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洁的美篇

梁洁

<p class="ql-block">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的这一个桥段,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贾宝玉是一名反对科举应试和传统思想的人物,他是一个热衷于艺术和生活趣味的反叛青年。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塑造出来的这个贾宝玉形象当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吗?我看不尽然,也许继续深挖一下贾宝玉这个角色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有趣的发现,也能对作者曹雪芹本人有更深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刚初看这一段的时候很容易就是一划而过,觉得曹雪芹就是用这一段故事来表现贾宝玉的才情和机智,同时也表明了贾氏父子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贾政内心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及力想让他出风头,但是在口头上却总是当众斥责怒骂他,这就是典型的心口不一型的中国的传统的父亲的形象啊。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反复的阅读这一段情节,不禁就会问翼然亭有什么不好呢?贾政为什么要反对呢?而且理由还那么的牵强。那我们来看一下《醉翁亭记》的原文是什么,“峰回路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样是亭子同样是临水,为什么大观园里就不能用呢,当然可以从美学上来解释,《醉翁亭记》里面说的是峰回路转到了一处平旷的所在,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降落在了泉水上,那泉水上涌,亭子展翼下落,这一上一下之间,刚好就成了一组对比。大观园没有这一层意思,亭子建在桥上,水是从桥下流去,翼然用在这里呢就不太对了,因为亭子如鸟一样展翼落下,而桥下是东流水并不像是泉水一样是上涌相迎,有种亭有意而水无情的感觉。除了复杂的美学解释之外有没有更为简单的理解呢,我认为是有的,中国古代有这么多的吟咏亭台楼阁的诗词为什么贾政周围的一帮读书人偏偏选取了《醉翁亭记》呢,因为欧阳修写这篇的时候是处于贬斥的状态,但是又能做到怡然自得与民同乐忘情于山水之间,以闲散的二世祖贾政来比附伟大的欧阳修,这里再明显不过的就是恭维了。可以说这一帮贤达都相当的懂政治,马屁都拍得那是工工整整、严丝合缝,贾政当然知道众人的心思,所以他要领情,但是又只领了半个情,那什么叫领了半个情呢,他首先是驳了翼然亭这个说法,提出了此亭压水而成还需偏于水,应该说贾政的审美还是不错的,立即发现了翼然亭这个名字和大观园的景致不协调的微妙的差别,但是贾政又不能不承情,所以他虽然反对,但依然还是从醉翁亭记里面选了一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虽然我否了大家的提议,但是我赞同大家把我比作欧阳修的这个做法,心意呢我都收到了。众人一看这个局面心下顿时通明透亮,原来今天请大家来提名写联,主角不是你贾政也不是我们而是你的公子呀,于是很快就有人凑趣交出了一道送分题,说那就不如叫泻玉。泻玉运用在这里肯定是不对的,为什么,咱们看一条水穿过桥,又不是瀑布叠水,哪里来的泻,上下哪有,哪里来的泻呀,哪里又有碎玉呢,明显的是不通的,而且一座临水的亭子起名叫泻玉,你怎么不直接写上“小便入水”这四个大字,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小便槽的别名,小便槽的别名不就是泻水亭呀。</p><p class="ql-block">果然,最后这一棒顺理成章的移交到了贾宝玉的手上,贾宝玉也不负众望,提出了沁芳亭这个名字,包括贾政以及众人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应该说是心悦诚服的表示赞赏。为什么,因为无论是贾政还是他那帮清客都把贾政当成了主角,当做了大观园的主人,而在书中此时贾政心中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就是元妃省亲,没有元妃就没有贾家的荣华,也不可能有什么大观园。贾宝玉的沁芳两个字一出来,大概所有的人都悚然而惊为刚才的轻浮而后悔。从美学上我们来看沁芳的意思就是花开满园这是第一层,花香为流水带走这是第二层,于是桥上的亭子又沉浸在这花香里这是第三层,整个贾家更是完全浸染于元妃贤良淑德的沁香之中这是最为高级的第四层。这一季的马屁可以说达到了杀人于无形,拍功臻于化境的超一流大师水准,而且体现了少年人的大局观政治观和高水准的审美,此时不拍掌叫好那不就是木头一个吗。贾政自然是心花怒放,他仅仅是因为贾宝玉的才情而高兴吗,不,他是因为贾家后续有人青出于蓝而兴奋,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把马屁和审美结合的如此自然完美而不露痕迹。现在你还觉得贾宝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清贵公子吗,你还觉得曹雪芹只是一个感怀繁华落尽的潦倒的文人吗,还是说你现在开始相信如果贾宝玉出仕怕也是会一路青云直上,甚至会超过贾政,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一遍又一遍的读红楼梦的缘由吧。每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自己之前不曾注意到的微妙之处。</p><p class="ql-block">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p><p class="ql-block">“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红楼梦》里的一副对联,意思是说,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文章,大道至简就是如此,道理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经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世事洞明是一种通透,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智慧,人情练达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世故圆滑,我们无需左右逢源但要懂得如何在其中生存。既能把握生存之道又能不失本心,随处都可寻到自己的自在,如此方可做到游刃有余。世事洞明“有"学问,人情练达“出"文章,“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十年苦读诗书,比起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只是九牛一毛。学校只是让我们学到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教育,可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探求着,不断地感受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老成、干练。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