哨纪念碑。但在正式出版的西藏分县地图上找不到这个位置,由于靠近麦克马洪线,没有导航信号。只有一次次下车向村民问路,回答不一致,在附近转了几圈无果。最后问及一个司机,得知纪念碑在驻军警戒区内,只有作罢。<div>  看到路旁在建的朗久事件纪念广场。</div></div> 图:马及墩的人们。<div>  国家近年来不断在扎日中印边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边陲村庄藏式民居雕梁画栋,舒适漂亮,沿街多家藏式茶馆坐满休闲喝茶的人们,花园式庭院停放着越野车,百姓生活水平与麦克马洪线以南区域形成鲜明对比,人心向背一目了然。<br></div> 图:银线进扎日。<div>  扎日前往隆子县途中,遇到国家电网西藏电力公司输变电员工在架设到扎日乡的输电线路。</div> 图:恰拉山山口。<div>  一路攀升,来到此行的最高的海拔5003米的恰拉(卡拉)山口。大雾弥漫,看不清雪山摸样。</div> <p class="ql-block">图:远眺三安曲林寺。</p><p class="ql-block">  从恰拉山山口下坡,一路数不清的“回头弯”让人头昏目眩,直线距离15公里,海拔从5503米陡降,到达海拔3300米三安曲林乡政府驻地,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三安曲林寺。</p><p class="ql-block"> 三安曲林寺创建于公元1515年,创始人名白嘎布活佛(贡布地区活隆地方人),属藏传佛教帕竹噶举主巴支派(由林热巴和藏巴嘉热等发展传出)。</p> <p class="ql-block">图:三安曲林寺。</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原三安曲林寺的面积约为现在寺庙的4倍,僧侣人数亦达千余人。“文革”期间寺庙遭受严重破坏,1985年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已能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过河,开车走土路上坡来到寺庙前,只见大门紧锁,十分遗憾,连同另一车的藏族人对此不解。</p> <p class="ql-block">图:珞巴新村。</p><p class="ql-block">  山南市隆子县是珞巴族最集中的地方。继续前行,来到一个沿河而建造型美观,白墙黛瓦庭院,整体乔迁珞巴族新村。</p><p class="ql-block"> 在村前与两位珞巴族夫妇聊天,话语间他们流露出幸福笑容。来到一个珞巴族人家,户外是宽敞的庭院,刚装修的客厅墙壁色彩鲜艳,家电齐全。不变的是珞巴人特有的炉灶在客厅正中,小家庭三口人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中国境内珞巴族人口数为4237人。但是有约30万人没有户籍人口,这都源之不平等《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p> 图:张贵荣将军纪念碑。<div>  在219国道旁的一个山崖旁,我们下车瞻仰张贵荣将军纪念碑。见到一个专程远道赶来祭奠将军的下属,这名藏族汉子含眼泪回忆将军的往事,让人不胜唏嘘。</div><div> 1984年1月15日,张贵荣将军在勘察建设沿边国防公路,即现今G219国道时,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用年仅49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忠诚戍边之歌。为了纪念将军,官兵们在他牺牲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写“张贵荣烈士永垂不朽”。将军牺牲的山崖也被命名为“将军崖”。</div><div> 走在G219风光无限的旅游景观大道上,感概和感恩之心,久久不能释怀。<br><br></div> 图:219国道5555公里路碑。<div>  在察瓦龙路碑6666公里,到隆子县的5555公里路碑留影,绕道实际走了2063公里。</div> 图:隆子县城郊西巴霞曲风光。<div>  在雅拉香波雪山南麓孕育了一条贯穿西藏山南南部的河流——西巴霞曲。 它不仅形成了壮美的峡谷景观,也孕育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成为“藏南粮仓”,为藏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提供世代繁衍之地。