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28日晚上七点,在全国汉字达人吴永亮老师直播节目《趣味汉字课——走进临沂(下)》中,讲到费县时,介绍南京地区在历史上曾经也有一个<b>费县</b>,这是怎么一回事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费县的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费县,隶属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奇石之都、《沂蒙山小调》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期,费县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皞近畿之地。鲁僖公元年(前659年),鄪邑成为鲁国上卿季友的私邑(又叫采邑)。元公二年(前427年)以后,季友后裔季孙氏据鄪邑自立为鄪国。</p><p class="ql-block">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前后,鄪国又被楚国吞并。</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国为秦国所灭。两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费地属薛郡。</p><p class="ql-block">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韩信被封为楚王,费地属楚国。刘邦统一天下,分封诸侯,设立郡县,费地始为费县。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全国郡县更名,费县改为顺从县。</p><p class="ql-block"> 唐平隋乱,于武德四年(621年)重建费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先从“八王之乱”开始说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八王之乱</b></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三国演义》,虽然里面夸张的成分很多,但是大致的历史流程还是比较真实的。在三国时期各地战乱不断,三足鼎立的中原局势直到后来才终于瓦解。但是最终的得胜者并非是曹家,而是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司马家族。</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懿在长期的军事与权力斗争中逐渐坐稳了头一把交椅,而他的后代司马炎更是废掉了本就是窃取大汉朝廷的曹家的皇位,自己登上了真龙天子的宝座,并改国号为“晋”,西晋从此建立了。</p> <p class="ql-block"> 但西晋的统一并没有持续多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司马炎在即位之后,为了给自己的亲戚家属共享权力,开始了大力的分封制度,使得刚刚统一的西晋再次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最终这些诸侯王在司马炎死后开始作乱,更因为有个西晋皇后贾南风的从中作梗,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的惨剧与闹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胡乱华</b></p><p class="ql-block"> 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1500万,汉人占三分之一。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不断转移,被迫强迁的人口数量多,规模大,民族成分复杂。在这种民族大融合中,少数民族逐渐消融在汉民之中,成为汉民族大家庭里的成员;汉民族也接受了这些民族的某些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p> <p class="ql-block"> 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衣冠南渡</b></p><p class="ql-block">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打进了长安,俘虏了皇帝,建立了赵国,西晋灭亡。司马家只能逃到南方,建立了东晋,长达几百年的南北朝开始。</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向中原迁徙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君主制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第一次大规模南迁。</p><p class="ql-block"> 后西晋渡江后,中原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东晋政权。</p><p class="ql-block"> 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此次衣冠南渡之后,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侨置郡县</b></p><p class="ql-block"> 侨,本义是人踩高跷。衍义,引申指“寄居在外地、寄居在外国(寓其如攀高枝)”。侨人,特指东晋南北朝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p><p class="ql-block"> 侨置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在迁徙人群的桥居地按照其原籍郡县设立的同名行政区。侨置郡县最早出现在东晋初年,永嘉之乱后,胡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不愿意生活在北方的汉族士人百姓,跟随晋朝宗室在江南建立政权。</p><p class="ql-block"> 通俗点说,就是原来北方有什么地区,在南方依然有,比如北方有琅琊,南方就叫做侨琅琊,其他的地方都是一个道理,在北方原有的地名上加个“侨”字,来区分与北方地区的同地名。</p> <p class="ql-block"> 南迁的人口达到了九十万以上,很多都是聚族而居。东晋政府为了拉拢这些南迁的士族参加政权,就依照他们原来的籍贯设置侨州、郡、县,另立户籍,不受当地政府的管辖给予特权,免除徭役。同时也有收拢人心安抚百姓,表示东晋政府暂时避居南方,还会北伐收复中原。</p> <p class="ql-block"> 东晋初年侨置州县的设立表示东晋收复失地的决心,也反映了南迁汉族人民渴望回归故乡的情感,对于稳定东晋的政局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脱离于侨居地管辖的侨州郡县体制也维持了众多北来士族门阀原有的乡里权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地方行政效能的发挥,削弱了中央对基层社会民众的控制力。在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也造成了地名系统的大混乱。</p> <p class="ql-block"> 侨置郡县的设立一开始本是权宜之计,是寄寓,并没有实土。但是到了东晋的后期,南渡的士人百姓已经彻底的本土化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生活,对于回归中原则失去了兴趣。不隶属地方的侨置州县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东晋目前的需要,而且对于兵源和财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桓温执政开始,东晋就推行土断政策,将侨置郡县的白籍并入当地政府普通的黄籍当中,从而取消侨置郡县在经济上的特权。刘裕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侨置郡县和普通的行政区一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怀德县改为费县</b></p><p class="ql-block"> 东晋政权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为了安置随其南迁的原琅琊国士族和流民,于大兴三年(320年)在江乘县(今属南京市鼓楼一带)境内侨置怀德县,属丹阳郡。《晋书·元帝纪》:太兴三年(320)诏曰,“琅邪国人在此者近有千户,今立为怀德县,统丹阳郡”。</p><p class="ql-block"> 咸和“土断”(时在326~334年)后,怀德县更名为费县,有实土,属南徐州琅琊郡。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废置。为东晋最早之侨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东晋历史上南京地区有侨琅琊郡、费县等北方郡县名,大家都可以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像蒙阴县的高都镇、罗庄区的高都村,是明代山西移民来到山东后眷恋家乡,还叫山西家乡的名称(现在山西还有高都镇),这与东晋时期的侨置郡县类似。</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讲的是趣味汉字课,他讲到:单从“费”字看,下面有“贝”,与钱财有关,它本义是花费(钱财)。费字使人联想到浪费等。最后,吴老师幽默地建议,费县不如恢复成“鄪邑”更有文化味。对此,你怎么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费县有个古鄪国,物华天宝奇石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背井离乡迁南方,故乡名字曾留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鹏程 整理 2022.07.29)</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