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之那拉提草原

天狼星

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北边的阿尔泰山,中间的天山,南边的昆仑山,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著名的那拉提草原就位于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中。我们从“苹果城”伊宁出发,驱车数小时抵达了这里。<br>“那拉提”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广袤的草场,更有森林、雪山、野花……难怪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首先来到空中草原景区。仰起头便看见一幅巨型浮雕,最高处是火轮一般的金色太阳,雄鹰展翅于天空,苍狼低嚎于大地。 拾阶而上,一步一景。远处是绵延的雪山,近处却是绿色的海洋,仿佛山坡上铺下来一块硕大的绿地毯。郁金香、虞美人、鼠尾草,从山脚一直盛开到山顶,把整个草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天堂。流云蓝天,雪峰云杉,绿草鲜花,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回到路边,看见哈萨克人的“烤包子”炉前,吃货们已排起了长队。我们不能免俗,也想尝个新鲜。三个哈萨克小伙看见生意这么好,兴奋地摇头扭胯跳了一小段舞蹈。下一个就轮到我了,哈萨克小伙却挥挥手,用生硬的汉语说:“好了,我们不卖了,今天够了!”<br>够今天的酒钱了?哈萨克人还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啊!<br>我又好笑又失望,问:“我已经排了这么久队了,能不能卖给我一个?”哈萨克小伙挠挠头,对我前面的顾客说:“你买十五个的,让一个给他,好不好?”<br>就这样,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一个哈萨克“烤包子”——你别说,味道还真不错。 天界台是河谷草原与空中草原的分水岭,取意“人间天堂入口,天上人间之界”,为草原通天之处。远远望去,茵茵绿草间似乎散落着一团团白云。定睛一看,原来是牧人的帐篷和成群的牛羊。 “乌孙故国何处寻,牧人遥指伊丽水”。<br>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哈萨克人世代在那拉提草原逐水草而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他们能歌善舞,擅长骑马。 哈萨克谚语说:“歌声和骏马是草原民族的两支翅膀”。无论男女老少,从五岁起就开始学习骑马,十岁左右就成了骑手。这里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马背上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马术表演、赛马、“叼羊”和“姑娘追”。<br>“姑娘追”是深受哈萨克族姑娘和小伙子喜欢的一种传递爱情的活动。开始时,由小伙子追姑娘或并辔而行,小伙子可向姑娘说俏皮话或倾吐爱意,即使姑娘生气或羞红了脸,也只能忍受。到终点返程时,则是男逃女追。如果被姑娘策马追上,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他,小伙子却不能还手。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情,就舍不得狠打,有的只是虚晃几鞭,有的打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为其快跑暗中使劲。不少青年男女就是这样结成终身伴侣的。 清澈的溪水在草原上流淌,穿过桥石,涌起了白色的浪花。我躺在草地上,闭上眼,醉人的花草香味扑进鼻孔,不由得沉浸于一种忘我的恬静。溪水淙淙,清风如诉,仿佛时隐时现的和弦。 起身继续前行,一位活泼可爱的哈萨克小姑娘主动向我招手。“叔叔,要不要去我们家喝奶茶?”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不远处两座白色的毡房。 哈萨克毡房又被称作“马背上的房子”和“白色宫殿”,其历史由来已久。公元105年,远嫁乌孙的汉朝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中唱道:“穹庐为室兮毡为墙”,这可算是对毡房的最早史记,比希腊史学家的记载早了近四百年。<br>躬身走入毡房,满眼都是鲜艳的色彩——毡房内铺满了手工编织的哈萨克地毯,<br>墙上挂着冬不拉、库布孜、狼皮和猫头鹰羽毛;木质矮桌置于正中,摆着各色琳琅满目的民族美食和马奶酒。 整个毡房不用一颗钉子,连接各处的是牛筋。为了方便携带,所有材料就地寻找,三四个人合力俩小时就能搭起来。游牧转场时,仅四匹骆驼就能把重三四百公斤的全部零件运走。<br>小姑娘的父母是典型的哈萨克族牧民,热情好客。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卷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熬开后,哈萨克奶茶便做好了。<br>入乡随俗,盘腿坐下。端起碗刚喝了几口,小姑娘的母亲又从外面端来一盘油炸的面制食品包尔萨克。喝着奶茶吃着香喷喷的包尔萨克,酥酥的,还有一点甜味,满口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