</div><div> 隆子县位于山南市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东段,海拔4000米。县城不大,市容整洁,道路宽敞。夜宿隆子县,大弟出现高原反应。</div> 图:向西,向西,再向南!<br>  第六天行程:隆子县→108公里→错那县→33公里→勒布沟景区。<div>  沿着西巴霞曲河谷,穿越山南之南,第二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div> <p class="ql-block">图:香加拉山口。</p><p class="ql-block">  隆子县到香加拉山口60公里,开车1个小时,放飞无人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图:拿日雍错(航拍)。<br>  宝石般拿日雍错出现,隐秘、隽永,无尽宝藏的碧玉湖。<div>  拿日雍错海拔4900米,西临海拔6505米空布岗雪山,湖水清澈见底,雪山、蓝天、白云都映入其中。湖水碧蓝,让人分不清是蓝天映照了湖水,还是湖水映照了蓝天。</div> <p class="ql-block">图:空布岗雪山。</p><p class="ql-block">  拿日雍错与空布岗雪山相依相偎。</p><p class="ql-block"> 离湖边越近,湖水的颜色不断地变化着,一会呈现墨绿色,一会呈现湖蓝色……湖岸白雪皑皑的空布岗雪山像一顶白色帽子,闪着耀眼的光。</p> 图:羊错拉山口。<br>  过海拔4700米羊错拉山口,从隆子县进入错那县。<div>   <div><br></div></div> 图:错那县城。<div>  继续前行, 一路雪山、湖水、湿地和牛羊,一幅美丽的高原牧歌图画。 </div><div> 到达错那县城所在地错那镇。“错那”藏语“湖的前面”的意思。因为错那县城以及历史上的错那宗宗府,坐落在拿日雍错的北面20公里处。</div><div> 错那县是仓央嘉措的故里,凝聚着藏文化的芬芳,汇集了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绚丽多姿的风光。</div><div> 错那县与印度、不丹等国接壤。错那县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只有18米,相对高差达7000米。</div><div><br></div> 图:翻越波拉山。<div>  从海拔4350米的错那县出发,上坡翻越海拔4600米的波拉山口。</div><div> 今天共翻越3个垭口,第二次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来到南麓。</div> <p class="ql-block">图:勒布沟。</p><p class="ql-block">  勒布,藏语意“好的地方”。勒布沟位于西藏山南错那县的南部,山沟以南是印度非法控制区,西南方是不丹,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交界地区。勒布沟的道路是历史上进入门隅的一条古道。</p><p class="ql-block"> 很少见到勒布沟这么奇特的地方,从海拔4600多米的波拉山口而下,20多公里的盘山路,180度的急拐弯有100多处,下到2800米勒布沟底,垂直落差有1700米,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是“西藏最不像西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进入勒布沟秘境实属不易。</p> 图:勒布沟娘(姆)江曲。<div>  勒布沟沿娘(姆)江曲而下,进入门巴族群众生产和生活区,沿途的山腰及群山之中分布着独具特色的门巴族民居村落。<br><div>  <br></div></div> 图: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部旧址。<div>  在距勒布沟麻麻乡3公里处,在娘(姆)江曲桥对岸,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张国华司令员的前线指挥部旧址。勒布沟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也是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此处如今仍有战争的痕迹。2012年建设的旧址工程,有张国华将军桥、陈列馆、游步道、哨兵帐篷及旧址地等。错那县把这里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iv> 图:麻麻乡中心镇。<div>  勒布沟是一个泛称,沟内从北至南分别是麻麻乡、基巴乡、贡日乡和勒乡。一条环线连接着四个门巴族乡的村镇,犹如颗颗闪光的露珠,在勒布的这翠绿的玉盘上转动、发出熠熠光辉。</div> 图: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行宫。<div>  与麻麻镇学校毗邻的是“波布拉康”——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当年在麻麻镇时的行宫。不怎么显眼的独门小院,需猫着腰才能进去,建在岩石上的石屋,给人一种孤傲的感觉,很符合仓央嘉措文艺青年的气质。</div> 图:行宫组图。<div>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位政治人物。他是神圣的宗教领袖,执掌着西藏宗教和政治的最高权杖;他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却又被流传是寻芳猎艳的“情种”。</div><div> 门巴族人的仓央嘉措,入生叵测,幸与不幸,集于一身。作为一个普通农奴的孩子,被认定为转世灵童之后,他的命运因此改写。作为政治棋子,从不曾拥有真正的权势,作为达赖喇嘛,依旧眷恋宫外的红尘之美。悲剧来得太早——当他被康熙勒令押送进京时,因不忍试图保护他的僧众为此受难,他毅然从哲蚌寺走出被捕,在被押解前往京城途中,卒于青海湖畔,年仅23岁。</div><div> 仓央嘉措似乎冥冥之中就有预感,双手合十,口中轻吟——“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如此颠倒;压根儿没见最好,也省得情思萦绕……”</div><div> 仓央嘉措的传奇故事和诗歌,犹如喜马拉雅高原上空的天籁之声,流传千古。</div> 图:门巴族文化历史展览馆。<div>  来到麻麻乡门巴族文化历史展览馆参观。了解到“门巴”意思是“生活在门隅的人”。据统计,中国境内门巴族的人口数为1万多人。门巴人生活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形成独特的吃、穿、住、生活用品、语言、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div> 图:门巴族非遗文化传承人。<div>  门巴族创造并形成特有的文化艺术。萨玛酒歌是在门巴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抒情自由演唱助兴酒歌,也是门巴族民歌中一个主要的诗体。唱萨玛酒歌最出名的是边巴次仁和次仁曲宗,两人都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萨玛酒歌的传承人。</div><div> 每天晚上在麻麻乡中心镇都有萨玛酒歌的演唱会,可惜我们驻地距此太远,未能前往欣赏,实为遗憾。</div> 图:唐僧岩画。<div>  路旁玄幻的一个景点,随意的画风和无厘头的简介。<br></div> 图:岗亭瀑布。<div>  沟内小有名气岗亭瀑布,藏语意为“天降神水”。瀑布整体约有500多米的高差,水量充沛,沿步道上行可到达瀑布底部,近距离接触飞流直下激起冰凉的水汽铺满脸庞,提神醒脑。<br><br></div> 图:瀑布。<div>  娘姆江曲汹涌而下,落差大形成一个又一个激流瀑布。</div> 图:森木扎景区入口。<div>  沿着一条简易公路攀爬数公里,来到宗教圣地的森木扎景区。“森木扎”又名“魔女谷”,在信徒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属“勒布四谷”之一。拟飞无人机,一辆军用吉普车过来,告知这里是军事要地,对面雪山是印度控制区,不允许使用无人机而作罢。</div> 图:航拍勒乡。<div>  来到勒布沟底,紧挨着麦克马洪线的勒乡。</div><div> 入住勒乡最大的门吾金林大酒店,条件不错,价格也合适,150元/间。老板是40多岁的藏族人普布顿珠,人特实在,看我们年龄大,主动帮助搬运行李,听说车要补气,跑前跑后帮助解决。</div><div> 他介绍,勒乡有36户门巴族与藏族人家,总人口136人,政府出资兴建一门一户的楼房,宽敞舒适,水电设施齐备,家电样样齐全。沿街的家家都开旅店,居民的收入丰厚。</div><div> 眼望繁星闪烁的星空,呼吸着富氧的空气,耳听娘姆江曲的水流声,躺在边境线旁的勒布沟底酣然入睡。</div> 第七天行程,勒布沟→22公里→错那县→129公里→措美县→108公里→拉康→33公里→洛扎县。<div>  返回喜马拉雅山北麓后,第三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回到南麓。<br><div><br></div></div> 图:错那县城。<div>  原路返回,再次来到被雪山和湖水环绕的错那县城。</div> 图:错那边境检查站。<div>  出县城就是错那边境检查站,下车登记,人脸识别,核验身份证,检查边境证。</div><div> 走219国道,出发前的首要任务是到户籍所在地办理一个《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在前往地点一栏中,要注明前往的省和自治区,细化到沿边境的区和市。一证在手,通行无忧。</div> 图:演练。<div>  安全稳定是边境要务。</div> 图:沙棘林。<div>  路旁沙棘林环绕着佛塔。</div><div> 沙棘是一种抗风沙耐干旱的灌木,错那县曲卓木乡的古沙棘林被称为“中国最美沙棘林”。</div><div> 行程缘故不能前往,只有在路边一睹这片矮小的沙棘林风采。</div> 图:热玛拉山口。<div>  重见拿日雍错,依然宝石般的蓝。</div><div> 路过海拔5061米的热玛拉山口,疾驰而过,再次回到喜马拉雅山脉北麓。</div> 图:向西。<div>  笔直平坦的219国道,不经意时速120公里。</div><div> 来前总担心219路况,亲身体会后,国道超想象的棒。只是喜马拉雅的强劲疾风,吹得车身摇晃,风吹行李架发出的啸叫声不绝于耳。</div><div> 天苍苍,野茫茫,天路通远方。</div> 图:祭坛。<div>  路旁祭坛,高大桅杆飘扬着经幡,一个虔诚的人在祭拜。</div> 图:遗址。<div>  一个残存的遗址待考。</div> 图:岩羊。<div> 一群岩羊在觅食,丝毫不受来往车辆的干扰,人和野生动物相安无事的和谐场面可见一斑。</div> 图:措美县城。<div>  中午来到海拔4242米的措美县城。十分有张力的不锈钢雕塑,加上街道两旁华灯,把边陲小城装扮的十分漂亮。</div><div> “措美”,藏语湖之下游之意,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措美县常住人口为1.2万多人,措美镇人口不到五千人 。</div> 图:卡久寺。<br>  从拉康镇下219国道,走20公里来到海拔4019米卡久寺。卡久寺全称“吉祥隐修院”,公元1570年所建,因修建在悬崖边,仿佛飘浮在云雾中而闻名。 图:卡久寺组图。<div>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创建卡久寺的主殿部分,该寺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宁玛派红教的祖庭和修行地。寺院整体面积不大,主佛殿分为上下两层。</div><div> 佛教是吐蕃时期从汉地和印度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当时的西藏藏王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等16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全民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div> 图:碉楼。<br>  从措美县前往洛扎县的沿途,是一片古碉楼群区。这些碉楼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用石块砌建,另一种是土夯筑成。一座座碉楼形态各异,依山势排列,在山顶、山崖、山谷,无处不在,展示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图:洛扎大峡谷。<div> “洛扎”藏语意“南方大悬崖”。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洛扎大峡谷,又称藏南大峡谷,亿万年来,洛扎雄曲切开喜马拉雅山脉所造就的洛扎峡谷,在我国境内长约112公里,顺着洛扎雄曲和峡谷古道可以进入不丹境内,成为一条沟通西藏与不丹的重要交通要道。</div><div> 219国道由汹涌的洛扎雄曲伴随,穿行在峡谷中,谷深幽幽不见阳光,仰视两岸高耸的山体,巨大高差所带来的震撼,唯有亲临其境方能体验。<br></div><div> </div> 图:岩羊。<div>  一只岩羊在几乎垂直的峡谷岩壁觅食,如履平地。</div> 图:洛扎大峡谷风光。<div>  洛扎雄曲及其支流切割出道道深深沟谷,河谷中有不少光照条件好、丰沛的水源,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垦出河谷滩地、山前阶地,在这里竟然也有与元阳梯田比肩、壮美的高原梯田景观。</div><div> </div> 图:洛扎县城。<div>  第三次翻越喜马拉雅山,从北麓来到南麓,入住洛扎县城。山南地区的沿边城镇虽小,但街道整洁,路旁的华灯,平添一份温馨。</div><div> (注: 西藏自治区的墨脱、错那、洛扎、亚东、吉隆县地处喜马拉雅南麓。)<br></div><div><br></div> 图:与支教教师合影。<div>  在一家陕西面馆晚餐,与对面两个在洛扎中学支教的年轻人聊天。洛扎中学有60多名教师,其中有十几名支教教师,有700多名学生,享有西藏自治区的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农牧民家庭孩子不用考试直接入校学习,吃穿住宿学杂费等全免。</div><div> 他们月薪包含各种津贴9千元,语言交流、生活条件和习惯等都是要面对的问题。言谈中他们十分乐观豁达,对困难轻描淡写,让我们感受到这些为西藏的发展做贡献的年轻一代人奉献、向上的精神风貌。</div><div> 男孩子是河南新乡人,用河南话交流,他说特想吃郑州烩面和新乡的红焖羊肉。分手时都依依不舍,互加微信并合影留念。</div><div> 衷心祝愿他(她)们在洛扎工作顺利,幸福安康。</div><div> </div> 图:洛扎至亚东地图。<div>  第八天行程:洛扎→22公里→普马江塘→129公里→康马→108公里→嘎啦→33公里→亚东。<div>  从山南市进入日喀则市,全程292公里。<div>  </div></div></div> 图:蒙达拉山口远眺库拉岗日雪山。<div>  出县城不久开始翻越海拔5363米的蒙达拉山口。</div><div> 远观对面为山南市第一高峰,海拔7538米的库拉岗日雪山。库拉岗日雪山周围高峰林立,超过7000米的山峰就有6座。</div> 图:普莫雍错组图。<div>  下山就是美丽的普莫雍错。</div><div> 普莫雍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湖面海拔5010米,是世界最高海拔淡水湖泊,面积295平方千米。普莫雍错周围高峰林立,东侧的蒙达岗日峰和东南侧的库拉岗日雪山围绕着蔚蓝的大湖,格外美丽壮观。  </div> 图:美丽的碧玉湖。<div>  普莫雍措被藏民誉为“仙女之泪”,吉言喻湖水之美,湖边的藏民堆砌大小不一的玛尼堆,祝祷美丽的碧玉湖。</div> 图:推拱巴寺。<div>  坐落在山南地区的蒙达岗日雪山脚下,沿普莫雍错而建的推拱巴寺是观湖的最好位置。</div><div> </div> 图:普莫雍错湖中岛。<div>  推拱巴寺所在的推瓦村海拔507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落。冬天普莫雍错湖水结冰,太阳光波长较短的蓝光被致密坚厚的冰层衍射,湖面呈现水晶般美丽的蓝冰。</div><div> 推瓦村民们用牦牛粪灰撒出一条不足一米宽的灰路防滑,2000多只羊沿路到湖心岛享用冬日的美餐,20多天后,羊群会沿原路返回。亘古不变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普莫雍错推瓦村天下扬名。<br></div> 图:羊卓雍错风光。<div>  往北与普莫雍错毗邻,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天上的碧玉湖。</div> 图:羊卓雍错组图。<div>  羊卓雍错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境内,湖面海拔4441米,占地面积678平方千米,简称“羊湖”。它形成于大约一亿年前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后,形成极不规则的湖面。</div><div> 羊卓雍错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太阳照射羊湖光线变幻时,湖面呈现出变化丰富的蓝色。</div> 图:羊卓雍错牛皮船。<div>  藏族人发明了用坚韧的木料做龙骨,蒙上牛皮,接缝处用牛油涂抹防漏水,在水中浸泡后晾干,一个轻巧牛皮船就制成。牛皮船载重量轻,只需一个船夫划船,不怕碰撞,不论河湖深浅,都可划行自如。</div> 图:普马江塘乡政府。<div>  从羊卓雍错回到海拔5373米中国海拔最高的乡政府所在地的普马江塘打卡。 </div><div> 普玛江塘乡,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南与洛扎县交界,与不丹王国接壤,户籍人口为一千多人。</div><div> 同行的5辆车,相约同行前往48公里处的40冰川,乡政府人员告知,目前40冰川关闭,扼腕失之交臂。</div> 图:海拔最高的塔日山垭口。<div>  一路向西,出普玛江塘乡不久,到达G219国道海拔最高5500米的塔日山垭口 。</div><div> 由于测量误差,新疆界山达坂曾以6700米海拔的“新藏公路第一高”而闻名,直到近年,重新勘测后将界山达坂重新标定为海拔5347米。</div><div> 塔日山垭口由此成为G219国道众垭口、达坂海拔之榜首。</div> 图:摩托车队。<br>  一队勇士摩托车队翻越塔日山垭口。 图:涅如藏布河谷。<div>  下垭口,沿由南向北流向的涅如藏布进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div><div> 在60余公里长的涅如藏布宽谷中,一个个村庄点缀其中,河滩两岸的青稞如绿色地毯,牛羊散布在高坡草地上悠闲觅食,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是喜马拉雅腹地的极高地区。</div> 图:艾旺寺。<div>  在距康马县城15公里的萨玛达乡萨鲁村,按路标来到海拔4336米的艾旺寺 。这座后藏寺院建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进大门后,弯腰过二道门后进入庭院。寺内十分清净,就一个僧人,任由拍照。</div><div> <br></div> 图:艾旺寺组图。 <div>  寺庙坐南朝北,砌石结构,由围墙和三座佛殿组成,建筑层次完整,风格独特。寺外围墙呈长方形,墙头上排列着108座小塔,形成十分壮观的塔式围墙,据说每座佛塔中都有藏宝,这些宝物从建造之初就被放进塔里,再也没有被取出过。</div> 图:卓木拉日雪山。<br>  卓木拉日雪山又名神女峰,海拔7600米,位于多庆(情)错湖畔。卓木拉日雪山和多庆湖被不少旅游爱好者称为“西藏最美湖泊”,甚至有“世界最美湖泊”的美称,被揶揄为“摄影家的情人湖”。太遗憾,一路走来只见雪山不见多庆错。<div>  估计是没有到达合适的高度和地点。<br><div><br></div></div> 图:卓木拉日雪山。<div>  拉亚(拉萨—亚东)公路穿过桌木拉雪山山脚下。换一个角度观看不一样的卓木拉日雪山。</div> 图:曲美雄谷抗英纪念馆。<div>  下219国道走562国道南行,来到亚东县堆纳乡古汝村南面约2公里处的曲美雄谷抗英纪念馆。</div> 200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为纪念藏族人民抗英100周年,修建了这座由纪念碑和一个巨大的玻璃建筑组成的纪念馆。纪念碑撰文:“1904年3月31日,1400余守关军民在此阻击侵华英军,英军屡攻不克,以阴谋得逞,凶残杀戮我同胞。千余军民英勇不屈,慷慨就义,气贯长虹。树碑铭文,以昭后世。”<div><div> 巍巍纪念碑,残存布满弹孔的土墙,纪念馆成为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 <br></div></div> <p class="ql-block">图:高原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在距亚东县城不远处的帕里牦牛广场。</p><p class="ql-block">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高原之宝”“高原之魂”</p><p class="ql-block"> 海拔4360米的帕里草原属于高山草甸,优异的环境生长的帕里牦牛四肢健壮、蹄质坚实,绒长而密,可骑可驮,可耕可驾,奶肉产量高。帕里牦牛成为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品种。</p> <p class="ql-block">图:牦牛。</p><p class="ql-block">  帕里镇镇长介绍,8 斤帕里牦牛奶可制1 斤酥油,一头母牦牛年产酥油 25 斤左右,按当地市价每斤 45 元计算,一头帕里牦牛的酥油年产值为 1125 元。加工酥油以后的奶渣为 37.5 斤左右, 按照当地市场 价每斤12元计算, 收入为 450 元。每头帕里牦牛仅奶产品年收入为 1575 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亚东,依靠帕里牦牛等各项产业合力发展,已于2017年全县集体脱贫摘帽。</p><p class="ql-block"> 帕里镇在此建广场作为纪念并广为宣传。</p> 图:居民家前牦牛粪。<div>  家家门前堆放成垛的用作燃料的干牦牛粪,牛粪多意味着牦牛多。</div><div> 生长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牦牛能耐零下30℃~40℃的严寒,极限爬高能到6400米处的冰川雪山, 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全身都是宝,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对牦牛极其珍爱,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喝的是牦牛奶,吃的是牦牛肉,补充高寒地区人们的热能蛋白质;牛粪是重要的燃料;牛皮牛毛是人们穿戴和编织帐篷重要原料。</div><div> 牦牛生性温和,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洁白的乳汁,养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各族人民。</div> 图:亚东沟。<div>  从海拔4700米的帕里镇急转直下,第四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从干旱寒冷的北麓来到南麓的亚东沟。这条南北狭长的沟谷跨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亚东沟气候宜人,雨水丰沛,四季常青。<div>  “西藏最美的五条沟之一”的亚东沟,是茶马古道的终点之一,现在是边境贸易重镇。<br><br></div></div> 图:东嘎寺组图。<div>  来到东嘎寺天色已晚,僧人们正准备锁门,见远道而来的我们,推开殿门,照顾我们进去参观。</div><div> 东嘎寺位于亚东县上亚东乡,始建于16世纪,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内有许多珍贵文物,如佛像、清末极其珍贵的嗮佛唐卡,60厘米高的释迦摩尼铜像。</div> 图:张经武雕像。<div>  令东嘎寺出名的是1951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与达赖喇嘛在这里举行了极具深远意义的会谈,张经武在此将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亲笔信和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的副本转交给了达赖喇嘛。</div><div> 为纪念这个重要事件,寺庙前广场上建有一座张经武骑马雕像。</div> 图:亚东烈士陵园。<div>  这是全国唯一在县城中心建烈士陵园和纪念碑群的县。<br></div> 图:亚东县城。<div>  位于喜玛拉雅山南麓,海拔2800米的边境县城亚东,藏名桌木,意为急流深谷,常住人口1.5万人。 </div><div> 亚东是一个小众的旅游地,但是它却有着绝美的风景,被誉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亚东县城街道家家窗台上摆满鲜花,风情万种。</div> 图:亚东地理图。<div>  亚东向南23公里是中印乃堆拉口岸,过口岸通向印度平原,亚东左侧是被印度兼并的锡金国,右侧是不丹王国。亚东县处于三国交界处,最南部的洞朗就像一个楔子,插在锡金与不丹中间,可见亚东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div><div>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亚东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地理学称喜马拉雅山在亚东以东为东喜马拉雅山,以西为西喜马拉雅山。<br></div><div> 由于美篇《G219国道纪行》跨四省、区,篇幅长,为便于阅读,我把作品分解成四篇,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云南丙中落——西藏亚东段作为第二篇。</div> 后记。<div>  6月初,我和大弟用时一个月自驾219国道西藏至新疆段,实现一个73岁老者,全程自驾219,从广西东兴至新疆喀纳斯,总计10065公里目标。<br>  回来后用时两个月,整理图片文字资料,撰写《G219国道纪行》作品集之二《云南丙中落—西藏亚东》篇。现发出分享,希冀感同身受。<br>  作品集之三、四《西藏亚东—西藏阿里》、《新疆三十里营房—喀纳斯》待发。<br></div><div><br></div><div><div><div> 2023年8月26日</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